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改革隻能皇帝自己上!
字數:5045 加入書籤
禦書房內,隆慶帝看著九邊重鎮的地圖,將偏頭關、寧夏兩鎮的地方用朱筆圈上。
至此,九座邊關重鎮,在隆慶帝的勵精圖治十幾年之下,已經有六座重鎮的軍權收攏回來。
餘下遼東、宣府、大同三個臨近京師的重鎮。
這三座重鎮連同薊州鎮拱衛京師,位置極其重要。
這也是為何明明輕而易舉又拿下兩座邊關重鎮的話語權,可隆慶帝卻並沒有多少喜色。
最重要的幾座邊關還在太上皇和勳貴的手裏。
不過隆慶帝自己也沒想到,一個架空的京營節度使和兵部侍郎的職位,居然真能把兩座重鎮的控製權給換過來。
自然,勳貴不可能甘心就這麽把鎮子讓出去了,可隆慶帝是在位的皇帝,又占據著大義。
隻要上麵的節度使一換,中層再找兩個牆頭草,慢慢的這權利也就收回來了。
也別覺得邊關將士對勳貴一脈多忠誠,喝兵血喝的最狠的就是他們。
如果隆慶帝能給足軍餉,這幫人的忠誠將超乎任何人的想象。
所以這王子騰看似是進步,可實際上卻是在把基本盤拱手送給隆慶帝。
太順利了,順利的讓人難以相信。
隆慶帝本來以為自己那個好大侄兒會想出什麽辦法對付自己呢,結果就這啊!
扮豬吃老虎的見多了,t扮豬吃飼料的隆慶帝還是頭一次見到。
自己大侄子那點腦子,沒有太上皇撐腰,自己一年之內就能玩死他。
“陛下,太子殿下過來了。”
“嗯,讓他進來吧。”
話音落下,一位約三十歲上下的青年男子頭戴翼善冠,身著金龍大氅,雄姿英發,大步流星走了進來。
仿佛要見的不是生殺予奪的皇帝,而是一位平常的父親。
“兒臣參見父皇。”
“平身吧,閑雜人等出去。”
隆慶帝回過頭來,看向自己的嫡長子,那與自己神似的臉上肉眼可見的清瘦了不少,頓時心中一陣愧疚感升起。
“老大啊,這趟巡邊實在是辛苦你了。”
去年收到林如海的銀子後,隆慶帝第一時間安排太子蒞臨邊關,親自監督給幾座重鎮的士兵發銀餉賞賜。
甚至就連過年,太子都沒能趕回來,而是選擇了留在邊關同將士們在一起。
直到現在,九座重鎮才算巡遍,從邊關回京。
說起這個兒子,隆慶帝那是一萬個滿意。整個就是一個翻版的,正經版的自己。
太子和老四兩個人一個模樣神似自己,一個性格神似自己。自己這些子嗣中,最受寵的自然也是這兩個。
“為了國家大事,兒臣怎敢言辛苦。”
入座後,隆慶帝將自己的打算還有京中發生的一些事全都說給了太子。
當太子聽到隆慶帝有心改革之時,當即起身:“兒臣願為……”
隆慶帝不停的招手示意他坐下:“你看你,打小就是這樣,猴急猴急的,聽爹把話說完。”
責備的語氣中更多的還是驕傲,老子命好,雖然當太上皇的爹不靠譜,但有個好兒子啊!!
隆慶帝扯著太子,走到台階上,父子二人並肩而坐,一如當初在王府時父子閑話一般。
“改革之事朕是不準備讓你碰的,朕也不準備讓薛虹那小子抗旗上。
朕很清楚,這一刀下去,不說引得天下反,恐怕也差不多的啦……
除了朕,誰去頂在最前麵,恐怕都不會有什麽善終。滿朝群臣不行,薛虹不行,你同樣也不行。”
“父皇,兒臣豈能坐視……”
隆慶帝一巴掌拍在太子後腦:“長能耐了?聽爹把話說完!”
隆慶帝扭頭看向太子,眼底滿是笑意與驕傲:“老大,你的性子朕知道,為人太正。繼位後不說一代聖君,明君還是沒跑的。
隻是如今我大明即將到了積弊難返的時候。不做出改變,最多不過苟延殘喘百年。
朕不甘心。所以朕哪怕背了千古罵名,死後可能被文人戳脊梁骨,朕也要試一試。
如果朕成功了,那你就帶著朕給你留下的班底走下去。
如果朕失敗了,那這事和你也沒有任何關係,罵名罪過,就全讓我一個人擔了吧。”
隆慶帝雖總自嘲不學無術,可真說學問和聰慧,兄弟幾個中就屬他最出類拔萃。
古往今來變法的,可有一個好下場的?
想圖變,如果連壓力都頂不住,自然不可能成功。
所以早在年初,隆慶帝就已經決定,等朝廷穩定下來後,就自己扛著大旗親自頂在浪口變法!
這種事情,如果連皇帝都沒有破釜沉舟的勇氣,是不可能成功的。
而且隆慶帝已經做了最壞的打算,一但未來變法失敗,那他會立刻下罪己詔,然後傳位於太子,之後“病死”以謝罪天下!
他不會苟延殘喘,更不會推脫罪責,這是他身為皇帝的驕傲!
皇帝可以殘暴、可以昏庸、可以無能,但唯獨不能是個懦夫!
倘若變法有成,那他就替自己的兒子,打下一個富足的江山,北並草原,西吞西域,南下安南,他要做到超宗越祖,搏得文皇帝之名!
太子聽到隆慶帝的話,一時間眼眶有些紅了起來,臉上浮現一抹倔強之色:“兒臣何以懦弱至此?這偌大的江山竟要父皇一人獨抗?”
隆慶帝怕太子倔脾氣上來,連忙打了個哈哈轉移話題:“不算獨抗,你十三叔也支援了不少銀子呢。前兩天剛打的借條,從他家裏運了不少銀子出來。”
太子:???|||???十三叔貌似不在家吧?
隆慶帝吹胡子瞪眼睛:“你爹我用你十三叔點銀子他還敢有意見?小心我揍他!!”
從光屁股開始就是朕養大的,拿你點銀子有意見?
欠條朕寫了可以,但你小子要是真過來找朕要那就是你的不對了。
“對了,把這份名冊拿去。這裏麵是朕看好的一些臣子,未來可以留作你的班底。”
太子接過後打開,第一頁第一個名字便是薛虹,接下來是高拱、海瑞、宋應星等等,皆是年輕一代的才幹之人。
名冊上對每個人的性格,出身都進行了標注。
“父皇,這個被勾勒起來的名字是……”
隻見名冊的末尾,一個名叫陳辰的名字出現在紙上。
“此人雖有才幹,但卻出身並不簡單,而且是你皇爺爺的人。具體怎麽做,還有待考證。”
太子點了點頭,又將目光放在薛虹名字的那一頁:帝之弓也,才思敏捷,佐國良才,看似溫文儒雅,實則心懷傲骨,有謙卑恭謹之德,卻無畏懼懷威之順。
隆慶帝開口介紹道:“這小子也是個古怪的,天知道怎麽會養成這麽個別扭的性子?
明明看的比誰都清楚,看似比誰都理智,實際上最幼稚的也是他!
是個一但認定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主。朕會好好磨練磨練他的,你也多關注一下。”
太子將名冊收入懷中:“有勞父皇為兒臣勞心。
對了,父皇,四弟現在還有禁足呢,已經快滿一年了,您看是不是……”
一提起老四隆慶帝就是一肚子氣:“那是他活該!敢火燒貢院,要不是他還知道輕重,沒讓火勢蔓延,有驚無險,又找好了替罪羊,他有幾個腦袋夠朕砍的?”
紙是包不住火的,誰也不是傻子,哪怕四皇子朱煇隻是借這個借口,打開金陵的突破口,依舊將文人們得罪慘了。
隻不過礙於隆慶帝的麵子,大家捏著鼻子認了,睜眼說瞎話,把罪過全推在兩個死人身上罷了。
為此隆慶帝當初讓朱煇遊街示眾,除了毆打禦史外,也有這個原因。
光這一點基本上就斷絕了朱煇的繼承權,不過這小王……混蛋也不怎麽在乎。
禁足一年對於朱煇幹的事來說,已經是輕的不能再輕了。
“行了,那小王八蛋的事你就別操心了,既然回來了,就好好休息一段時間吧。天色不早了,早點回去休息吧。”
“也請父皇保重龍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