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3930   加入書籤

A+A-


    朱元璋的愣神許久,前期這個政策確實照顧了朱家子弟,但一條政策過了50年之後就需要改進了。
    改,必須改。朱元璋下定決心,從根源上改掉它。
    葉楓:“地方上的財政支出也會因為供養宗室弟子不足。”
    “比如山西,代王這一脈的人太能生孩子了。”
    “山西的稅收還不能供養山西的朱家子弟。”
    “朱元璋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一個地方的財政波動不大。”
    “而朱家子弟看著如此誘人的政策,又無所事事隻能生孩子。”
    “必然會導致財政的問題,地方政府也需要維持生計又不能對朱家子弟做些什麽。”
    “那麽直接擺爛,直接拖欠朱家子弟的錢糧。”
    “要錢沒有,要糧沒有,反正我就不給。”
    “強大的朱家子弟會反抗,直接武裝進攻官府,弱小的隻能接受現實。”
    “而朱元璋規定,凡朱家子弟不允許從事科舉和士農工商等行業。”
    “這就讓相當多朱家子弟紛紛跑路。”
    “賣身給那些大戶人家當家奴,或者頂著黑戶的身份跑到其他地方謀生。”
    部分朱家子弟:唉,我還情願去當窮人兒子,也要比這玩意好。
    部分八旗子弟:你不要多說了,我他媽也被養廢了,我們的處境不比你們好,一樣當奴隸。
    觀眾:“這也不能全怪朱元璋吧!朱元璋還嚴厲要求太監不允許幹政,朱棣還不是照樣培養太監。”
    “就沒有人提出解決辦法嗎?”
    葉楓:“有的,有的,文武百官麵對越來越多的朱家子弟,曾經上書對著皇帝講道理。”
    “他們說皇帝,如今天下朱家子弟太多了,富者可敵國,窮者餓死。”
    “不如改一改製度,讓那些生活在底層的朱家子弟可以去科舉考試,可以去從事士農工商等。”
    “也可以減輕地方上的財產問題,這種極其合理的建議被擱淺了。”
    “皇帝非常抵製的改變製度。”
    “一些人對於這件事情的看法,想要將宗祿製度廢除,那麽必須剝奪朱家子弟身上的特權。”
    “而朱家子弟特權的基礎就是朱家皇權專製,換句話來說,要否定自身的皇權。”
    “這就陷入了死環節了。”
    “除非朱元璋想出一個更加合理的製度,不過再怎麽合理的製度過了50年,100年都會不合理。”
    李世民:“真是大開眼界了,居然還能想出這樣的製度,看來也要思考未來李唐後代的問題了。”
    武則天:“我有效的緩解了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解決之後,另外的一位觀眾道:“我想知道魏忠賢不死能不能拯救大明。”
    葉楓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道:“你討厭東林黨嗎?”
    觀眾:“討厭,那些文人一點骨氣都沒有,東林黨誤國。”
    葉楓點點頭,道:“那我可以跟你說魏忠賢不死,絕對有利於大明。”
    “絕對能製約東林黨,能夠籌集到軍費。”
    “崇禎就是個傻子,沒有好好利用天啟留下的刀。”
    聞言,觀眾:“那如果我討厭魏忠賢。”
    葉楓語氣不變,道:“那就魏忠賢該死唄。”
    觀眾笑了,道:“這不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一點用都沒有。”
    葉楓:“怎麽能這樣說,我能提供一種情緒價值。”
    “能讓你產生,哦,原來你也是這樣想的啊!”
    “這種內心認同感不好嗎?”
    觀眾:“那我保持中立,就想聽聽老師你的看法。”
    葉楓:“那你知道閹黨是什麽。”
    觀眾:“不就是宦官集團嗎?”
    葉楓:“好的,說實話,大明已經走了200多年了,各種問題已經積累了太久了。”
    “天災,人禍等等已經不是靠一個所謂的太監就能去拯救。”
    “魏忠賢這個人是一個賭狗,賭品極差動不動就發脾氣,某一天賴賬被賭場的人狠狠的教育了一頓。”
    “魏忠賢感覺不能這樣活著,於是違背祖宗做了的決定和老鄉一起去當太監。”
    “魏忠賢的家鄉非常盛產太監。”
    “因為長得不好看,啥也沒文化喜提外號傻子。”
    “開啟了他當太監的旅途,當上頂級太監也是因為運氣好。”
    “這樣的人無論是辦事能力,行政手段都不行。”
    “至於大家經常經常說魏忠賢可以在東南地區搜刮錢財,通過打擊地主階級來賺取軍費。”
    “用腦子想一想都不太可能,最後壓榨的還是東南地區的老百姓。”
    “魏忠賢為了讓自己的權力擴大,大量安排太監監軍。”
    “打贏了一場勝利魏忠賢把功勞全部攬在自己身上,大力賞賜手底下的那些太監。”
    “辛辛苦苦打仗的袁崇煥和底下的士兵啥也沒得到。”
    觀眾:“不對啊!袁崇煥不是給魏忠賢立了生祠。”
    葉楓:“這更加能說明魏忠賢不是個好東西。”
    “當時魏忠賢權力巔峰要求各地給他立生祠,全國十幾個生祠和數量眾多的孝子孝孫。”
    “袁崇煥不想惹麻煩隻能隨大流立一下。”
    “而所謂的閹黨其內部相當多是文官。”
    “這些人都是官場失意,牆頭草,被東林黨打擊的各種文官匯集在魏忠賢身邊。”
    “魏忠賢極盛時期,內閣大學士4個人當中有三個人是閹黨。”
    “說到底閹黨和東林黨都是文官集團內部相互鬥爭的結果。”
    “兩黨之間相互抹黑,東林黨抹黑魏忠賢,魏忠賢也不甘落後去抹黑他們。”
    “所以,都不是一群好東西。”
    “至於魏忠賢能被吹起來,主要是人們討厭東林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