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湯代夏的關鍵一戰——鳴條之戰

字數:6826   加入書籤

A+A-


    鳴條之戰,是夏朝末年(約公元前1600年)在商滅夏的戰爭中,商湯率領商部落士兵與夏軍在鳴條(山西夏縣之西)進行的一場決戰,最終商軍大勝夏軍,從而取代了夏朝,建立了中國第二個王朝商朝。
    戰爭背景
    夏朝(約公元前2070年—約公元前1600年),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奴隸製朝代。夏朝實際是由部族為核心發展形成的國家,建立者為大禹,即著名神話中大禹治水的傑出人物,亦又說是啟,大禹的兒子,夏定都陽城、斟鄩、安邑等地。在河南嵩山一帶和伊河、洛河流域為活動中心區域。
    夏是黃河中遊地區一個曆史悠久的部落聯盟,由十多個姒姓部落所組成,夏後氏在這些部落中居於領導地位。天下共主堯、舜時期逐步強大,鯀治水失敗被共主舜所殺。鯀的兒子禹,繼承父業,在當時黃河中下遊經常被洪水侵襲的時代,他通過疏導河道取得了治水的成功,也留下了著名的“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他讓眾多的民眾免受洪水的侵襲,使得更多的人活了下來,得到眾多部落首領的支持擁護,後來他接受舜帝禪讓,成為諸族最高領導者,也就是天下共主。後來禹本來按照慣例想傳位於他的助手伯益,但伯益卻讓位或是被逼迫讓位給了大禹之子啟,這被看作是中國曆史上“家天下”的開始,即是父死子繼,禪讓製從此走向曆史的塵埃。而家天下的開始,也承托起了王朝的開始。
    夏王朝的範圍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這個區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也是中原的核心地帶。夏朝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
    夏朝傳位14代後,孔甲繼位為夏王,他不理朝政,迷信鬼神,專事打獵玩樂,使得人民怨恨,部族諸侯反叛,不再聽命於夏王朝。由於國力持續衰弱,也無法控製各諸侯國勢力的發展。當然在夏商時期,君主並不是像秦朝那樣有絕對的權威和權力,掌控各地的任免與生殺予奪,隻是作為有影響力的部落(諸侯)的共主而存在,在其後的商周逐步對諸侯的影響力、控製力擴大。
    到了約公元前16世紀,夏桀在位時,各諸侯已經不來朝賀。夏王室內政不修,外患不斷,各種矛盾日趨尖銳,王朝範圍內的百姓生活困苦,危機四伏。
    夏桀不但不思進取,還驕奢淫逸。從各地搜尋美女,藏於宮中,日夜與妺喜及宮女飲酒作樂,築傾宮、飾瑤台,揮霍無度,弄得國空民傷。夏桀置百姓的苦難於不顧,下令四處搜刮民財,四處用兵搶奪財富。對民眾及所屬方國、部落進行奴役,日益失去人心 。
    大臣關龍逄幾次勸諫夏桀,夏桀自己比喻是天上的太陽,斥責關龍逄道:“大地晃動,但天上的太陽還沒有掉下來。我就是天上的太陽,隻要太陽不隕落,我就不會亡!”他見關龍逄又說一些“危言聳聽”的話,便勃然大怒,下令處死了關龍逄。
    民眾指著太陽咒罵夏桀:“太陽啊你什麽時候要滅亡,我們願意跟你一起滅亡。”
    夏桀的荒淫暴政,最終激起了臣民的強烈反抗,四方諸侯也紛紛背叛,夏桀陷入內外交困的孤立境地。
    戰爭起因
    在夏朝逐漸衰落的過程中,在黃河下遊的商部落逐漸強盛起來。商民善於對外交易,自通過交換貿易以來,部落勢力逐漸發展壯大。農業和畝牧業的發展,社會財富的增加,促使商族由氏族製過渡到奴隸製。為了向外發展勢力,掠奪更多的奴隸和財物,在上甲微到主癸的六個商侯在位時,曾兩次遷徒,一次是遷到殷,一次是由殷又遷回商丘。到了主癸時,商已經是一個具有國王權力的大國諸侯了。主癸死後,由他的兒子湯繼位,商湯(子姓,名履,又稱武湯、天乙、成湯,甲骨文稱唐、大乙,又稱高祖乙。契的第十四代孫,主癸之子。商湯是商族部落的首領,他宅心仁厚,重用賢臣)繼位後,將部族統治中心遷到南亳,因夏桀的暴虐和不得人心,為了推翻夏王朝的控製,商湯積極籌劃滅夏的行動。
    商湯在左相仲虺和右相伊尹的輔佐下,首先是治理好內部,鼓勵商統治區的人民安心農耕,飼養牲蓄。同時團結與商友善的諸侯、方國。在仲虺和伊尹的鼓動下,一些諸侯陸續叛夏而歸順商。諸侯們聽說商湯“網開三麵”的故事以後(源自商湯的故事,意在表達寬大仁慈的治國理念。商湯在治理國家時,采取了一種仁慈的政策。有一次,商湯外出時看到一個人在張網捕鳥,那人祈禱希望所有的鳥都能進入他的網。商湯認為這種做法過於殘忍,於是建議那人撤掉三麵的網,隻留下一麵,並重新祈禱希望鳥可以自由選擇是否進入網中。這一行為體現了商湯的仁慈和寬容。“網開三麵”後來演變為成語“網開一麵”,比喻對犯錯的人從寬處置,采取寬大的態度。這個成語強調對他人的寬容和仁慈,反映了古代君主以德治國的理念)都齊聲稱頌說:“湯是極其仁德的人,對禽獸都是仁慈的。大家都認為湯是有德之君,可以信賴,歸商的諸侯很快地就增加到四十個。商湯的勢力也愈來愈大。
    為實現滅夏的戰略目的,商湯決定剪除夏朝的羽翼,就是夏王朝控製中心區域周邊的部族。先打弱敵,攻滅與商鄰近的夏屬小方國葛國。
    葛國君主葛伯不祭祀祖先,商湯便以此為借口派人前去質問,回答說沒有牛羊做犧牲。商湯使人送去牛羊,葛伯卻將牛羊宰殺吃掉。
    商湯再派人去質問,回答說沒有糧食做祭品。商湯又使入去幫助耕種糧食。葛伯卻派人襲擊給耕者送飯的人,搶奪酒飯,甚至殘殺兒童,激起了商族民憤。
    商湯以此為借口,乘機率領大軍進攻葛國,一舉將葛國軍隊擊敗,滅亡葛國,揭開了滅夏戰爭的序幕。
    夏桀得知湯在征伐諸侯,擴大商的勢力,於是派使臣將商湯召至夏王都,商湯因為覺得夏還是共主,還有其他附庸國為其爪牙,還未到最合適的反抗時機,於是就聽從召喚到王都,商湯到夏王都後,被夏桀下令囚禁在夏朝設立的監獄中。
    商湯的大臣伊尹和仲虺得知夏桀將商湯囚禁起來以後,就搜集了許多珍寶、玩器和美女獻給夏桀,請求釋放商湯。夏桀被迷惑將商湯釋放回商。
    夏桀囚禁商湯之事在諸侯、方國中引起了更大地恐慌,更多的諸侯紛紛投奔商國。
    在夏王朝的諸侯、方國中,在東部地區有三個屬國是忠於夏桀的:一個是豕韋(今滑縣東南),一個是顧國(今範縣東南),一個是昆吾(今許昌)。這三個夏屬國的勢力都不小,他們所處的地區又與商較近。
    商湯回商以後,見叛夏歸商的人愈來愈多,就和伊尹、仲虺商議征伐豕韋和顧國的事。經過一番謀劃和準備之後,商湯和伊尹就率領了助商各方的聯合軍隊,先對豕韋進攻,豕韋很快就被商軍滅亡。
    豕韋被滅,顧國勢單,商湯又揮師東進,乘勝也將顧國滅了。豕韋、顧國的土地、財產、人民盡歸商所有。
    處在豕韋、顧國北邊的鄰國昆吾國,國君被稱為“夏伯”,相當於是夏桀的父親輩。夏伯見豕韋、顧國被商湯所滅,立即整頓昆吾之軍準備與商相戰。同時派使晝夜兼程赴夏王都,向夏桀報告商湯滅豕韋、顧國的情況。夏桀非常惱怒,於是下令起“九夷之師”(東夷人部落組成的部隊),準備征伐商國。
    商湯收兵回到南亳等待時機。湯本想率軍去滅昆吾,然後征東夷,進而滅夏桀。大臣伊尹阻止商湯,並說:“東夷之民還服從桀的調遣,聽夏的號令,此時去征伐不會取得勝利,滅夏時機尚未成熟,不如遣使向桀入貢請罪,臣服供職,以待機而動”。
    商湯采納了伊尹的建議,暫時收兵。備辦了貢品,寫了請罪稱臣的奏章,派遣使臣帶到夏王都,朝見夏桀。夏桀見了貢品和請罪奏章以後,和身邊的阿諛奉承的大臣們商議,諛臣們就向桀祝賀說:“大王威震天下,誰也不敢反叛,連商侯也知罪認罪,可以不出兵征伐,安享太平”。這樣夏桀就下令罷兵,仍然整天飲酒作樂。因為夏桀的昏庸,周邊隻剩下一些阿諛奉承、沒有遠見卓識之輩,那些忠心耿耿的大臣早已遠離了他。
    桀下令罷兵不征伐商,可是一年之後,昆吾的夏伯錯誤地估計了形勢,加上對夏桀的失望決定先下手為強率軍先向商進攻。商湯率軍迎戰昆吾,一戰而大敗昆吾軍,再戰而殺夏伯滅昆吾,將昆吾的土地、人民並入商。最後忠於夏朝的諸侯就這樣湮滅在曆史的長河中。
    夏桀得知商湯滅了昆吾,而不再朝貢,就下令調東夷的軍隊征伐商湯,但東夷的首領們對夏桀十分失望,又看到商湯的崛起,於是不聽夏桀的調遣。商的大臣伊尹見滅夏的的時機成熟了,就請商湯率軍征討夏桀。
    戰爭經過
    此時夏王桀已經孤立無援。大約在公元前1600年,商湯正式興兵討伐夏桀。在會戰開始之前,他舉行了隆重的出征誓師活動,申明自已是秉承天意征伐夏桀,目的是為了救民眾於水火之中。商湯還宣布了嚴格的戰場紀律。商軍經商湯動誓師員以後,士氣大振,都表示願意與夏軍決一死戰。在南亳,滅夏大軍軍容整齊,在商湯的俯視下,每個人通過多場的戰爭都精氣神十足,而且都認為是秉承天意以正義伐不義,都堅信必將取得伐夏的勝利。
    誓師後商湯選良車70乘,敢死隊6000人,聯合各方國諸侯軍隊,采取戰略大迂回,繞道至夏都以西突襲夏都,躲過夏朝正麵布置的防線,夏桀倉促率領王師應戰,西出拒湯,先與商軍戰於蒲州(今山西省運城)一帶,在蒲州戰場,夏商雙方的軍隊在主帥的統領下衝擊在一起,但士氣方麵商軍越戰越勇,夏軍雖然人數不低於商軍,但士氣不如商軍,不斷被商軍打的節節退敗,最後不得以退守鳴條。
    在鳴條,夏商又發生了第二次交戰,也是最終的決戰,兩軍在鳴條交戰的那一天,正趕上大雷雨的天氣,商軍不避雷雨,勇敢奮戰,夏軍受蒲州交戰的影響敗退不止。夏桀看著慌慌的夏兵,鬱悶非常,他見兵敗不可收拾,就帶領五百殘兵向東逃到了三朡(今山東定陶北)。三朡是夏王朝的一個方國,見夏桀兵敗逃來,三朡君主立即接納了夏桀,並陳兵布陣以保夏桀,並揚言要與商湯決一死戰。
    商湯和伊尹見夏桀投奔三朡,立即揮師東進,決定一舉擊敗夏桀。商軍和三朡軍在成耳(今山東汶上北)發生了交戰,結果商軍憑借著越戰越勇的士氣及實力打敗了三朡軍,奪取了三朡國的寶玉和財產。夏桀見三朡又被商湯所滅,就帶了五百殘部繼續向南逃走。
    商湯和伊尹率軍緊迫不放,夏桀逃到了南巢(今安徽省巢湖市),見商軍緊追不舍,夏桀悲憤地對身邊的人說:“我很後悔,沒有將湯在夏台殺掉,才落得如此下場。”,在無限的悔恨中夏桀不久病死於南巢,夏朝的最後一位君主就以此謝幕,成就了商王朝近六百年的基業。
    商湯和伊尹為了徹底消滅夏王朝的殘餘勢力,又率軍西進,很快就占領了夏都斟鄩。夏朝的親貴大臣們都表示願意臣服於商湯,俯首稱臣。
    在占領夏都斟鄩後,商湯並沒有大開殺戒而是安撫了夏朝的臣民後,並在斟鄩舉行了祭天的儀式,向夏朝的臣民們表示他們是按上天的意誌來誅伐有罪的桀,正式地宣告了夏王朝的滅亡。
    戰爭影響
    中國曆史上的第一個奴隸製的王朝至此宣告結束。戰爭的結果導致夏王朝滅亡,商湯建立了中國的第二個王朝——商朝。
    夏朝作為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世襲製王朝,其滅亡標誌著中原核心統治權的轉移。商湯通過此戰確立了商朝的統治地位,開啟了以“天命”為核心的王朝正統觀念,為後世“改朝換代”提供了合法性依據。
    商湯統一了自夏王朝末年以來紛亂的中原地區,控製了黃河中下遊地區,其勢力所及,超過了夏王朝。他建立商朝後,對內減輕征斂,鼓勵生產,安撫民心,從而擴展了統治區域,奠定了商王朝控製區域的基礎,甚至影響遠至黃河上遊,氐、羌部落都來納貢歸服。商湯開啟了以武力奪得天下的先例,使此後後來的曆史變得多彩多姿。商朝建立後,推行分封製和中央集權雛形,強化對周邊方國的控製,奠定了早期國家的政治框架。
    商朝取代夏朝後,宗教體係從夏的祖先崇拜轉向以“上帝”為核心的神權政治,甲骨文和占卜文化興起,強化了王權與神權的結合。
    “天命靡常”的思想被明確提出,為後世儒家“仁政”理論提供了曆史依據(如《尚書·湯誓》中商湯以“吊民伐罪”自證合法性)。
    商朝繼承夏的青銅技術並進一步推廣,促進了生產力的提升。夏商更替並未導致大規模社會倒退,反而通過製度調整(如土地分配、奴隸製完善)推動了早期文明的延續。
    戰爭評價
    商湯采取聯合周邊部族(如東夷)的策略,形成反夏聯盟,開創了“以弱勝強”的軍事合作模式。戰爭中運用心理戰(如揭露夏桀暴政)和快速突襲戰術,成為後世兵家重視的“伐謀”與“伐交”思想源頭(如《孫子兵法》)。
    鳴條之戰決定了兩個王朝的更迭,而決定戰爭的因素更應了那句話“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還有就是夏桀沉迷於享樂,沒有了危機意識,在商湯不斷壯大的過程中,沒有及時采用有效措施進行積極應對,坐視附屬國不斷被滅絕。即是對商湯已經囚禁的政策下,在糖衣炮彈的影響下“放虎歸山”。再有就是夏桀聽信佞臣之言,殺賢臣近小人,政策不斷失措,失敗是必然的結果。而反觀商湯,選賢任能,不斷發展自己的勢力,在時機的把握也是極為精準,最終一戰而滅夏,創建了大商王朝,也不斷擴展了先民的疆域領土。
    儒家視角:孔子、孟子將商湯伐桀視為“順天應人”的正義之戰,強調“湯武革命”的合法性,成為儒家“仁政”思想的典範。史書記載:《史記·殷本紀》稱商湯“修德振兵”,以德政贏得民心,戰爭被塑造為道德勝利的象征。
    鳴條之戰也是商部族對夏中央權力的挑戰,反映早期部族聯盟的鬆散性與權力更替的暴力性。
    鳴條之戰是中國早期國家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節點,其影響超越了軍事勝負本身:確立了“天命轉移”的王朝更替邏輯,影響後世數千年的統治合法性敘事。塑造了“以德配天”的政治倫理,成為儒家思想的重要源頭。
    作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有詳細記載的王朝更替戰爭,鳴條之戰兼具曆史真實性與文化象征意義,其評價始終在“道德敘事”與“權力邏輯”之間動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