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四章 加工廠開工,施秋玲天生打工聖體
字數:3882 加入書籤
五月中旬,加工廠開工了。
上年放假的時候,許承安就和員工們說好了開工時間,就五月十五號,這會已經過了農忙,日子也容易記。
低溫型黑木耳的出耳時間比尋常黑木耳要快不少,不過也得五月下旬,離黑木耳的采收還有十天左右,然而某些準備工作得提前做好,比如全廠搞搞衛生啥的,還得在廠外空地搭建臨時曬耳場。
廠子大門重新敞開,大早上許承安就開著摩托車搭施秋晴和施秋玲過來了。
“哎呀,終於開工了呢,我都等不及了!”
幺妹很是雀躍,在家裏呆了那麽久,她都快悶出鳥來了,還是來廠子幹活充實。
許承安笑道:“秋玲,你還真是天生打工聖體啊!”
施秋玲奇怪:“二姐夫,天生打工聖體啥意思?”
許承安想了想:“就是廠子裏天生喜歡努力幹活掙錢的員工。”
“二姐夫,那就是誇我咯?”
施秋玲很高興,她把這理解為上進。
不過許承安更想說的是,這個詞語包含著打工人自嘲苦逼的另一層意思。
施秋晴則叮囑道:“開工後你這個小組長可得有小組長的樣,管好你手下那幫小兵,別整天在廠房裏嘻嘻哈哈的,得盯緊幹活!”
“知道啦,大姐!”
……
早上八點,主管趙光良清點了人數。
上年的所有職工都回來了,她們等開工比許承安都急,開工了才能拿高工資。
這年代的人們不怕幹活,怕的是沒活幹賺不到錢。
在沒開工的日子,每月就五塊錢保底,而且過去幾個月的保底還得開工後隨未來幾個月的工資逐一發放,免得某些人拿了錢就不來了。
當然,這種情況按道理是不會發生的,畢竟這會的私營企業還非常少,能進廠可不是容易的事,許承安的廠子福利還高,工作半年都快比得上別人一年了,如果不是被炒魷魚,誰會願意主動放棄這麽一份工作。
集合點了人數之後,許承安先是簡單地開了個會,說了下這段時間的工作安排,隨後員工們就去搞清潔衛生了。
許承安則回到廠長辦公室,這裏倒是挺幹淨的,因為放假的時候也不時會帶施秋晴和施秋玲去鎮上趕集,有時趕集完就回去趟鎮子,兩姐妹就順便擦擦辦公室的桌子啥的,所以基本沒什麽灰塵。
剛坐下沒多久,施秋晴就燒水泡了壺茶過來,她知道許承安喜歡喝茶,這也是她身為廠長助理的職責之一。
過的不多會,趙建平也過來了,開工第一天,他穿著一身西裝,人模狗樣的。
他手裏拿著幾份表單,放到許承安的辦公桌上:“廠長,這是我這半年來去城裏還有各鄉鎮,還有周邊城市考察的黑木耳供需,你過目一下。”
許承安笑道:“喲,可以嘛,你小子都學會考察市場了啊?”
“這不當了副廠長,得多學習嘛!”
趙建平不好意思地道。
他可不像其他員工那樣拿保底,就算廠子沒開工期間工資也是照常發,然而那段時間太清閑了,趙建平總覺得在自己在吃閑飯白拿許承安的工資,想著多少得做點事,於是隔三差五去城裏或各鄉鎮跑跑市場,看看到底個什麽情況。
除此之外,他甚至還買了小學和初中的書本回來學習。要知道,當年這小子可是最怕學習的,和施秋玲一個樣,見到書本就頭大如鬥。
但是沒辦法,一個副廠長文化水平這麽低,趙建平自己都介意得很,硬著頭皮也得多學點字和數學。
許承安拿了幾份表達看了看,表單做得不專業,但是相對趙建平的知識水平已經相當不錯了。
這些表單每隔幾天都有記錄,標注幹木耳的價格,是否供貨充足等等。
秋耳剛出爐的那前三個月滄城市場上的貨品還很充足,但是年後數量就越來越有限了,有些市場已經賣光了,也拿不到貨。
到了三四五月份,市場更是全麵斷貨,消費者想買都買不到。
要知道滄城還是位於林區的城市,周邊那些非林區城市更缺,這也是近幾年很多農副產品的一個縮影。
改革開放之前,人們能吃飽飯就不錯了,買不起太多的農副產品,然而改開這麽多年,很多人手頭越來越有錢了,飲食結構也在悄然發生改變,農副產品的需求激增,就算技術上容易克服的農副產品都跟不上,更別說段木黑木耳這種需要技術的高端品種。
也正是這樣,郭嘉才會研究袋栽黑木耳,不過在袋栽技術出來之前,到處基本都是這麽個情況,尤其北方更少。
盡管市場短缺,這會卻沒外地木耳賣到滄城這種小地方,南方的木耳比北方多點,然而段木產量也是有限的,別人有多餘的產能都瞄準哈市那樣的大市場,誰會在乎你個小城市啊,滄城的木耳供給就靠本地,黑土屯種木耳之後,這種狀況緩解了一些,但還不夠內需。
“建平,學會考察調查是好的!”
許承安點了點頭,肯定了趙建平的努力,雖說他並不需要趙建平的這份表單就能了解黑木耳的供求情況,但對於他的積極性得鼓勵。
趙建平略顯擔憂地提出了建議:“廠長,今年滄城這邊的市場,我想最多加上兩個鄉屯小種植園的幹耳就飽和了,剩下的都得賣外地,否則咱的幹耳就會變成過剩積壓。”
當了副廠長,跟許承安多了,他倒也學會了些專業術語。
許承安嗬嗬一笑:“這個我知道,不過咱多餘的黑木耳不會賣到周邊城市。”
趙建平下意識地問道:“那賣到哪裏?”
許承安道:“省會!”
趙建平渾身一震:“省會?”
上年許承安就去考察過省會市場,不過趙建平認為挺難操作的。
趙建平試探性地問道:“省會離滄城這麽遠,想去一趟都不容易,省會市場管控應該也挺嚴格的,要搞定的關係會很多吧,咱們的產品能進場嗎。周邊城市的話,管控應該沒那麽嚴,關係會更容易搞定一些?”
許承安淡淡地道:“我已經搞定了,沒意外的話今年就能進場!”
“啥?”
趙建平有點懵。
“我在省會那邊現在有點人脈關係,那邊市場大,黑木耳賣得也貴,咱多餘的黑木耳賣省會市場收益才能最大化,此外還有機會打響名氣,隻賣周邊城市的話,很難成為知名品牌!”
許承安的目的可不隻是把滄城市場飽和後多出來的那部分幹耳賣出去,還得做成品牌,打造高端。
隻有這樣,以後袋栽黑木耳技術出來之後,即便受其衝擊,還能在高端市場占據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