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徐薇歸鄉
字數:5053 加入書籤
翌日清晨,陽光尚未完全驅散朝露,徐薇便醒了。
她側身看著身旁李亦沉睡的輪廓,指尖懸在他眉骨上方,終究沒敢落下。
她記得阿婆的話——“那後生眼裏有煞,是頭孤狼,你拴不住,也別多問。”
正想著,李亦眼皮微動,驟然睜眼。
那眼神清明銳利,毫無睡意,像驟然驚醒的獵豹,直到焦距落在她臉上,才緩緩沉澱下來。
“醒了?”他聲音帶著晨起的沙啞,手臂卻習慣性地將她攬近,帶著不容置喙的力道。
“嗯。”徐薇順勢靠過去,“我們早點出發?我想多陪陪阿婆。”
“好。”
沒有多餘溫存,兩人利落起身。
徐薇手腳麻利地準備早餐,李亦坐在餐桌旁,目光偶爾掃過她忙碌的身影,平靜無波。
車子駛出蓉城時,天已大亮。
這次是徐薇開車,她堅持要自己握這段歸途的方向盤。
李亦樂得清閑,靠在副駕,看著窗外高樓漸次退去,換成田野丘陵。
徐薇放了首舒緩的彝語民歌,輕聲跟著哼唱。
她斷斷續續講著小時候跟阿婆進山采菌子、跟著寨子裏老人學辨認草藥的事。
李亦大多沉默,隻在她說起一次差點從山崖滑落被阿婆用腰帶硬生生拽上來時,眉梢微動。
“阿婆看著瘦,力氣大得很,年輕時還打過狼呢。”徐薇語氣裏帶著藏不住的驕傲,隨即又抿嘴一笑。
“就是話少,看人準,她頭回見你,就說你不是池中物。”
李亦唇角似有若無地勾了一下,沒接話。
那位老太太確實有一雙穿透表象的眼睛。
路程過半,他們在服務區休息。徐薇買回熱飲,小聲說:“阿婆知道你讓徐勇‘出去留學’的事,一直念你的好。”
“說小勇以前是隻沒方向的雛鳥,現在……像山鷹了。”
她沒敢說阿婆原話是“見了血,開了刃,總算像個人樣了”。
重新上路後,徐薇明顯更興奮,指著遠處山巒輪廓:“快到了!阿婆肯定煨了臘豬腳湯!”
下午,車子駛入一個傍山而建的鎮子,青石板路被歲月磨得光滑。
彝漢混居的痕跡隨處可見,街邊店鋪招牌寫著兩種文字。
徐薇將車停在一處帶著木柵欄小院的舊屋前,院牆爬著些不知名的藤蔓。
沒等熄火,院門“吱呀”一聲開了。
一位老太太站在門口,銀飾耳環在陽光下微閃。
她身形幹瘦,背脊卻挺得筆直,臉上溝壑縱橫,眼神像山澗裏的老鷹,銳利而沉靜。正是徐薇的阿婆。
“阿婆!”徐薇跳下車跑過去,用親昵地呼喚。
老太太拍了拍外孫女的手背,目光卻越過她,直接落在剛下車的李亦身上。
那目光沒有任何審視的意味,更像是一種確認,平靜地承接了李亦坦然回望的視線。
“來了。”阿婆用帶著口音的漢語說了兩個字,算是招呼。
“阿婆。”李亦微微頷首,語氣是少有的溫和。
他手裏提著幾盒蓉城帶來的軟芯糕點,是徐薇特意交代老人牙口不好買的。
阿婆沒客套,轉身往院裏走:“湯在灶上。”
小院收拾得極幹淨,牆角堆著整齊的柴火,一隻黑貓蜷在石磨上曬太陽。
堂屋方桌上已經擺了幾碟小菜,冒著熱氣。
三人坐下吃飯,席間大多是徐薇在說,阿婆安靜聽著,偶爾給李亦夾一筷子臘肉炒野筍幹。
李亦吃得不多,但每樣都嚐了,舉止間不見平日的冷硬。
飯後,徐薇搶著去洗碗。阿婆拎起小凳坐在屋簷下,拿出煙袋,卻不點,隻是捏著。
李亦站在院中,看著遠山暮色。
“小勇的事,謝謝了。”阿婆突然開口,聲音不高。
李亦側頭,看見老人依舊望著山的方向,布滿老繭的手指摩挲著煙杆。
他知道她謝的是什麽——不是給了徐勇前途,而是讓他活出了該有的樣子。
“他自個兒爭氣。”李亦平淡回道。
徐薇此時擦著手從廚房出來,感受到院裏微妙的氣氛,腳步頓了頓。
阿婆已經磕掉煙灰起身:“我去看看後院的雞。”
看著阿婆瘦削卻挺拔的背影消失在屋角,徐薇走到李亦身邊,小聲說:“阿婆很少對人說這麽多話。”
李亦目光悠遠,落在暮色漸合的天際線。
遠處,群山輪廓在夕陽下如同蟄伏的巨獸。而更遠方,那座即將點燃火焰的發射場,正靜靜等待。
這個彝族老太太看得比太多人都明白。
她不要虛禮,不探隱私,隻在意最本質的東西——家人安好,強者生存。
這片土地孕育的智慧,帶著山風的凜冽和實在,意外地讓他覺得……舒暢。
夜色降臨時,小院燈火溫暖。
灶上煨著的湯鍋咕嘟作響,散發出濃鬱的香氣。
明天,他們將一同去見證火箭撕裂長空,而此刻,這份山野間的寧靜與通透,成了奔赴星空前最好的洗禮。
……
第二天清晨,山間還縈繞著薄霧,徐薇便興致勃勃地要帶李亦去一個地方——她當年就讀的村小。
車子沿著新修的盤山水泥路蜿蜒而上,路況很好,顯然近年投入不小。
小學坐落在半山腰一片平整的開闊地上,嶄新的三層教學樓白牆藍瓦,塑膠操場、籃球架一應俱全,與徐薇記憶中那個漏風漏雨的破舊平房截然不同。
校門口立著的石碑上,刻著捐資建設的單位名錄,其中“康瀾慈善基金會”的字樣赫然在列。
徐薇看到這個,下意識地看了李亦一眼,見他神色如常。
“這幾年政策好,加上有不少像……像那樣的基金會援助,變化太大了。”徐薇解釋道,語氣裏帶著欣慰。
正巧,他們遇到了在操場邊散步的老校長。
校長已是滿頭銀發,但精神矍鑠,一眼就認出了徐薇,用帶著濃重鄉音的普通話激動地說著學校的變化,感謝著各方援助,尤其是那些“不留名的好心人”。
徐薇與老校長聊了許久,聽著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看著他們紅撲撲的臉蛋,心中觸動。
臨別時,她拿出手機,直接對老校長說:“校長,我能力有限,也給學校盡份心,轉二十萬給學校,您看哪裏需要就用在哪兒。”
老校長連連推辭,說現在條件好了,讓徐薇自己留著用。
徐薇卻堅持:“校長,我現在自己開咖啡店,生意還行,這錢您一定收下。”
她語氣溫和,卻帶著堅定。
李亦站在一旁,安靜地看著,沒有插手,也沒有阻攔。
他知道徐薇的咖啡生意做得不錯,雖然比起他那些遊走在灰色地帶、利潤以“億”為單位的生意,這點收入微不足道,但這是她靠自己能力掙來的幹淨錢。
她想用這錢回饋養育她的土地,他樂見其成。
區區二十萬,對她而言,是心意;對他而言,不過是九牛一毛,甚至不如他名下基金會在這裏投入的零頭。
最終,老校長千恩萬謝地記下了徐薇的聯係方式。
離開學校,下山路上,徐薇心情很好,哼著昨日的彝歌。
李亦看著窗外掠過的蒼翠山巒,又回頭望了一眼那所越來越小的學校,心中並無波瀾。
改善民生、投資教育,本就是維持穩定、篩選人才的手段之一,他麾下的基金會在全球很多地方都在做類似的事情。
隻是此刻,這件事由徐薇來做,似乎讓這片冰冷的布局,也多了一絲微不足道的、屬於“人”的溫度。
這感覺,不壞。
他收回目光,思緒已悄然轉向下午即將抵達的發射中心。
山村的寧靜與奉獻固然可貴,但星辰的召喚,才是他永恒的航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