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觀世音蹤跡,民心所向也
字數:3708 加入書籤
如來緩緩道:“我此行搜索三國各地,又出外海三千裏,依舊沒有找到他們的蹤跡,他們應當是屏蔽了自身氣機。天下廣袤,若無氣機追尋,無異於大海撈針。”
李景源凝視了一下始終微笑臉的如來,沉默不語。
如來輕笑道:“由我佛門護衛,太子殿下也不必過分擔心儒道兩家。”
李景源輕輕點了點頭,臉色並無變化,坦然道:“我始終覺得佛門應當比我更擔心天門過早重開。既然如來都不擔心,我自然更不擔心。”
如來一時間啞口無言,那宛如刀刻斧削在臉上的笑容都有所收斂,他豈能不明白李景源的話外之意。
李景源一揮手,平淡道:“如來此行跋涉千萬裏,著實辛苦了,先回去好好休息一番,三日後還請如來蒞臨我的登基大典。”
如來轉瞬恢複常態,頷首道:“太子殿下的登基大典,如來定然是要出席的。”
李景源微笑著點頭道:“我這邊還有儀事,就不送如來了。”
大威德菩薩趕忙上前一步,言簡意賅的詢問了兩日前的天劫成因。
李景源隨口道:“我先前就告訴過菩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秘密,何必一門尋思的打探別人的秘密,這可不是什麽好習慣。
我可打算登基之後,就著手兵伐西戎、北狄。
不出半年,便可一統天下,那時我就要著手清理儒道兩家道統,讓佛門布道天下。大威德菩薩若是清閑,還是應該將心思放在日後的傳道上。”
大威德菩薩聽到前半句,臉色陰晴不定,有些忿然。但李景源後半句一出,大威德菩薩心中憤懣消散大半。
如來笑道:“大威德菩薩隻是擔憂太子,無意窺探太子秘密。其實如來很是好奇,殿下究竟是何來曆,為何如此……按照人間的說法,為何如此逆天?”
李景源嘴角翹起,緩緩道:“我是誰很重要嗎,我要一統人間,建立一個龐大帝朝,你們要人間道統,利益一致不就夠了,為何要糾結我是誰?”
如來領悟了李景源的意思,默契的沒再刨根問底,會心一笑,點頭道:“殿下說的在理,是如來唐突了。”
如來突然又說道:“此次出行雖未找到儒道兩家仙人,不過也並非全然沒有收獲,太子口中的那位觀世音倒是被如來遇上了。”
李景源愣了愣,略有激動的問道:“她在何處?”
如來微笑搖頭答:“如來答應過她,不會將她的位置告訴太子。”
李景源麵色微沉,不滿之色溢於言表,立馬又恢複平靜,猶豫了一下,問道:“她還好嗎?”
如來笑道:“她很好,她於人間觀諸多不自在,已然領悟十種平等清淨心。如來為她講法一日,交給她十平等法,十方便智慧,她一日之間重回人間四境,如今怕是已經恢複往昔境界。”
說著如來感慨道:“她確實如太子所言是天生的大菩薩,日後大有機會入智慧地,成為脅侍菩薩。”
所謂脅侍菩薩是指佛陀的左右兩脅側的大菩薩,其地位僅次於佛陀。
李景源嘴角翹起,忍不住笑出聲,打趣道:“如來,我可是為你們佛門推薦了一位脅侍大菩薩,你怎麽也應該表示表示吧。”
如來老神在在的道:“三日後的登基大典,如來會代佛門為殿下送上一份賀禮,定然不會讓殿下失望。”
李景源玩笑道:“那我可得狠狠期待了。”
如來臨走前又補充了一句:“如來順便傳給觀世音一套歡喜禪法。”
然後如來和李景源相視一笑,盡在不言中。
如來與三尊菩薩走後,李景源臉上笑容瞬間消失,指了指大門方向,眯著眼輕笑起來,問向趙高:“我剛才的神情沒有不妥吧。”
趙高笑嗬嗬道:“殿下剛才的神色變化非常自然,老奴在殿下身邊待了這麽久都沒發現不妥,如來他們更瞧不明白。”
底下魏征疑惑問道:“剛才殿下在做戲?”
李景源哈哈笑道:“魏征都不沒看出來,想必如來也不會看出來。看不出來好啊,就是讓他以為觀世音會是我的軟肋,就是讓他們以為抓住我的軟肋,以為能拿捏我,如此他們才會更放心的和我合作。”
商鞅沉吟片刻後問道:“觀世音會是您的弱點嗎?”
李景源咧咧嘴,無聲一笑,一本正經道:“可以是弱點,必要時也可以不是。”
商鞅肅立,拱手作長揖,起身後道:“殿下聖明!”
李景源笑問道:“聖明在何處?”
商鞅正色道:“為帝之道其一便是取舍,皇帝必須要英明果斷,知道取什麽,如何取,知道舍什麽,果斷舍。”
魏征拂袖一拜道:“商君言之有理。”
而後又板著臉,直言進諫:“殿下當銘記於心。”
李景源無奈道:“我定當牢記。”
……
三日轉瞬而過,整座京都挨家挨戶掛滿喜慶紅綢,祭天路過的皇城大道上更是彩旗飄搖,禮樂飄飄幾十裏,熱鬧歡騰的氣氛讓這座近兩個月來死人無數,明顯壓抑的皇城重新煥發生機。
不止是京都,大衡十三州城縣鎮村皆是熱鬧非凡,底層百姓尤為歡喜雀躍,比過新年還要熱鬧十倍。
古往今來,翻遍史書,縱觀曆朝曆代,總共三百四十一位皇帝,無有一位皇帝能受此擁護。
究其根本就四個字:還田於農!
天下百姓九成是農夫,農夫靠地吃飯,土地就是農夫的命根子。
以往天下八成土地被皇家、世族權貴、官吏、土豪劣紳牢牢握在手裏,他們無恥無情的趴在農夫身上吸血。農夫往往麵朝黃土背朝天的辛苦操勞一年,大多連一頓都吃不上。
李景源想前人之不敢想,做前人之不敢做的事。揮刀斬掉農夫身上枷鎖,還田於農,讓天下農夫擁有了自己的土地,不再受製於人。
僅是這一點,天下農夫便感恩戴德,衷心擁護,更何談李景源後續的輕徭薄賦等惠民政策。
李景源登基稱帝,民心所向也!
洪亮的鍾鼓鳴聲壓過一切聲響,整座京都隨之安靜下來,所有人不約而同地瞧向皇宮方向。
禦書房內,李景源身著一襲九龍玄袍,高踞龍椅,閉目存思。
殿外傳來細碎的腳步聲,之後便是趙高輕聲的通報聲:“殿下,時辰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