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八
字數:1208 加入書籤
尺八。吹奏樂器。又稱洞簫。流行於福建省閩南和台灣等地區。
東漢時期,尺八的前身豎篴已流傳於民間,隋唐兩代用於宮廷樂舞之中。相傳唐代呂才善製此器。《新唐書·呂才傳》:“貞觀(627—649)時,祖孝孫增損樂律,與音家王長通、白明達更質難,不能決。太宗詔侍臣舉善音者……侍中王珪、魏微盛稱才製尺八,凡十二枚,長短不同,與律諧契”。
尺八東傳日本,稱“雅樂尺八”。日本奈良正倉院所藏唐代刻雕尺八,長43.7厘米,管上端開口,管身開六孔,前麵五孔後麵一孔。製作精美,通體雕花紋和四女像。每一按音孔邊緣有圓形花紋。第一孔上刻二女像,一俯而摘花,一立其後作張袖狀。後麵一孔下有一女立而手執扇,另一女坐彈琵琶。其餘部分均飾以花鳥紋。此外還有玉尺八、牙尺八、雕石尺八和樺卷尺八等數件。蘇州民族樂器一廠曾複製刻雕尺八一件。
宋代尺八,又稱簫管,陳《樂書》有所記述。沈括認為東漢馬融《長笛賦》所賦之笛也與尺八相近,《夢溪筆談》載:“後漢馬融所賦長笛,空洞無底,剡其上孔,五孔,一孔出其背,正似今之尺八”。從傳世唐代尺八和沈括所述宋代尺八的形製來看,它與簫相近,但管身短而粗。
近年,福建泉州地區征集到兩件明代瓷尺八。
一支長60、上端內徑2.7、下端內徑3.2厘米,管身飾鳳紋;另一支長61.8厘米,兩尺八管徑相同,管身飾花紋。均為不可多得的瓷器精品。現代尺八用紫竹、石竹、觀音竹或茉莉花竹製作,取其竹子的根部,從齊土的地方切下,將竹節打通。其選材和製作十分考究,民間有十目(節)、九節(段)、一目兩空(下端有兩個出音孔)之說。管長56—60厘米,上端內徑2厘米左右。吹口多做成斜麵月牙形,正麵開五個按音孔,背麵開一個按音孔。
尺八的音色和演奏方法與簫相似,但音量較大。吹奏時,要求左右手臂抬起呈半圓形,如鳳凰展翼之勢。音域db2。音色圓潤、柔美。
尺八是福建南音的主奏樂器之一。在閩南語係的薌劇、梨園戲、高甲戲、台灣歌仔戲中均有使用。有敲音、顫音、上倚音、下倚音等技巧。在南音中,尺八吹奏唱腔旋律,句首的上下倚音提前先現謂之“引”,加花伴奏謂之“搭”。後來又吸收了笛子的技巧。曲目有《“鼓浪嶼號”載客來》、《盼團圓》等。福建省泉州南音樂團王大浩研製成低音尺八。長82、內徑3.4厘米。音色渾厚、飽滿。為演奏方便,管上端加貼塑料片,吹奏時嘴唇有所依靠,並將第五孔移至管側由小指控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