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

字數:5804   加入書籤

A+A-


    黃河從陝西、山西邊境折向東,流入河南,橫貫河南省境內,以湍急之勢流經著名的三門峽市。豫西主要指的就是三門峽為主的這個地區。今天我們就為您介紹三門峽市的文物古跡,風土民情。
    豫西風情三門峽的名稱來自於一個傳說故事。相傳大禹治水的時候,用神斧在現在三門峽大壩的地方,劈開了人門、神門、鬼門三道峽穀。從此滔滔黃河水向東流去。黎民百姓得以免受水災之苦,三門峽因此而得名。
    1957年萬裏黃河第一座大壩――三門峽大壩在這裏建立。同時設立三門峽市。三門峽與黃河血脈相連,三門峽與大壩共命運。
    三門峽地區包括澠池縣、盧氏縣、陝縣、靈寶市、義馬市和湖濱區,三縣兩市一區。總麵積10496平方公裏,總人口215萬。
    三門峽所處的黃河中遊地區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
    由於三門峽曆史悠久,曆史的積澱給三門峽留下了豐富多彩的文物古跡,這些文物古跡都是三門峽曆史文化的見證。三門峽文物古跡是以著名的第一個就是爺韶文化,仰韶村文物古跡是國家級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的麵積有30多萬平方,在澠池的河旁邊,三麵環水一麵靠山。在大約今6500年前,和4500年前。
    仰韶文化屬於母係氏族向父係氏族過渡的社會階段。是黃河流域非常強大的一種遠古文化。文化土層堆積厚度為24米。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骨器、陶器。精美的彩陶是仰韶文化獨具的特征。
    有人說“西有兵馬俑。東有車馬坑”西安的兵馬俑世界聞名,車馬坑呢指的是三門峽的虢國車馬坑,它是我國目前發列的為數不多的一處規模宏大、等級齊全、排列有序,有極高觀賞價值的邦國公墓。
    在我們虢國博物館內一共有各類墓葬116座。目前我們已尼清理出各類墓葬18座,車馬坑4座,馬坑3座。在我們院內發現有兩府國君墓,一座太子墓和一座國君夫人墓。
    虢國車馬坑博物館與西安的兵馬俑博物館一樣具有重要的曆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在三門峽這個地方留有許多成語典故,比如“起死回生”“唇亡齒賽”。光是圍繞著函穀關這個地方的成語典故就有“紫氣東來”“老子過關”“雞鳴狗盜”“公孫白馬”“終軍棄儒”“唐玄宗改元”等等。
    函穀磁位於靈寶市北15公裏處,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建製最早的,溝通中原和西北的雄關要賽。許多著名戰事就發生在這裏,比如公元前的“五縱攻秦”“三縱攻秦”“周文玫關”公元756年唐軍與安祿山叛軍的“桃林大戰”等等。
    函穀關的太初宮是老子著《道德經》的地方,《道德經》洋洋五千言,包含著極其豐富的思想內容,一直流傳至今,在國內外有一定的影響。
    在靈寶市的陽平鎮還有一處遺址,那就是黃帝鑄鼎原。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古代的時候荊山這一帶災情嚴重,軒轅皇帝從昆侖山來到荊山察看。為了煉仙丹給老百姓治病,黃帝采首山之銅,汲湖中之水,鑄鼎於荊山下。鼎鑄完以後,一條黃龍前來迎接黃帝升天,老百姓苦苦挽留,牽衣扯袍,脫下黃帝一隻金靴。把這隻金靴掩埋在鑄電碼原上,堆成一座大型墓塚。即為黃帝陵。這裏就成為炎黃子孫膜拜抬祖的一個地方。
    距今800多年的寶輪寺塔。是用青灰磚壘砌而成的,它與北京的回音壁,山西的鶯鶯塔,四川的石琴,並列為我國四大回音建築。
    黃河岸邊的古棧道留下了歲月的痕跡,船工們的艱辛……
    當是就是開的兩個古棧道,任務非常緊,京城在西安的時候,吃的糧草都是下遊拉船過去的,過去沒有運輸工具,全靠水路船運,來回運糧食,要從這兒走,在過去天冷的時候,人都赤著腳,在冰上拉纖繩這個地方相當難過。
    豫西的居民其實三門峽市的文物古跡還有很多,比如氏族部落時期的廟底溝文化遺址,夏後臬墓,鴻慶寺,安國寺,空廂寺,七裏古槐,雁翎關,張公島,等等。不僅是這些文物古跡具有很長的曆史。在三門峽的靈寶市郊區我們見到了一種老百姓的住房,也是具有很長的曆史。
    在這裏的民居形式除了瓦房以外,還有一種就是窯洞,這是黃土高原特有的一種民居形式。過去有見村不見房,見村不見人的說法。那麽為什麽這個地方會出現這種民居呢?
    一個是土質比較好,便於挖窯洞,挖窯洞一般都不倒塌,再一個,它沿傳下來咱們古代穴居,也是那種古文化的一種延續,三,一點就是在解放前,特別是封建社會到解放前農民群眾都比較貧窮,蓋不起房屋,因此就挖窯洞,挖窯洞出力就行了,不花錢。我想它產生這種民居風格主要是這樣三種原因。
    當地的人對我們說,窯洞的優點不光是花錢少,因為它是在地下,所以它還有冬暖夏涼的特點。
    現在的窯洞也有了進步,有的用磚,水泥把上麵砌起來,也有用磚把屋麵砌上的,使窯洞更結實,安全,也更美觀。
    窯洞主要有三種形式:一種用咱們當地話叫做靠山院,靠在一個山,一個崖頭來挖的窯洞。這種形式比較多。
    當地的民民窯洞以開井窯院最富有特色,一般是在平地挖一個方形深坑,坑院的四周挖出數個窯洞,在坑院的一角挖一個斜洞通到地麵,作為門洞。在坑院中還要挖一個較深的滲井,囤積雨水。開井窯院是考察研究人類原始“穴居”演進史的實物見證,是了解黃土高原農村民俗民習的一大景觀。
    三門峽的靈寶市“人傑地靈,物華天寶”。有“民間藝術之鄉”的美稱。靈寶的民間藝術品主要有皮影、剪紙、布製品、和麵塑。這幾樣民間藝術品在三門峽非常具有代表性。
    靈寶這個地區受他生活民俗的影響,因為他是三省交界之地,北邊靠山西,西邊是山西東邊是河南,靠豫東。所以它這個地方的文化特征,藝術品有三個地方的特色,既細膩也有點粗狂。
    靈寶這個地方的皮影表演藝術大約從清代中葉開始出殃,有的說它是從陝西傳入的,也有說是從京城傳入的。到了清未民初,這種庭院演唱藝術已經發展成為靈寶縣民間藝術娛樂的主要形式。
    靈寶的皮影屬於道情皮影。它以當地人喜愛的道情曲調來演唱皮影戲,深受當地人的喜愛。樂器都是道教的樂器。表演風格接近峽西的風格,是比較細膩的。
    剪紙是靈寶民間普遍流行的一種藝術品,在靈寶曆史悠久。
    農村的居室裝點都是靠剪紙來進行。象窗花,房間裏的牆圍子呀。牆壁上,他都要用剪紙來裝飾。尤其是姑娘結婚新房的布置,主要是用剪紙。象剪那個大喜字呀。結婚的器皿上都要貼上剪紙,內容一般都是體現吉慶,多子多孫,富貴吉祥為主。
    靈寶的麵塑也叫花饃、棗糕。它是靈寶民間在結婚、生子、祝壽以及過節時的一種傳統禮品。它使用白麵、花生、核桃做原料,先製成方形的糕體,上麵再製作花鳥蟲魚等各式形象,蒸蒸涼幹後塗上顏色。
    跟別的地方不同的是,咱這個地方分高花和低花。做成大糕以後,大糕的直徑有6070公分,裏邊用核桃、大棗、雞蛋這幾種東西,做的最高的有23層。寓意就是生活步步升高,小孩健康向上,然後在糕上再插上做的零碎的小的麵花,有草蟲花鳥,人物這些東西。然手用竹簽插到麵花上,這就叫高花。
    豫西的刺鄉品種很多,有鞋墊,帽子,身上的裝飾品,腰袋,錢囊。過去裝眼鏡的袋也都要搞上刺繡,再一個就是服裝:過去比較講究的上衣,裙子、裙條、圍裙、鞋,都要繡些花。
    靈寶的布製工藝,有布老虎、布娃娃、猴子、小豬各種動物玩具。還有雙頭枕,就是做個人的形狀,然後做兩個頭,這樣放到那裏,小孩既可以做枕頭,也可以玩耍。
    靈寶的布老虎是像花姑娘一樣是非常花的,他們是渲染為主的,刺繡是次要的。他不同於陝西的布老虎,陝西的刺繡的,是一種軟雕塑一樣,塑造起來的,他們是造型做好了以後用彩繪畫出來的。非常優美,五彩繽紛的。也是有靈寶自己地域特點的一種布老虎。
    中華一絕在三門峽民間有一種古老的傳統社火表演,以它壯觀的場麵,獨特的表演形式,被人們譽為“中華一絕”“百絕之首”。它就是――百佛頂燈。
    “百佛頂燈”表演隊列變化獨特。節奏有張有弛,而且有一種深厚的佛門氣運。“百佛頂燈”這種表演形式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的呢?這裏還有個民間傳說呢。
    唐朝時候,陝州這個地方非常繁華,是個水旱碼頭,很多寺廟。相傳有一個高僧,要到洛陽白馬寺這些地方傳教。三門峽接待這個高僧請他來傳經,當時也聚集了很多和尚。老百姓聽他傳道。幾乎講了三天三夜。
    和尚見到人就要雙手合十,拿著等就不可以了,一個小和尚他就把它頂在頭上,頂到頭上以後,他就雙手合十,向老百姓祝福。其他和尚就效仿,一路送高僧在那個小路上,燈火綿延很遠,這個當時成為一個景觀了。慢慢就流傳下來了,很好看,非常有觀賞性。
    後來就流傳到民間,老百姓開始玩了。春節、正月十五搞社火,他們也三五成群的頭上頂燈,剃著光頭,走街串巷在玩,在慶豐收,歡慶他們自己的節日。
    1990年左右,三門峽市把這個表演形式挖掘整理,從原業三五成群的表演發展成現在的上百人的隊伍,通過挖掘、采訪老的表演農民,把它整理、排練成一種精神狀態。反映了農民的一種凝聚力。
    比如頂燈習武、頂著碗在打拳,中間有些表演黃河,你看最後那些波浪,表現黃河的波浪,像一朵朵荷花在河上漂一樣,碧波浮蓮,還有中流砥柱,最後擺的一個豐字,再就是當代農民生活富裕以後,對新生活的憧憬,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期盼,它表現這麽一個意境,主要體現這麽一個主題。
    豫西風情(三)
    男婚女嫁在許多中國人心目中仍然是人生大事,結婚儀式非常隆重。三門峽靈寶這個地方的結婚儀式和中國大部分漢族地區的結婚儀式基本相同,但是又有自己的特點。
    一大早,接新娘的車就開了過來,來到新娘家新郎要先見過新娘的家人,新娘呢正在化妝。
    新娘離開娘家的時候要拿上鏡子、暖瓶之類的東西,據說是辟邪、吉利的意思。
    婚俗現在已經有了很大改變了,有些農村還沿續了一些傳統的婚俗方式,三門峽這個地方農村的婚俗人工是很隆重的,大約前後的隊列排下來有百十人,開始前還用鞭炮,過去的三連統開路,後邊就是鼓樂隊,鼓樂隊後麵就是那些禮儀隊,迎親的一些迎鼓,後邊就是新郎,新郎往往是騎馬迎新的時候抬的是空轎,新郎騎著馬,馬的後麵跟闃迎親的賓客,是一個很龐大的隊伍,新娘迎回來的時候,後邊又加上新娘家送親的人,隊伍就更龐大了,過去有十幾道程序,現在都簡化了。
    來到新郎家喜宴就開始了……
    喜宴吃過進入正式的結婚儀式。由新郎的家裏有威望,能說會道的人來做司儀,新娘,新郎的好友致辭,然後是拜天地。拜父母。在這個時候靈寶這個地方還有個別致的喜慶活動――就是耍婆婆。
    什麽叫耍婆婆呢,就是在結婚這一天,在迎親這一天,娶親這一家,他的親戚,他的嫂嫂,兄弟媳婦呀,這些人去跟他開玩笑,就用墨給他臉上畫的越難看越好,然後身上戴的亂七八糟,炮仗呀,這些東西。就是感覺很滑稽,別看婆婆這麽樣打扮,但是心裏高興。
    接下來的儀式和現在城裏人的差不多了,在這一天朋友們可以和新娘、新郎盡情開玩笑,然後新郎、新娘送入洞房。整個結婚儀式要進行一整天。
    三門峽這座新崛起的城市,不僅有萬裏黃河上最早建成的大壩,也是一片蘊涵著華夏古老文明的土地,不愧是聞名遐邇的黃河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