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鹽的生意

字數:5314   加入書籤

A+A-


    這時九娘身旁的李原也點頭說道。
    “說的好。”
    “這青原城防,事關大家的身家安危。”
    “我在青原城中,也有店鋪商會。”
    “自然也有捐輸的責任。”
    “那我也出兩百貫。”
    “用於資助縣府修繕城牆。”
    聽聞此言,一旁的楊悅連忙起身謝過九娘與李原。
    “伯爺心懷青原安危,卑職謝過。”
    “九娘巾幗不讓須眉,在下佩服。”
    其實對於席上眾人來說,這種捐輸財帛的事情都是為城中士紳大戶準備的。
    勳貴一般並不會參與其中。
    這一次沒想到,青原伯也為修繕城防捐助了兩百貫。
    雖然人家伯爺家大業大,這點錢不算什麽,但還是讓主簿楊悅非常感激。
    在李原與九娘的帶動下,幾位城中士紳互相對視了一眼。
    人家伯爺都為修繕城防捐輸,自己也不能落於人後啊。
    於是便我七十貫,你八十貫的,將修繕城牆剩下的五百貫缺口也給補上了。
    這讓楊大人是長出了一口氣,連忙對眾人紛紛致謝。
    對於這些士紳的推諉做派,讓坐在一旁的左司衛張魁覺得很不痛快。
    他本就是急躁的性子
    看不上這些士紳的做派。
    於是便用手指點著幾人,譏諷的說道。
    “趙員外,隻是捐輸區區幾十貫錢而已。”
    “你們趙家醬園,怕是一天的收益都比這個高吧。”
    “還有你宋員外。”
    “你們宋家,可是壟斷了咱青原的醃鮓豆豉行,誰不知道你買個丫鬟暖腳都得百十貫的。”
    “讓你拿出個幾十貫錢至於如此嗎?”
    幾位士紳被張魁這麽一說,都是苦著臉無奈搖頭。
    那宋員外更是委屈的對張魁說道。
    “張大人有所不知,其實我們也不容易啊。”
    “之前是山匪橫行,商路不通。”
    “搞的是原料騰貴,我們這些店鋪也是獲利微薄。”
    “這些日子,不知為何南來的海鹽與西川道的胡鹽都少了許多。”
    “鹽價比之去年已經是漲了兩倍有餘,還時常斷貨。”
    “我們這些做醬園與醃鮓生意的,這鹽價就是命。”
    “如果這鹽價在漲下去,我這的生意可就做不下去嘍。”
    宋員外的話,在同席的士紳中引起了共鳴。
    其他眾人也是紛紛點頭,更有消息靈通的人說道。
    “這事我也聽說了,據說是北寧江的西段,出了一位水寇人稱浪裏蛟。”
    “率領著上千的水匪,沿途劫了幾十艘的鹽船。”
    “一時間這江北是處處缺鹽,你說咱們這北川道的鹽能不貴嗎?”
    另一人也點頭說道。
    “至於西川道運來的胡鹽,聽說是西域諸國爆發了混戰。”
    “以至於商路斷絕胡商絕跡,至於什麽時候這商路才能再通。”
    “也隻有天知道了。”
    聽聞此言,席上眾人都是紛紛搖頭。
    關於北川道這些日子鬧鹽荒的消息,李原倒是也有耳聞。
    隻是沒想到居然嚴重到了如此地步,於是他便問道。
    “你們可知,現在的鹽價是幾何?”
    那宋員外連忙答道。
    “回稟伯爺,我是做這醃鮓生意的,這鹽價我最清楚。”
    “以往咱們青原的鹽價,大約是每石鹽九貫錢左右。”
    “這些日子,一路漲到了二十貫一石都不止。”
    “在漲下去,我這生意真就做不了嘍。”
    所謂醃鮓,就是用鹽酒各種調味品醃製的魚,肉或是蔬菜。
    在大梁這個時代醃鮓食物的需求量很大,這醃鮓業可是非常賺錢的生意。
    因為醃製需要大量的食鹽,所以醃鮓作坊一般都有自己的購鹽渠道。
    如果他們都說鹽難買。
    那就說明,現在的北川道確實是在鬧鹽荒。
    李原是心中暗笑,這事不巧了嗎,自己剛剛在北邙山中占下了一座鹽礦。
    這生意便自己送上門來了。
    望著滿席的愁眉苦臉,李原輕咳了一聲,溫聲說道。
    “北川缺鹽,確實是苦了百姓。”
    “這樣吧,我倒是有條運鹽的路子。”
    “過幾日,我便在城裏開一間鹽鋪。”
    “價格自會低上一些。”
    “也幫咱青原緩解一下鹽荒。”
    聽聞此言,兩位做醃鮓醬園的士紳立刻是睜大了眼睛。
    “伯爺,此話當真!”
    “伯爺,若是這鹽的價格合適,我宋家願意全收。”
    “你這叫什麽話,人家伯爺說了,這是為了緩解我青原鹽荒。”
    “你一個人收了算什麽。”
    “我趙家隻要一半便好。”
    “對了伯爺,不知您的鹽鋪每日裏能放出多少鹽來?”
    這些城中的士紳大戶,自然不會懷疑李原的門路。
    世人皆知,人家青原伯與龍驤侯交好,所以有一條運鹽的商路一點都不奇怪。
    他們現在反倒是關心起,李原這鹽鋪每日裏到底能放出多少鹽來。
    李原是真沒想到,這些士紳對鹽的需求竟然如此迫切。
    他略一思量。
    亂石寨的鹽洞,現在每日產鹽在十五石到二十石左右。
    如果自己在增加一些人手提高一下工藝,每日產量應該能增加到三十石,甚至五十石。
    不過不急,一下子拿出來太多的鹽反倒會衝擊價格,不如一點點放出來獲利最高。
    於是李原對眾人說道。
    “現在還說不好,不過每日不會低於十五石。”
    十五石其實就是一千八百斤的鹽了。
    眾人聽聞都是麵露驚喜,各位士紳也是紛紛上前敬酒,他們都希望能從李原這裏定下購買的配額。
    李原便告知眾人,若是想大批購鹽,可以到城中的青原商會洽談,那裏自有人接待。
    對於這做生意,李原還是交給懂行的譚雲處理更好。
    李原有運鹽的路子,讓酒宴的氣氛更加的熱絡。
    差點讓這場接風宴變成了商務洽談會。
    這酒又喝了一陣,窗外的天色已暗。
    時間已近黃昏。
    見時候不早,餘縣令與郭督帥,便帶著城中士紳紛紛起身與李原告辭。
    至於為何是告辭,因為現在大家都知道了,這醉香居的九娘已經是李原的人了。
    人家伯爺在醉香居,豈不是就跟回了自己家一樣。
    眾人走了以後,李原便與九娘一路步行,返回了青原的小宅之中。
    兩人剛進了小院,九娘便一下子撲進了李原的懷中。
    在李郎的麵前,九娘一改醉香居女東家的沉穩莊重。
    變的如同小女兒家一般,擁著李原。
    傾訴離別之苦,說著相思之情。
    美人投懷送抱,李原又怎能浪費這良辰美景呢。
    於是便挽著九娘,走入了小宅的臥房之中。
    可說是。
    燭搖窗影秀,風送晚庭芳。
    放下輕羅幔,盡享軟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