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幕府之臣,荀攸,戲誌才

字數:5079   加入書籤

A+A-


    大堂中。
    一時落針可聞。
    安民之政,非他劉寵所擅長啊。
    十幾萬人的安撫落戶,需要舉大漢之力,而非陳國能承受。
    “你怎麽想?”
    劉寵歎了口氣,無奈問道。
    終究是自己的崽,未來的陳王,豈能不替劉牧著想。
    “得出善政。”
    劉牧眸子一沉,說道:“以工代賑,陳王府與國相府,刺史府出錢糧,並聯絡徐州糜家買糧,讓人修繕陳國城池,開拓荒田,浚通潁水,渦水,在河道兩岸開辟沃田,然後開設織布工坊,造紙工坊等等。”
    “值得嗎?”
    劉寵複雜道:“你可知,公文一旦發出,可要出億萬錢財。”
    “父王。”
    “他們是大漢活不下去的百姓。”
    劉牧開始研墨,麵色冷肅道:“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既然孩兒受了他們的投降,便要對他們進行安排,大漢造紙極難,孩兒有過改良,此為機密之事,父王開設工坊之後,切莫被人竊取。”
    “好。”
    劉寵點了點頭。
    似乎,對於劉牧的神異之能,已經習以為常。
    “百姓靠耕田可以活。”
    “想要活的更好,商業必不可少。”
    劉牧再度道:“造紙,織布,孩兒還有一燒瓷法,等浚通兩河之後,商業可以與徐州往來,更能販賣司隸,兗,荊,揚等地!”
    劉寵蹙眉道:“所謂以工代賑是?”
    “很簡單。”
    劉牧手中筆鋒浸墨,提筆而書道:“修繕城池,給他們修居所,浚通河道,修建工坊,開拓荒田,隻需要給予活下去的糧食;等所有事情忙完之後,願意入工坊的人給他們月俸錢糧,等明年開春,耕田之民給予糧種!”
    “嗯。”
    “妙策。”
    劉寵滿意的點了點頭。
    此法,既能養活這些降軍,又能給陳國創造利益,並建設基礎。
    劉牧抬頭道:“商業非是無根浮萍,古時管仲多次以商亂敵國,所以商業再怎麽繁榮,耕田也不能斷,父王先把持此事,等黃巾之亂平定,孩兒再行查缺補漏諸事。”
    “好。”
    劉寵笑眯眯的點了點頭。
    等以工代賑,以及造紙等技法寫完之後。
    劉牧又談了荊州,揚州平叛之事,以及自己出兵南陽的決策。
    草草休整一夜。
    淩晨時分,劉牧就開拔南陽。
    陳國以工代賑能容納多少百姓,需要劉寵與駱俊商議。
    他沒想過上書天子,請詔各州以工代賑安撫降軍,對這些人落戶分田。
    漢末是諸夏莊園經濟最為發達的時代,劉宏,各家士族不是善人,人力對於他們而言最不值得一提,反而不能容一群犯上作亂的人在自己眼前晃蕩。
    因此,為陳國,潁川兩郡收納百姓,廣積基礎才是上策。
    各州戰事,不會因為豫州而停歇。
    徐州的黃巾平定的很快,渠帥張闓遁入山林不見。
    四月上旬,劉寵親赴汝南,指揮孫堅與許定南下,征討揚州廬江渠帥戴風。
    同月。
    陳國大軍抵近南陽郡。
    博望,距離宛城僅六十裏。
    大軍駐紮在白河上遊,劉牧便遣派典韋,許褚等人探查宛城戰事。
    “世子。”
    “某尋一南陽鄉勇入帳。”
    典韋挺著龐大的身軀擠進帥帳,憨聲憨氣的說道。
    “請進來。”
    上位,劉牧回了一聲,繼續說道:“陛下準我開幕府,募親卒,王卒尉是從父王麾下調集,然幕府之位還未設下,因此請公達先生忝為南閣祭酒,誌才先生忝為北閣祭酒,不知兩位先生以為如何?”
    “不敢請耳。”
    “不才,願隨世子左右。”
    荀攸,戲誌才對視一眼,同時起身應允。
    南閣,北閣,自然還有東閣,西閣,他們眼前這位世子心有大誌啊。
    況且,他們在潁川受劉牧征召,摻和軍政要事,於天下人眼中便是未來的宗王之臣,連三公府都沒有資格再次征召,還不若直接應下,求一個璀璨未來。
    “好。”
    “我有二位先生,如虎添翼。”
    劉牧朗笑一聲,說道:“等平定黃巾之禍,定與二位先生暢飲。”
    “不敢。”
    二人笑著回道。
    若真的能平定黃巾之禍。
    劉牧作為主將之一,必定要前往洛陽,豈能因他們二人遷延。
    “刷。”
    這時,帥帳帷幔被掀開。
    典韋帶著一個中年漢子再度邁入帥帳。
    “南陽黃氏。”
    “黃忠,黃漢升見過羽林監。”
    黃忠斜背鐵胎弓,肋下挎箭袋,箭囊隻有三支雕翎箭,手中提著一柄樸刀,看上去並非是鄉勇,而是能征善戰的驍勇之將。
    “南陽黃氏?”
    荀攸審視著眼前的漢子。
    “是。”
    黃忠鏗鏘有力道。
    荀攸捏著胡須,繼續詢問道:“與黃祖什麽關係?”
    “並無關係。”
    黃忠不焦躁,聞聲答道:“江夏黃氏與南陽黃氏同出一脈,他並不識某,自宛城被攻破,太守被殺之後,某便領著鄉勇抵抗蛾賊!”
    “嗯。”
    荀攸確認身份之後,不著痕跡的朝上位點了點頭。
    “漢升請坐。”
    劉牧伸手一邀,繼續道:“你可知宛城之中情況?”
    “曉得。”
    黃忠不假思索道:“宛城內渠帥眾多,自大亂開始,張曼成自稱神上使,糾集荊州各郡渠帥,攻破宛城之後,他親自坐鎮內城,外城則是由渠帥趙弘,韓忠,孫夏鎮守,合計兵馬超過六萬,聽聞荊州刺史徐璆已經征調大軍,準備北上討逆。”
    “徐璆。”
    劉牧摸了摸下巴。
    此人並不出名,但做出了很多大事。
    為官正直,不畏權勢,忠於天子,黃巾之亂後被免官,之後出任汝南太守,建安年受征召北上之際,被袁術扣押。
    等袁術死後,攜傳國璽回到許昌,遷太常。
    可以說,徐璆最大的成就,恐怕就是為大漢帶回丟失多年的傳國璽了。
    “世子。”
    戲誌才進言道:“我等從潁川而來,並未攜帶攻城器械,當與荊州刺史徐璆匯合,先以圍城之勢困守,再商議攻城。”
    “附議。”
    荀攸頷首附和道。
    “嗯。”
    劉牧點了點頭,淡笑道:“漢升,你麾下有多少鄉勇。”
    “三百二十四人。”
    黃忠自信道:“某所領,皆為各縣擅長箭術的獵戶,凡世子所驅,莫敢不從,還請下令發兵宛城。”
    “當然。”
    劉牧緩緩起身,俯瞰著帳下眾人。
    如今,他麾下算是人才濟濟,文有滿寵,荀攸,戲誌才;武有典韋,許褚,黃忠;近身有王越,以及操勞監州尉的史阿,班底初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