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機會終於來了
字數:3273 加入書籤
日軍瘋狂地火力全開。據不完全統計,第二集團軍的陣地上,每天都要承受六七千發炮彈的轟炸。
在三月二十五日當天,第三十一師一八五團三營正朝著劉家湖方向前進,途中偶遇藏在小樹林裏的日軍炮隊。此時,炮隊正朝著台兒莊瘋狂傾瀉彈藥。
營長高鴻立見狀,立即集合全營五百官兵。然而,他們槍械匱乏,多數人僅持有大刀。
但這又何妨?高營長親自帶隊,赤膊上陣。五百人,五百柄大刀,向著這支日軍炮兵部隊猛撲過去,殺得日軍抱頭鼠竄。我方還趁機繳獲了幾門小炮。
可一八五團三營的戰士們還沒來得及高興,周圍就出現了二十餘輛坦克和千餘名日軍步兵。敵我雙方隨即在這片小樹林裏展開了一場慘烈悲壯的血戰。
在這場大刀對抗坦克的決戰中,一八五團三營傷亡慘重。高營長頭部受傷,連以下官兵犧牲過半。但令他們驕傲的是,日軍也同樣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這樣的戰績在當時極為難得。就如次日《徐州日報》頭版標題所印:《猛張飛式英雄率部赤膊殲日寇》。
自戰鬥打響後的幾天裏,台兒莊被籠罩在一片硝煙之中。經過三個晝夜的狂轟濫炸,台兒莊小北門終於支撐不住,轟然倒塌。日軍地麵部隊蜂擁而入,守衛小北門的官兵全部壯烈犧牲。
城頭上,倒塌的城牆與屍體混雜在一起,腿和手難以分辨,到處是死屍和鮮血。然而,活著的人根本沒時間恐懼,他們腦海中隻有一個念頭:殺敵,直到殺光最後一個敵人,或最後隻剩一名友軍。
沈煉看著敵我雙方你來我往的戰鬥,如同推演沙盤一般,心中默默計算著戰局走勢。
張宣武在他左前方來回踱步,幾次欲言又止,看到沈煉專注的神情,又把話咽了回去。
但最終,他還是沒能忍住。
“沈隊長,我們什麽時候出擊?敵人現在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台兒莊,這正是我們從背後偷襲的好機會。”
沈煉放下望遠鏡,看向一臉焦急的張宣武,說道:“張團長,你的心情我理解。但別忘了,我們隻有四百人,還帶著不少傷兵,真正能投入作戰的也就三百出頭,而且缺乏重武器。我們一旦出擊,必須直搗敵人要害,現在還不是時候。在戰場上,相信友軍也是具備戰術素養的關鍵。”
沈煉說完,繼續舉起望遠鏡觀察戰局。
張宣武心想,道理誰都懂,但真正能做到臨危不亂、沉得住氣的人,確實沒幾個。沈隊長果然不簡單。
再說沈煉手底下的遊擊隊員們,其實也有些焦躁。要說最沉得住氣、最冷靜的,當屬守在沈煉身邊的雷霆。
沒有開戰,也就無需運送彈藥。雷霆早已習慣槍炮聲,它打著哈欠,輕輕搖著尾巴,靠在沈煉身後,時不時睡上一覺。
白老球沒敢生火做飯,隻準備了些幹糧和清水,給沈煉送過來。他想伸手摸摸狗頭,卻被自己的“長官”用眼神製止。
就在這時,一直半蹲著的沈煉突然站起身來,嚇了雷霆和白老球一跳。
“隊長,怎麽了?”
沈煉沒有理會白老球的詢問,仿佛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他折了根細樹枝,找了塊相對平整的地麵,開始畫起圖形。
他的舉動很快吸引了周圍戰士們的注意,包括張宣武在內,都圍在旁邊皺眉觀看。
沈煉將觀察到的戰局走向,與記憶中書本裏的記載進行對比,排除一些真假難辨的細節,抓住幾個關鍵時間點。
“劉殺鬼,命令全體遊擊隊戰鬥人員做好戰鬥準備。張團長,你身體不好,把能作戰的川軍兄弟交給我。這次出擊,我們要直插敵人心髒,務必又快又準又狠。”
張宣武愣了片刻,隨即點頭道:“好,沈隊長,我信你。”
張宣武也不知道為什麽,按理說他和沈煉認識時間不長,但沈煉給他的感覺十分可靠,讓他忍不住選擇相信。
不一會兒,沈煉親自帶領兩百人,從山側直殺而下。
沈煉等待的機會終於來了。湯恩伯部終於頂不住李宗仁的壓力,出動側擊日軍。
有了湯恩伯軍團的大規模行動做掩護,沈煉他們這兩百人的隊伍就顯得微不足道,不容易被日軍重視。
在沈煉的記憶裏,他們一直尾隨的日軍第十聯隊主力和第六十三聯隊一大隊,幾乎同時推進到了東花溝附近,並以此為基點,將勢力伸向郭裏集北方約2公裏的古屯店子高地。
三月二十七日,赤柴八重藏接到瀨穀的命令,原地待命。但赤柴立功心切,又擔心第六十三聯隊搶走功勞,便不顧命令,對北方山地駐守的Z國軍隊展開進攻。
二十七日清晨,日軍發動了最為猛烈的一次攻擊。台兒莊外圍城牆接連破損倒塌,湧入城內的日軍越來越多。
孫連仲向湯恩伯部連續發出告急電報:第二十七師、第三十一師陣線均告急,台兒莊北門被敵炮火炸毀,已有四百餘敵兵湧入。敵軍還有十一輛坦克和三十多輛卡車,正源源不斷地向這裏運送士兵,要求湯恩伯軍團立即南下,支援台兒莊作戰。
李宗仁這時搬出光頭校長,向湯恩伯施壓。
連續幾天的激戰,已把台兒莊打得千瘡百孔,如同月球表麵。莊子裏一切能用作掩體的材料,如家具、水缸、門板等都用上了。城牆上布滿彈孔,到處是鮮血與腦漿,場麵慘烈至極。
二十七日這天,湯恩伯終於分出兩路:關麟征部、鄭洞國第二師進攻棗莊,張軫第一一零師襲擊嶧縣。然而,在棗莊,他們遭到日軍的瘋狂反撲,湯恩伯收縮了棗莊方向的部隊,隻派出一個團協助作戰。這樣的安排就連關麟征都看不下去了,在電話裏質問湯恩伯:這仗到底還打不打?
沈煉作為“過來人”,自然知道湯恩伯的行事風格。說好聽點,他是在保持自己的作戰節奏,等日軍消耗得差不多了再率隊出擊;說難聽點,他就是避重就輕,怯戰不出。
不過,即便湯恩伯怯戰,現在也不敢再拖延了。畢竟李宗仁已經把話挑明,如果他再不出擊,就按第二個韓複榘處理。湯恩伯聞言,知道不能再拖,這才命令全軍南下夾擊敵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