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空詔,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字數:6148   加入書籤

A+A-


    皇甫嵩失利。
    對於大漢是巨大的打擊。
    三輔戰敗的消息不斷風傳,各州人心惶惶不安。
    翌日。
    大朝議。
    劉牧姍姍來遲。
    好在司隸校尉特殊,有遲來早退之權。
    加冕司徒的崔烈,昂首挺胸立於朝堂之上。
    太仆卿袁基神情灰敗,連何進都神情了了,興致不高的左顧右盼。
    “諸卿。”
    “皇甫嵩敗了。”
    劉宏扶劍徘徊在帝陛之上,言辭冷厲道:“尓等是大漢人傑,不是屍位素餐的廢物,區區一個羌胡,難道都平不了嗎?”
    “陛下。”
    崔烈出列。
    來了。
    他來了。
    劉牧心中失笑。
    崔烈無功,敢提出放棄涼州。
    可笑的是,這樣的人竟然後來晉太尉一職。
    由此可見,對於一個天子來說,能力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忠誠。
    而崔烈恰恰不缺這一點,未來會為了大漢戰死長安,算是死的壯烈,留下英名。
    “言。”
    劉宏沉聲道。
    崔烈恭敬道:“涼州貧瘠,多年賦稅各州之末,耗費大量人力來轄治,臣以為涼州一地可取可棄,不妨與北宮伯玉等人商談,換回蕭關,將涼州割棄自治。”
    “崔司徒爛言。”
    朝卿中,議郎傅燮走出。
    他是北地靈州人,更是涼州之士。
    怎麽可能眼睜睜看著涼州淪陷,甚至被大漢舍棄。
    “哦?”
    崔烈轉身驚詫一聲。
    傅燮冷哼道:“祖宗之土,豈可予人,斬司徒,天下乃安。”
    “放肆。”
    崔烈臉色鐵青的怒喝道。
    “放肆。”
    “你才是放肆。”
    傅燮朝著上位微微拱手,鏗鏘有力道:“裂土分疆,大漢之罪人,崔司徒竟敢言辭鑿鑿的說和談自治,心中還有陛下,有大漢嗎?”
    “你有何策?”
    崔烈負手而立問道。
    傅燮朝著上位恭拜道:“更刺史,興民意,耿鄙有才能,可任涼州刺史,從內部激發抵抗叛軍的百姓,臣請願為此人屬官,奔赴涼州,為陛下分憂,為大漢出力。”
    “原來如此。”
    劉牧嘴角揚起一抹笑意。
    這是要借機換上一個自己信任的涼州刺史啊。
    想來也是,一個登上三公九卿之位的名士,怎麽敢輕易提出割棄涼州之土的言論。
    顯然,是給滿朝公卿一個台階。
    由崔烈,傅燮表演了一場人盡皆知的雙簧。
    “諸卿何意?”
    劉宏目光落在殿中。
    “臣附議。”
    “臣等附議。”
    何進,楊彪,袁基等人無不附和。
    不同意傅燮之言,就要想出辦法壓下涼州之亂。
    可事到如今,連皇甫嵩都隻能固守陳倉,他們拿著筆,提著劍去平叛嗎?
    至於太尉鄧盛?
    老神在在,一副昏昏欲睡的模樣。
    很明顯就是一個吉祥物,臨時掛一下太尉職而已。
    “準。”
    劉宏拂袖道:“擬詔,擢耿鄙為涼州刺史,與皇甫嵩內外聯合,克敵用兵,早日還涼州朗朗乾坤,以安天下之民。”
    “諾。”
    兼尚書令的劉虞躬身應喝。
    “諸州蕭條。”
    “田畝荒蕪,賦稅不更。”
    劉宏漠然道:“擢豫州曹嵩為大司農,統禦天下農事!”
    “陛下聖明。”
    滿朝公卿,再度恭應。
    “無事退朝。”
    劉宏扶劍,意味深長的看了眼劉牧一眼。
    顯然。
    曹嵩也是買官之一。
    自從駱俊登臨豫州刺史之後。
    州治就遷到了潁川,沛國的國力就在下降,必須有人在朝中出力,故而曹嵩站了出來。
    諸卿退朝。
    零零散散的離開宮廷。
    劉牧走出宮門之時,蹇碩已經等候良久。
    “世子。”
    蹇碩微微一禮,從一個小黃門手中接過天子詔,淡笑道:“此密詔為陛下所書,奴婢也不知何事!”
    “知道了。”
    劉牧登上車輿,突兀問道:“王允何在?”
    “王子師?”
    蹇碩愣了一下,恭敬道:“現在河內溫縣,據說在司馬家做客,世子可要征召?”
    “不必了。”
    劉牧放下帷幔,緩緩攤開天子詔。
    寬大的詔書中,隻有‘禦製’兩個字,末尾處壓著一方大印印記。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一份空白的天子詔,且還是傳國璽所製。
    顯然,這是一份臨別的禮物,未來恐怕沒有多少機會能見到這位大漢天子了。
    有意思。
    真的能預見未來大勢嗎?
    你,就真的那般信任我,還是信的隻是天下姓劉。
    劉牧緩緩卷起天子詔,心中泛起了波瀾。
    若大漢有救,他為宗王嗣子,自然會出力,匡扶劉宏中興。
    可大漢真的沒救了,唯有破碎山河,才能重新揉捏成新的大漢,腐朽的製度需要一場鮮血去清洗,猶如光武帝劉秀建立的後漢。
    亦如,數百年後,那個殺入長安,血洗世家的絕世巨梟。
    “有意思。”
    “問王允做什麽?”
    蹇碩望著遠去的車輿,心中滿是疑惑。
    車輿回府。
    劉牧小心翼翼的收起詔書。
    並且,第一時間召滿寵,史阿來到大堂。
    “世子。”
    二人作揖恭拜。
    並朝著左側負責記事的荀攸微微頷首。
    “伯寧。”
    劉牧端坐上位問道:“王允在何處?”
    “太原。”
    滿寵恭敬道:“前天告別了溫縣司馬,然後返回並州!”
    “嗯。”
    劉牧點了點頭。
    監州尉,繡衣直指,看來差距不大了。
    至少,京畿之地,他的消息比蹇碩更加靈通。
    “世子。”
    “要征召他?”
    滿寵不由詢問道。
    劉牧搖了搖頭,淡笑道:“非也,你擇日啟程發往陳國,年末之前我等一並回國,回陳國之後準備一個宅子,負責處理監州尉之事,情報消息要有序的整理起來,以甲乙丙丁,作為輕重緩急的排序,並且要對西域,南域各國,還有幽州滲透。”
    “諾。”
    滿寵恭敬道。
    劉牧看向史阿,淡笑道:“你走一趟冀州,找田豐,沮授,二人都是州中名士,他們願意去陳國,便護送他們回來,不願的話去東郡東阿,找一個叫程昱的名士。”
    “諾。”
    史阿肅然道。
    “天下如此。”
    “何時才能戰休。”
    劉牧眼眸一合上,複雜道:“伯寧,回到陳國之後,以陳國之名,廣邀天下大商,願來者登記造冊,厚待。”
    “諾。”
    滿寵無不應允。
    二人遠去,大堂又空寂下來。
    負責記事的荀攸側目道:“世子,想要興商?”
    “不,是出海。”
    劉牧掀袍坐下,沉聲道:“海外有土,更有產量極高的糧種,陳國不臨海,所以我想要組建商隊出海貿易,必須要動用大商的財力,並且讓他們在臨海之州出力,才能功成。”
    “世子仁心。”
    荀攸心中滿是欽佩。
    大漢天災頻發,百姓疾苦,易子而食,將山野都啃的荒蕪。
    若是真的能尋來畝產極高的糧種,於大漢,於百姓,都有大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