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永昭長公主一鳴驚人

字數:9074   加入書籤

A+A-


    宮城。
    鍾離皇後一襲簡單的深色衣裙,其上沒有精美繁複的刺繡,長發被幾支古樸大氣的木簪挽起,跪在供奉的菩薩像前,無聲的祈禱著。
    近二十年了。
    她和譽王的舊事又被翻了出來。
    說起來,她本該嫁的人就是譽王。
    這些年來,午夜夢回之際,她不止一次想過,倘若她嫁的人是譽王,絕不會做一對相敬如冰的表麵夫妻。
    她和譽王能舉案齊眉,琴瑟和鳴。
    她會是譽王的賢內助。
    可惜。
    譽王薨逝十餘載了。
    而今,她顧不得懷念少時的郎情妾意、愛而不得,隻盼著那些汙言穢語不會牽累承贇。
    承贇就是貞隆帝的親生兒子。
    隻能是,必須是。
    到了萬不得已的時候,她願赴死,保承贇周全。
    “母後是在祈求什麽?”
    幽幽的聲音在鍾離皇後身後響起。
    鍾離皇後驚的打了個寒戰,回眸,看著三皇子漫不經心的撕扯下那張麵具,又不疾不徐的拍了拍有些泛紅的臉頰。
    “母後是在祈求什麽?”三皇子隨手將麵具丟在香案上,旋即又盤腿坐在鍾離皇後身側的蒲團上,笑意盈盈的問著。
    鍾離皇後心一緊,袍袖掩映下的手指蜷了蜷,臉上硬擠出一抹僵硬的慈愛之色,幹巴巴道“在祈求吾兒逢凶化吉,遇難呈祥,平安順遂。”
    “母後,兒臣修道。”三皇子笑容依舊,眼神直勾勾的盯著鍾離皇後,似要把鍾離皇後每一個細微的神情變化皆看在眼中,揮散浮雲,辨清真真假假。
    “勞煩母後給兒臣一句實話。”
    “是有一人傳虛,萬人傳實的俗語。”
    “然,同樣的也有句無風不起浪,總要有點因頭吧。”
    “兒臣鬥膽問母後,母後與英年早逝的譽王是發乎情止乎禮,言談舉止沒有逾矩之處嗎?”
    鍾離皇後脫口而出“自然。”
    “承贇,你莫要聽信外界的流言蜚語,更莫要隨隨便便妄自菲薄,懷疑自己出身,你就是陛下如假包換的親子。”
    三皇子聞言,臉上的笑容盡數斂起。
    “真的是空穴來風嗎?”三皇子反問著。
    “兒臣了解母後的脾性,如若真的隻是空穴來風,母後早就勃然大怒,訓斥兒臣人雲亦雲。”
    鍾離皇後的身體輕抖了抖,眼神不自知的閃爍回避著,欲蓋彌彰的解釋道“母後自知你深受流言蜚語之害,怎會再訓斥於你。”
    “母後和譽王的確一度議親,先皇也曾有意賜婚。”
    “但,譽王本就體弱,又病情驟然加重,有彌留之相,賜婚一事便不了了之。”
    “不久後,當今陛下在先皇麵前展露頭角,母後就被改賜予陛下。”
    “這樁舊事,並非隱秘。”
    “想來,就是因此,流言才會傳的這般猖獗。”
    “可是,承贇,彼時母後隻是一閨閣女子,無法左右先皇的聖意,唯有順之從之。”
    “要是給母後一個選擇的機會,母後會選擇嫁給譽王還是父皇。”三皇子好整以暇的問著。
    鍾離皇後瞳孔猛的一震,呼吸一滯。
    “當然是遵聖意,嫁陛下。”
    不。
    她從不想嫁虛偽可恥的貞隆帝。
    這麽多年,從沒有一刻是心甘情願的。
    三皇子輕歎一聲,毫無征兆喟歎“原來,我真的不是父皇的兒子啊。”
    母後所有看似心平氣和的解釋都是心虛的掩飾。
    微弱的表情變化,比鑿鑿言辭更真實可信。
    母後在聽聞譽王二字時,眉心會下意識舒展。
    與之相反,在聽到他提及父皇時,眸底的嫌惡藏都藏不住。
    鍾離皇後大驚,本能的欲作解釋。
    三皇子擺擺手“母後,兒臣心中已然有了答案。”
    他既想得通。
    他又想不通。
    想不通母後身為父皇的正妻,為何會與父皇的兄弟私通苟合,還有膽量珠胎暗結,混淆皇室血脈。
    但,想到父皇那可憎可恨的模樣,他又覺得也不是那麽難以理解。
    三皇子抿抿唇,稍稍頓了須臾,又歎了一口氣“事已至此,兒臣想繼承大統,怕是得弑父殺兄弟了。”
    “畢竟,皇室玉碟上,兒臣還在父皇名下。”
    語氣輕飄飄的,就好似是在交談今日的天氣,是適合圍爐煮茶,還是適合曬太陽聽曲兒。
    既已知悉,他不願再做無謂的怨天尤人。
    “母後。”三皇子抬眼看向鍾離皇後“依母後之見,是想再進一步,還是厚著臉皮向父皇討要處偏遠的封地,自請離京,老老實實回封地做個無詔不得進京的藩王?”
    鍾離皇後不再困獸猶鬥的掩飾,脫力般癱坐在蒲團上“吾兒想選哪條路?”
    “無論哪條路,母後都會義無反顧隨吾兒走下去。”
    三皇子揚眉“修道之人主張順心而為,有仇報仇,有怨報怨。”
    “兒臣見不得敵人瀟灑自在,洋洋得意的成為最後的贏家。”
    “哪怕無法更改結果,兒臣也想添些堵。”
    “兒臣不問母後當年為何一念之差行那等荒唐事,所以,也勞煩母後陪兒臣闖闖這生死關。”
    鍾離皇後“好。”
    “需要母後做些什麽?”
    “兒臣要儷貴妃和二皇子死!”三皇子擲地有聲。
    ……
    永昭長公主府。
    永昭長公主百無聊賴的翻看著晦澀拗口,又博大精深的醫書。
    沒翻兩頁,就擲在手邊的案桌上。
    嘖嘖兩聲道“這醫書真不是人該看的東西。”
    在外間搗藥的徐太醫滿臉疑惑,那他是什麽?
    徐太醫撇撇嘴,加大了搗藥的力度。
    永昭長公主朗聲“徐太醫,本宮不是在說你。”
    就在徐太醫準備斟酌用詞,拍馬屁恭維一番時,甄女使腳步匆匆入內,附在長公主耳邊輕聲低語“殿下,揚州傳來消息,侯夫人事成了!”
    “榮老爺子正式接任了江南商會的會長。”
    長公主眼睛一亮。
    頓時,腰也不酸了,腿也不困了,眉宇間滿是讚賞“竟真被她做成了。”
    如何做到的,她不關心。
    陰謀詭計也好,正大光明的較量也罷,總歸是顧榮得償所願了。
    她這個兒媳婦兒,聰慧、有韌性、還果斷。
    是個做大事的。
    她的兒子,或許天生就是妻管嚴的命,否則也不會一股腦兒栽在顧榮身上,上趕著被利用。
    甄女使頷首,接著道“不日,榮老爺子就會把榮氏的產業盡數劃在侯夫人名下。”
    永昭長公主“可真是令人羨慕的富貴啊。”
    她記得,灼兒的產業也在顧榮名下。
    堆積如山的金銀財寶,顧榮怕是下輩子都揮霍不完。
    她若是顧榮,必得日日散銀萬兩。
    宴尋:萬兩算什麽!
    “甄兒,替本宮更衣,本宮要進宮……”
    “敲登聞鼓!”
    永昭長公主撫著腰間的龍紋玉佩,一字一頓道。
    重查當年的北疆事變,不容有半分含糊和轉圜。
    她必須得敲登聞鼓,廣告四海。
    她心知,遠在揚州的顧榮,在等她表態。
    她又何嚐不是在靜待顧榮的進展。
    她慕強。
    能與灼兒一道君臨天下的女子,該一往無前無人能阻。
    她等到了她想要的答案。
    所以,她也會給顧榮想要的答複。
    甄女使心下一喜“奴婢這就伺候殿下更衣梳妝。”
    永昭長公主淡淡的睨了甄女使一眼。
    她的甄兒啊……
    “另外,給禦史台、史官傳信,本宮相邀,宮門相聚。”
    “還有,著衛副統領動手。”
    “在本宮敲響登聞鼓後,禁軍上下隻能有本宮一道聲音!”
    “違者,殺無赦!”
    “最後,莫忘了通知謝老夫人一聲,顧榮留下的後手,別藏著掖著了。”
    永寧侯府。
    席老尚書府。
    喬老太師府。
    武德伯。
    甚至如今的奉恩公府。
    都是顧榮步步為營打下的江山。
    永寧侯府有個清玉公主。
    席老尚書府還有個在京畿衛扶搖直上的席大公子。
    那句京師皆宿重兵,畿內外當天下之半,是有些誇張,但京畿衛的兵力依舊是龐然大物。
    短短時日,席大公子從千戶攀升至都指揮之一。
    她可不信,這其中沒有忠勇侯府的手筆。
    喬老太師的威勢自不必多說,振臂一呼,天下寒門、清流,無有不應。
    而,武德伯的威望和大本營在關中。
    若是顧榮和謝灼舉事不成,大可退至關中,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關中,也曾是多朝的龍興之地。
    至於奉恩公府,能徹底咬死二皇子!
    瞧瞧,顧榮默默無聞間,下了多大一盤棋。
    真真是將能掌控的資源,利用到了極致。
    相較於榮金珠,已經不能用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來形容了。
    她滿腦海裏,隻浮現著一個詞。
    智多近妖。
    永昭長公主歎了口氣,沒頭沒尾道“這天下,終究還是年輕人的天下。”
    甄女使恭敬道“也是殿下的天下。”
    ……
    日夜不停輪流守在登聞鼓外的貞隆帝親信,麵麵相覷。
    陛下是交代了,無論何人要敲響登聞鼓,立即拿下。
    但,沒說要敲響登聞鼓的是永昭長公主啊。
    還是手持先皇臨終前賜下的龍紋玉佩,身後跟著浩浩蕩蕩的禦史和史官的永昭長公主。
    這……
    這怎麽拿下。
    誰敢動手,誰就不僅要背負以下犯上的罪名,還要遺臭萬年。
    言官的嘴皮子和史官的筆杆子,從來不是擺設。
    饒是甘露殿的陛下,也不得不顧慮。
    “你們要阻本宮?”永昭長公主睨了眼貞隆帝的親信,擲地有聲問道。
    “高祖設登聞鼓,旨在為苦主提供途徑,冤情能夠直達天聽,得以申冤吐氣。”
    “而今,本宮便是苦主。”
    “為本宮的公爹、駙馬、北疆枉死的將士、百姓申冤。”
    “難道,本宮敲不得這登聞鼓嗎?”
    “此等目無王法和尊卑之輩,留著何用!”
    永昭長公主伸出手指,輕輕一動“全部拿下。”
    長公主府的親衛們應聲而上,卸下了貞隆帝親信的佩刀,盡數押下。
    隨後,永昭長公主方敲響了登聞鼓,力陳北疆一事的可疑之處和搜集查證到的消息。
    禦史和史官們,悚然大驚。
    原來……
    竟還有這樣的驚天內幕。
    明禦史更是義憤填膺,“撲通”一聲跪在宮門外的青磚上“求陛下重查當年北疆事變。”
    有了明禦史這隻不怕死的出頭鳥,還在觀望的官員們也三三兩兩對視一眼跪伏在地。
    若是不跪,顯得他們都是在其位不謀其政的庸臣、佞臣。
    一時間,請願之聲直衝雲霄。
    甘露殿。
    熏著安神香,服了安神藥的貞隆帝堪堪昏昏欲睡,就被那令人心悸的聲響驚醒。
    “李福盛!”
    “登……”
    “登聞鼓,又響了嗎?”
    想起他安排在登聞鼓外的親信,貞隆帝又覺得自己是昏昏沉沉出現了幻覺。
    李福盛恭恭敬敬道“稟陛下,登聞鼓確實響了。”
    貞隆帝猛的坐起身來,腦子發暈,眼前發黑“廢物!”
    “都是廢物!”
    “那麽多人守著,還是守不好一個破鼓。”
    李福盛心道,這世上沒有人能阻得了手持先皇玉佩的永昭長公主。
    就是陛下親臨,也不能。
    “這次又是何人!”貞隆帝咬牙切齒,心慌的像是要跳出來一般。
    李福盛“是永昭長公主。”
    貞隆帝瞠目結舌,臉上的表情唰的一下凍結了。
    像是被一道驚雷擊中,耳畔嗡嗡作響,大腦一片空白。
    眼睛猶如死魚般,凸起,艱難的轉過頭,死死掐著手心“你說何人?”
    何人?
    “是永昭長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