湖北武當山

字數:1221   加入書籤

A+A-


    武當山位於丹江口市,為我國名山之一。山勢雄偉,有72峰,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其餘各峰均傾向天柱,蔚為奇觀。武當山為道教勝地,道教建築遍及全山,規模宏偉。主要有天柱峰頂的金殿及紫霄宮等。武當山又是武當拳術的發源地,剛柔兼蓄,獨具風格的武當拳是我國重要的武術流派,與嵩山少林拳齊名。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明代皇帝曾封之為“大嶽”、“玄嶽”。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盛讚此山“山巒清秀,風景幽奇”,認為“玄嶽出五嶽上”。
    武當山群峰拱立,道教建築規模宏大武當山方圓400千米,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四周有七十二峰拱立,二十四水環流,危岩奇洞深藏,白雲綠樹交映,蔚為壯觀。
    武當山道教建築始建於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宋代也有增建,元代進一步擴大建築規模,明代永樂帝多次下詔派大臣率軍民幾十萬人大興土木。經12年的營建,形成9宮、9觀、36庵堂、73岩廟的大規模的道教建築群,成為皇室利用宗教實行思想統治的重要場所。
    嚴密的規劃設計,高超的技藝水平武當山古建築群是由明代皇帝親自策劃、派人修建、派人管理的。現存建築規模之大、規製之高、構造之嚴謹、裝飾之精美,在中的道教建築中是絕無僅有的,在世界也屬罕見。總體規劃嚴密,建築分布大小分明主次有序。選擇建築位置,注重周圍環境,講究山形水脈、聚氣藏風。建築或深藏山坳,或頻臨險崖,達到建築與自然的高度和諧。現存有太和宮、南岩宮、紫霄宮、遇真宮四座宮殿和玉虛宮、五龍宮等處遺址以及大量庵堂、神祠、岩廟等,共有古建築200餘棟,建築麵積約5萬平方米。紫霄宮規模最大,保存完整,現存建築29棟,總麵積6854平方米,整組建築沿五級階地布置,逐層升高,其中紫霄殿高183米通麵闊299米通進深12米,麵積為3588平方米。結構用材碩大,屋頂用重簷歇山形式。眾多的建築中,用材極為廣泛,有木構、銅鑄、石雕,木雕,都達到了極高的技藝水平。金殿是一座明代仿木結構宮殿式建築,位於武當山主峰天柱峰頂端一個麵積約160平方米的石築平台正中。其全部構件在北京用銅鑄成後,於明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經運河轉長江、漢水運至天柱峰組裝而成。高55米,麵闊4.4術,進深315米。遍體鎏金,經曆了數百年風雨侵蝕仍輝煌如新。
    此外,全山各觀中還存有銅、鐵、木、石造像1486件(其中明代以前作品近千件),碑刻409通,以及一批圖書、經籍,十分珍貴,是中國文化的重要遺產。
    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