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84章 藏銀子
字數:4081 加入書籤
二柱子話落,兩人同時臉色劇變,家裏的小偷把大伯都嚇跑了。
“東西藏那?如果他敢偷我跟他拚命!”婦人咬牙。
“得了吧,爹娘銀子他都敢偷,你看誰能拿他有法子,我們今日得了東西還好他沒看見,我們在奶家也沒打開盒子。”
婦人重重拍了二柱子幾下,“少廢話,東西藏哪?”
二柱子四下張望,覺得哪哪都不安全。要知道大伯一家子藏屋頂都被三柱子挖出來了。
“我想不好,哪哪感覺都不安全。”
婦人氣急,狠狠捶了下男人,“你看看你家做的好事,你爹娘到底咋養的孩子?”
二柱子想起了當年老爹的小妾。
“要不藏地下?”他跟媳婦說了當年小妾咋藏的銀子,小婦人目瞪口呆,她到底進了啥樣的人家?
公公竟然曾經還養過小妾?人家還把他們家偷了個底兒掉跑了?
娘呀!
她後悔了,當初爹娘不該為了點聘禮啥都不打聽就定下這門親。給的多的能是啥好人家?
也不能拿回娘家,給出去斷沒有要回的道理,他們不會給她。
“我們就藏豬圈裏去,過年殺了年豬這會子裏頭正好空著。晚上你去挖坑,我給你盯著有沒人。坑挖深一點,越深越好,填平實咯。”
“成。”
婦人瞪向二柱子,“你嘴給我嚴實點,這事誰都不能說,尤其你爹娘。”
二柱子犯難,“他們問我給了啥咋說?”
“就說盒子裏隻有二十文錢。”雖然這樣撒謊不好,有點對不住三叔,可沒法子,家裏全是狼。
“成,我知道了。”
“也不知道這鐲子值多少銀子,到底多重,如果夠咱們蓋房子就好了,有了自己家就不用繼續提心吊膽。”
之前存的錢,她出個門都害怕沒了。
“爹那有稱銀子的稱。”
婦人白他一眼,“你看的懂嗎?”
“看的懂,就是吧,如果我跟爹要,估計他們會懷疑。”
“算了吧,我們還是藏起來,等再存點錢。”
“嗯,等年後要不我也種菜去縣城賣菜吧。”
“太累了,你看你爹都熬成啥樣了。錢有了人沒了不值當。”
“我就幹一兩年,咱們苦一點先搬出去,你說咋樣?”
二柱子心裏暖和,媳婦心疼他。如果他跟爹娘說,他們絕對支持的不得了,恨不得他今晚上就出去刨地。
隻要累不死,巴不得他往死裏幹。
“再看看吧,哎,這年頭賺點錢太難了。”
大年初一早上,大家再次聚集到了老太太家門口。
這次趙大文趙大勇全都不搭理趙大樹,隻有趙大勇家閨女看著他們可親,一直笑個不停,還有二柱子媳婦。
“娘,新年好。”
“誒,好好好!”
兒子兒媳拜完年就輪到小輩,也是孫氏最不喜歡的環節,這個環節她要給大家紅包。
今年不止有孫子孫女,還多了曾孫曾孫女。
昨日給了趙大勇三兩銀子,她現在有點不想繼續掏銀子了。
孩子跪在麵前,黃氏給分的紅封,裏頭十文錢。而曾孫她比較大方,一人二十文銅錢。
趙小雨今兒個也抱孩子來了,老孫氏和其他人都額外給了個見麵紅封。隻不過都不大,二柱子媳婦把身上收來的紅封全拆了湊了個見麵禮。看的李氏差點當場發飆,二兒媳婦是不是出門忘吃藥了?還是腦殼撞牆了?
人家隻不過給了她二十文錢,她至於嗎?再巴結都沒用。
郭氏很抱歉,她沒想到今日會看見孩子,“對不住啊小雨,我這就這麽點。”
“堂嫂說啥呢,親戚間心意到了就好。”
趙小雨對郭氏印象還成,起碼是個知道感恩的。
拜年之後郭氏湊近趙小雨嘮嗑,跟她說了自己來年準備種菜賣菜的事兒,還說想賺錢搬出去住。
趙小雨挑眉,“堂嫂想蓋房子?”
“是啊,家裏亂的很,孩子大了住那不好。”郭氏壓低聲音,“而且家裏不太平,有點錢就會丟。”
趙小雨懂了,合著被三柱子嚇跑了。
“按理你們能搬,畢竟分家了。”
“我也這麽想,其他賺錢法子我們也不會,想想不如學公爹種菜賣。”
趙小雨看了眼二柱子,他可不如二伯,二伯有嘴賣菜會忽悠人,二柱子的嘴跟黏上了似的,不適合做生意。
“對了,小雨妹子,我有件事得跟你賠不是。”
“啊,你說。”
“昨日公婆問我你們給了啥,我說盒子裏隻有二十文錢。”郭氏不安搓手,“實在對不住,我怕說了保不住。”
趙小雨不意外,確實說了很可能保不住,“不說也可能被偷。”
郭氏看看旁邊,聲音壓的更小,“我藏豬圈地下了。”
趙小雨實在佩服,動作夠快夠利落,二伯娘這次好像沒選錯兒媳婦,隻是她似乎不跟他們一心。也是,不想自己小家才是真傻。
“堂嫂厲害!”
郭氏嘿嘿苦笑幾下,“也是實在沒法子了,有時候想想還真是憋屈,過的叫啥日子。”
趙小雨想了下,二柱子性格確實不適合做生意,“如果堂嫂不介意,堂哥年後可以去我家鋪子上幹活,隻是如此,怕是地裏的活他就顧不到了。”
“地裏的活有我,我能幹!”郭氏激動,拍著胸說道。
當家的有活了?他能去縣城幹活了?
趙小雨看了她一眼,“等年後我會讓管家去找堂哥。”
“放心吧小雨,我保證當家的一定好好幹,絕對不會有任何歪心思,要不然我們天……”
趙小雨趕緊製止,“堂嫂說什麽呢,用人自然不疑。”
宋氏在一旁看著閨女,不知道她到底咋想的,為何要用上二柱子?
郭氏的喜悅難掩飾,惹的王氏頻頻側目。
“她們在聊啥?感覺郭氏好像很高興。”
“兒媳不知道。”
王氏看了眼自己兒媳婦,“沒事學學郭氏,看看人家多有眼力見。”
“兒媳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