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再次起兵

字數:4441   加入書籤

A+A-


    兒子的話,一下把朱棣給驚醒了。
    手中這封矯詔必定是假!
    太祖爺已經死了,天下皆知,怎麽可能還會寫詔書。
    若真有這封詔書,湯和會不知道麽,錦衣衛會不拿出來麽。
    “好個朱允熥……你真狡詐啊,連老爺子的筆跡和語氣,都模仿的惟妙惟肖。”
    朱棣將信揉皺,丟到一旁:“高熾!高煦!高燧!”
    “兒在!!!”
    “傳為父的王命,著所有將軍,來此議事!”
    兩日之內,散落在江南各地帶兵的人,全都到了朱棣這邊。
    因之前的誤會,所以朱棣也重新讓丘福執掌兵權。
    朱棣審視眾將:“列位將軍,朱允熥要稱帝,他是咱們的死對頭,一旦他做了皇帝,本王首先就是他的眼中釘、肉中刺,而諸位的下場,也不會好到哪裏去。”
    張玉出列拱手道:“末將願為王爺馬首是瞻!勢與朱允熥拚個你死我活!”
    “好!下月初八,便是朱允熥的祭天大典。他一定會去應天城外的祭天大鼎處,那是咱們最好的機會,也是他最鬆懈的時候。就在應天西郊,剿殺朱允熥!”
    眾將眾誌成城,現在有五十萬大軍,精兵也有十萬。
    可以先去埋伏,等朱允熥一到,便四麵楚歌。
    “張玉將軍!”
    “在!”
    “丘福將軍!”
    “末將在!”
    “朱能將軍!”
    “在!”
    “陳亨將軍!”
    “在!!”
    “命你四人帶十萬精兵作為先鋒,去往應天西郊山野處埋伏。本王自會帶四十萬人隨後趕到。”
    張玉想了想,說道:“王爺,是否可以先找人裝扮成客商混入城中,時時打探消息,好知道朱允熥的動向,免得撲空。”
    朱棣滿意道:“張將軍所言,乃兵法之精髓,本王幸甚。”
    看著一個個將軍滿懷勝利的麵孔,朱棣雙手抱拳:“列位將軍,此一戰,便是定乾坤之戰,決定天下將落入誰人之手。棣——在此拜謝眾位了。”
    “啊?!王爺不可!”
    張玉率先下跪,其餘諸將也紛紛下跪。
    “王爺,此一戰,不成功,便成仁!我等當奮力拚殺,以報王爺厚恩!”
    將軍們退下去後,朱棣回頭看著朱元璋的牌位。
    他心裏其實沒有絕對的把握。
    因為姚廣孝臨行前說過,朱允熥的智謀在他之上。
    連軍師都這麽說了,朱棣自然也沒底。
    他也知道,現在出兵不是最佳時機,如果假以時日的話,拖延兩年,他便能占據更多的城池,收攬更多兵馬。
    可是,時間不等人。
    絕不能等到朱允熥繼位順利之後再想辦法。
    這是帝位之爭,常言道:名不正、言不順。
    誰登基,誰就是一國之主。
    倘若他自己在江南稱帝,也是無用的,因為應天是帝都,太祖爺剛剛駕崩不久,還沒有二世皇帝,就急於遷都,誰能信服呢。
    換言之,如果他和朱允熥同時登基,那天下人眼中的皇帝,肯定是在應天的那一個。
    “唉……”
    朱高熾問道:“爹,您有擔心的事,是麽?”
    “還是你最懂為父啊。軍師說過,朱允熥才智非凡,為父能想到的,他應該也能想到。雖然咱們的兵馬比他多,但,我這心裏總是七上八下的。”
    “爹,您打算聯合齊王麽?”
    “齊王?”
    朱棣冷蔑一哼,齊全朱榑是個兩麵三刀的人,且不會打仗,這樣的人隻想偏安一隅,覺得朱允熥不會殺他。
    讓齊王來幫忙,隻怕他不會同意。
    “爹,依兒看,還是要給齊王修書一封,縱然他不幫咱們,也不能讓他成為朱允熥的幫手。”
    “我兒言之有理。”
    “此外,咱們還需對大同的盛庸發去信件。兒想,他和耿炳文等人已經知道應天的事了,之前他們在朱允熥那兒吃了大虧,可以遊說他幫助咱們,有了盛庸的幾十萬大軍,咱們便能如虎添翼。”
    這倒是。
    畢竟,從應天傳來的消息說,朱允熥隻有十幾萬兵馬。
    他的祭天大典,充其量隻會安置十萬人。
    用近百萬大軍去對付十萬人,加上巨弩,豈有不勝之理呢。
    朱棣點頭,來來回回的走著:“那……誰去見盛庸呢?”
    “兒願意去。”
    “不行,盛庸之前跟為父有過交戰,他又是個漿糊腦子,要是他腦袋一熱,把你給殺了,你讓為父如何自處?”
    “爹,生死存亡,兒不惜生命。”
    朱棣咂嘴:“這不單單是你丟不丟命的問題。你是為父的嫡長子,大戰在即,三軍翹首,在這個時候,你要是出了事,對軍心是很有影響的。”
    兒子才沉穩,也不如心思細膩的朱棣。
    朱棣想的更為周到,他考慮的是整個戰局,不單單是計策的運用。
    前後想了想,他對家奴說:“召張信將軍來見。”
    朱棣想讓張信去大同,麵見盛庸,同時給盛庸一封信,讓盛庸出兵相助,待到奪下應天之後,加封盛庸為征南將軍。
    ……
    張信到了大同後,身著鎧甲去盛庸的將軍府。
    在朱允熥和朱棣各自發展的這簡短的一個多月內,盛庸有湯和相助,已經將瓦剌人給驅趕出大明邊界。
    而湯和所率的人馬,就在河北。
    想從大同去往應天,必經河北,而湯和像一根釘子,牢牢紮在這兒,等於遏製住了盛庸兵馬的退路。
    他現在是進不能進、退不能退,隻是打聽到一些應天和江南的事情。
    盛庸、耿炳文、李景隆三人都看了朱棣的信。
    局勢既明朗又混沌不清。
    明朗的是,奪天下的人一共就兩位,吳王朱允熥和燕王朱允熥。
    混沌不清的是,到底誰能奪取天下呢?
    盛庸和這兩人都有刀兵矛盾,都打過仗,他一時間也拿不定主意了。
    “張信,燕王說,要封為我征南將軍?”
    “對。”
    “燕王真的不計前嫌?”
    “王爺是這樣對末將說的。”
    這句話可就有深意了,張信的語氣並不帶有肯定,他如果說‘王爺就是這樣說的’,那盛庸三人會覺得可信度更高。
    “燕王手裏有多少兵馬?他打的過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