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良辰美人花燭,佳人洞房等你

字數:4644   加入書籤

A+A-


    ......
    公元196年,建安元歲,新正初臨。
    壽春滿城盡是紅綃,靜待佳人來赴,百姓皆有喜色,為那袁公來賀。
    自去年正月那一遭,人都說是玉璽,它歸了天命。
    袁公竟脫胎換骨,不再使他們受苦。
    先輕搖,後薄賦,閻象手裏那柄劍,專斬那貪官汙吏!
    後遠赴江東除賊,袁公率大軍而回,一戰平定八十州,不忘我等小民。
    先租田於百姓,又削了苛捐雜稅,獎勵耕種能封爵,萬姓都傳他的名!
    出征時是五萬兵,家家戶戶來湊,非願生離死別,卻因習以為常。
    到歸來竟是十萬,各家子弟猶在,衣錦還鄉升了爵,隻道是袁公厚憐。
    雖大雪難消,這心中自是火熱,看辭舊迎新又一年,那今歲定是豐年。
    童謠在各地傳唱,代漢者當為塗高!
    袁公啊!今朝良辰吉日,我等為您道喜:
    “願永結同心,白頭偕老!”
    ......
    於江淮兩岸,各郡各縣百姓都在自發傳唱,他們張燈結彩,既迎新年,同賀袁公新婚。
    袁術也將迎良辰,納喬家二女為妻妾,萬民向壽春宮道喜,群臣悉來恭賀。
    孫策玄甲綴紅纓,金盔簪纓係彩絛,於宮門前長立,代為義父迎客。
    瓊樓玉宇壽春殿,皆以蜀錦纏梁,朱幡垂垂搖落,千盞宮燈夜放。
    那閻象持著紅箋,操辦婚事諸禮,隻聽他高聲在唱:
    “一拜天地!”
    袁術攜二女共拜天地。
    “二拜皇恩!”
    因高堂長輩盡歿於洛陽,袁術遂與二女遙拜北方逃難之中,吃了上頓沒下頓的天子。
    “夫妻對拜,舉案齊眉。”
    袁術同二女對拜,禮成結發為夫妻。
    等他與來賓、群臣飲酒盡歡,賓主離席之際,孫策深望他的背影,悄然跟上太史慈。
    “今義父大婚,策心中歡喜未覺盡興,子義可願隨我往府上共飲至天明,為義父賀之。”
    孫策久聞公瑾所言,要他暗中結交袁營忠義之士,以待時局有變,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脫離袁術掌控。
    無奈被盯得太緊,始終無有機會,今次袁術大婚,他正好借此為名,發展他的第一位忠義之士。
    選擇目標之時,他當即想到太史慈,首先慈乃敗將,因劉繇性命而被逼降,想來心中對袁術應也談不上忠心。
    再者曲阿城外一戰,子義馬踏火海破陣突圍,手中長槍血猶腥的一幕,他深為傾慕,至今日仍不曾忘。
    ......
    太史慈不知孫策別有所圖,既是袁公義子相邀,他哪有不肯的?
    “伯符公子有請,慈安有不去之理?”
    孫策聞言暗喜,隻當太史慈對他也有好感,如此或可曉以大義,與之同謀大事。
    ......
    月光在青石板上為霜,孫策一路踏著月痕,迎太史慈入得家門。
    他月前新納的夫人袁氏,早已聞訊安排下人,為他們布置宴席。
    孫策不喜這段婚事,無奈母親幾次相勸,他即生為孫家子,當為孫家犧牲,天下世家皆如此,他又豈能例外?
    不過他到底為人豪邁,亦非遷怒妻子之人,袁氏更為高門女,操辦家事賢良淑德,因此二人成婚以來,倒也相敬如賓。
    ......
    孫策領太史慈及至府中,與袁術處常喜燭光明滅不同,他這裏燈火通明。
    二人分賓主落座,酒過三巡,菜過五味。
    孫策不斷勸飲,見太史慈酒勁漸濃,他遂假醉意試探之。
    “我嚐聞,當今天下大亂,群雄逐鹿,胸無大誌者,終將受製於人,子義以為呢?”
    太史慈深以為然,“好男兒七尺之軀,當提三尺劍,立不世功業。
    吾今得遇袁公,一刀一槍報效疆場,將來許不失封侯之位,平生之誌足以!”
    孫策:“......”
    正欲招攬之辭,皆被堵住,他略微一頓,轉而言之。
    “我又聽聞,近日壽春城中,常有讖語曰:【代漢者,當塗高也】。
    不少百姓皆言:【使天子如袁公,則社稷幸甚,蒼生幸甚。】
    江東等地更興太平道餘孽名喚於吉者,他自稱於曲陽泉水所得神書百七十卷,號《太平清領書》。
    於吉嚐以此書布施符水,蠱惑鄉民,傳聞他見時下江東之盛況,有感昔年張角太平之誌。
    遂起壇設醮,祭告神靈曰:【若袁公不為天子,便請蒼天赴死。】
    耳聞諸如此類之事甚矣,我因此常為義父感到憂慮,倘若假以時日隻怕......”
    孫策正要危言聳聽,言說倘使袁術稱帝謀反,吾等悉為叛賊之語,不想太史慈酒勁上頭,一拍桌案。
    “說得好!
    若袁公不為天子,那便請天赴死。
    不想太平道餘孽之中,竟也有此目光如炬,大義慷慨之人。”
    孫策:???
    太史子義!
    你的忠義為先呢?
    你曲阿城下的慷慨激昂,而今安在哉?幾兩酒你能說出這種話?
    情知今日事恐難成矣,孫策猶不甘心,舉杯敬之。
    “我還聽聞,大丈夫生居天地之間,不可鬱鬱久居人下。
    子義,以為然否?”
    “伯符公子,此言何意?”
    細思此語話中深意,聯想孫策此番言語舉止頗為古怪,太史慈暗自警覺,酒已醒了大半。
    他眸光深沉,直視孫策,曰:
    “我亦聽聞,主公尚在而謀其臣,是為人臣而不忠,父親尚在而謀其權,是為人子而不孝。
    袁公待你如親子,以嫡女許之,汝今不思報恩,反圖不軌。
    如此不忠不孝之人,慈羞於為伍。”
    話音微頓,他到底歎了口氣。
    “汝今看重慈以托付大事,是信任我而交心也。
    我若告發你,是為人友而不義,可不告發你,亦是為人臣而不忠。
    古來多少事,忠義難兩全,是以我也不出賣你,但必為主公監察之。
    若你日後有背主之舉,必當先殺你,以全忠義!”
    孫策怔怔無言!
    他怎麽也沒想到,不僅沒招攬成功,還多了一個人要盯著自己?
    公瑾誤我!
    什麽暗中招攬忠義之士,以圖大事?既為忠義之士,又怎肯背主而為我招攬!
    ......
    與此同時,壽春宮內,良辰美人花燭,鴛鴦紅錦鋪就。
    袁術酒醉微醺,踉蹌往洞房行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