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莊公小霸中原之戰——繻葛之戰
字數:6120 加入書籤
繻葛之戰,是春秋時期鄭國在繻葛(今河南省長葛市北)大敗周王室聯軍的一次反擊作戰,也是春秋時期的第一場大戰。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十三年),周桓王率陳、蔡、衛等國軍隊討伐鄭國,鄭莊公派兵抵抗,兩軍戰於繻葛,周王的軍隊大敗,周桓王被射中肩膀。繻葛之戰使周天子的威嚴一落千丈,戰後周王室開始衰弱,諸侯國勢力大增,競相爭霸。
戰爭背景
周朝經過武王伐紂建立後,通過分封製,冊封自己的至親和功臣到各地建立諸侯國,實現了王朝對王畿之外(直接控製地)其他廣大地區的間接統治,也實現了商王朝所未能實現的對更為廣闊地區的直接間接管理。周朝的影響範圍在夏商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勢力所及南過長江,東北至遼寧,西至甘肅,東到山東,南到長江流域。分封製致使周朝的疆域擴大很多,但也間接逐漸導致了主弱客強的局麵發生,後續很多朝代都沿用了分封製,它有利於王朝建立初期的統治,但在後期基本上都導致了內部爭奪皇權的戰亂,如西漢七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明朝靖難之役等,數不勝數。分封製的優缺點這裏就不過多贅述了。
周朝時,西北戎狄逐漸興盛。周朝王位傳至周懿王時,戎狄經常侵略周朝,百姓深為所苦,於是周王遷都犬丘(陝西西安)。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十一年),發生了著名的“烽火戲諸侯”事件。
周幽王是個荒淫無道的君主,他不思挽救周朝於危亡,奮發圖強,反而重用奸佞之臣虢(guo)石父,盤剝百姓,激化了階級矛盾;又對外攻伐西戎失敗。這時,有個部族首領,也是周朝大臣褒珦(xiàng),勸諫周幽王,周幽王非但不聽,反而把褒珦關押起來。
褒珦在監獄裏被關了三年。褒族人千方百計要把褒珦救出來,他們聽說周幽王好美色,正下令廣征天下美女入宮,就借此機會尋訪美女。他們在褒城內找到一位姒姓女子,教其唱歌跳舞,並把她打扮起來,起名為褒姒(si),進獻於周幽王。替褒珦贖罪。
周幽王見了褒姒,驚為天人,非常喜愛,馬上立她為王妃,同時也把褒珦釋放了。周幽王自得褒姒以後,十分寵幸她,就過起荒淫奢侈的生活。褒姒雖然生得豔如桃李,卻冷若冰霜,自進宮以來從來沒有笑過一次,周幽王為了博得褒姒的開心一笑,不惜想盡一切辦法,可是褒姒終日不笑。為此,周幽王竟然懸賞求計,誰能引得褒姒一笑,賞金千兩。這時虢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個主意,提議用烽火台一試。這個昏聵至極的建議居然被周幽王采納了。
烽火本是古代敵寇侵犯時的緊急軍事報警信號台。由國都到邊鎮要塞,沿途都遍設烽火台,可能也是吸取了商亡於周武王牧野之戰的故事。西周為了防備犬戎的侵擾,在鎬京附近的驪山(在今陝西臨潼東南)一帶修築了20多座烽火台,每隔幾裏地就是一座。一旦犬戎進襲,首先發現的哨兵立刻在台上點燃烽火,鄰近烽火台也相繼點火,向附近的諸侯報警。諸侯見了烽火,知道京城告急,天子有難,必須起兵勤王,趕來救駕。虢石父獻計令烽火台平白無故點起烽火,招引諸侯前來白跑一趟,以此逗引褒姒發笑了。但這個代價也太沉重了。這個也又是一個君王惑於美色亡國的故事,當然也是與妲己一樣的借口,以西周亡於褒姒,實際上是周朝不斷走向衰敗及周幽王的昏庸所致。
因諸侯不再相信周幽王的烽火,在真的犬戎進攻周國國都時,沒有哪個諸侯來救援,於是犬戎滅亡了西周,周幽王死於戰亂,西周國都經過犬戎的洗劫,已破敗不堪,國都人民死的死、逃的逃,已沒有國都的樣子。於是周平王姬宜臼東遷洛邑,是為東周,東周開始,雖然周平王名義上保留著天下共主的地位,但實際地位已一落千丈。其直轄統治地日趨狹小,無法控製其他諸侯。各地諸侯趁機脫穎而出,對周天子的命令陽奉陰違,背地裏暗中爭奪霸主地位。諸侯強並弱,齊、楚、秦、晉開始坐大,大政方針由各地方伯諸侯決定。
鄭國是公元前806年(周宣王二十二年)被分封的諸侯國,由於其開國君主鄭桓公姬友為周厲王的幼子,與周王室關係親近,因此被委任為周王室卿士(重要的大臣),主持周室中樞大政,這也是周朝的一大慣例。周王並將鄭地(今陝西華縣東)封給弟弟鄭桓公,建立鄭國。鄭桓公最初居住在棫林(一名鹹林,在今陝西華縣西北一帶),後來遷居他地。
公元前774年(周幽王八年),周幽王任命叔父鄭桓公擔任周王室的司徒,掌管全國土地和戶籍管理。鄭桓公在司徒任上,對周朝民眾安撫,贏得群眾的支持。當時周幽王寵幸褒姒,每天沉湎酒色,不理朝政,並重用奸臣虢石父,加重對百姓的剝削,因此百姓怨憤,諸侯們亦有叛離之心。鄭桓公見周幽王一意孤行,料到國家終將再起禍患,自己隻好另作打算,早思退路。
有一日,鄭桓公詢問掌管王室典籍的太史伯說:“王室如果有變故,我逃到哪裏好呢?”太史伯回答說:“隻有洛河以東,黃河、濟水以南可以定居。”鄭桓公說:“為什麽?”太史伯說:“那地方鄰近虢國(今河南滎陽東北)和鄶國(今河南新密東南),虢、鄶二國的國君貪婪好利,百姓不親附國君。現在您身為司徒,百姓都愛戴您,您如若請求鄭國東遷在那裏,虢、鄶的國君看到您正在掌權,就會輕易分給您土地。您最終占穩腳跟在那裏,虢、鄶的百姓都將親附您,以後都是您的子民。”鄭桓公說:“我想往南到長江流域一帶,不知如何?”太史伯說:“以前祝融作為高辛氏的火正,他的功勞夠大,但他的後代在周朝沒有興盛起來,楚國就是他的後裔。周朝衰落,楚國必將興起。楚國興起,對鄭國不利。”鄭桓公說:“我想住到西方,怎麽樣?”太史伯說:“那裏的人(指秦國一帶)貪婪好利,難以久居。”鄭桓公說:“周朝衰落,哪些國家將興盛?”太史伯說:“大概會是齊國、秦國、晉國、楚國吧?齊國,薑姓,是伯夷的後代,伯夷輔佐堯帝掌管禮儀。秦國,嬴姓,是伯翳的後代,伯翳輔佐堯帝安撫各個部落。至於楚國的先祖,都曾經有功於天下人。晉國,是周武王打敗商紂王後,周成王將叔虞封在唐,那裏地勢險阻,憑這樣有德的子孫與周朝的衰落相並存,它也一定會興盛起來。”鄭桓公於是定議,便暗中開始籌劃東遷事宜。太史伯的見解可以說是往後看了多少年,可以說都是一語中的。
周幽王九年(前773年),鄭桓公請求周幽王,向東遷移鄭國百姓到雒邑(今河南洛陽)以東。得到周幽王同意後,鄭桓公便派長子掘突帶上豐厚的禮物向虢鄶二君借地。虢鄶二君因鄭桓公是當朝司徒、天子叔父,位高權重,並貪圖禮品豐厚,於是各自獻出五座城池以為鄭國根基。鄭桓公聞訊大喜,如此鄭國便有立國的基礎。不久,鄭桓公下令原封地上的居民東遷。根據太史伯的建議,把家屬和重要財產安置在虢、鄶之間的京城(今河南滎陽京襄城),號稱新鄭(今河南省新鄭市一帶),這使得鄭國得到快速的發展。
戰爭起因
後來,鄭桓公之子鄭武公與秦、晉、衛三國聯軍擊退犬戎,受封卿士。不久鄭桓公護送周平王遷都雒邑,受賞大片土地。鄭武公後以離間計滅亡鄶國,趁周天子巡視虢國防務時又滅亡虢國,嫁女並襲滅了胡國,吞並三國後使鄭國逐漸強盛起來。
後鄭武公之子鄭莊公姬寤生繼位(鄭莊公,姬姓,鄭氏,名寤生,春秋時期鄭國第三位國君,春秋初期政治家),鄭莊公選賢任能,通過克段於鄢、盟魯定宋等事跡,國力更加強盛,威望更加隆重,他身為周室權臣的條件,竭力擴充領地,侵伐諸侯:拉攏齊、魯兩國,打擊和削弱衛、宋、陳、蔡四國,並滅亡了許國,成就了“春秋小霸”的局麵,當時鄭國是中原地區的霸主。隨著政治、軍事實力的增長,鄭莊公對周王室的態度變得倨傲不羈,藐視天子權威。
周平王在位時,就對鄭莊公的專橫跋扈十分不滿,想要把他的權利給虢公忌父,鄭莊公暗地得知後怨恨周平王。鄭莊公有一次曾派兵割了周王室王畿之地溫地(今河南省溫縣)的麥子以及成周(今河南省洛陽市東)的禾稻,以警示周王,致使周、鄭矛盾更加尖銳。為了緩和雙方矛盾,周平王被迫發生了“周鄭交質”事件,即周平王的兒子姬狐與鄭莊公的兒子公子忽互換作為人質,這也從側麵反應了周王權威下降,不得已與諸侯臣子互換質子。
戰爭經過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五十一年),周平王死,周桓王即位。公元前715年(周桓王五年),周桓王任命虢公林父為右卿士,以分鄭莊公之權。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十三年),周桓王免去鄭莊公左卿士職務,鄭莊公遂拒絕朝覲周桓王,這在當時是嚴重的藐視周天子的行為,使周桓王十分氣憤,懷恨在心。同年秋,周桓王為維護王室尊嚴,親率王師並征調陳國、蔡國、衛國三國之軍聯合進攻鄭國,鄭莊公則率軍迎戰周王聯軍於繻葛(今河南省長葛市北)。
於是周、鄭兩軍對立於繻葛。當時兩軍軍旗淩冽,天氣晴朗,周王之軍由多國部隊組成,周桓王頭戴天子冠立於戰車之上。
戰前周聯軍的部署為:以虢公林父指揮右軍及配屬的蔡、衛軍;周公黑肩指揮左軍及配屬的陳軍;周桓王親自指揮由周軍主力組成的中軍並為三軍統帥。
反觀鄭軍,經過多年的四處征戰,軍容整齊,殺氣騰騰,當然更多的是一國的軍隊,軍心齊。鄭莊公針對周聯軍的布陣形勢和特點,采納鄭大夫子元(公子突)的建議:陳國軍因國內動亂而士無鬥誌,蔡國、衛國軍戰鬥力不強,先攻周聯軍兩翼薄弱部分,造成周左、右軍混亂,爾後集中兵力合擊周中軍王師。
鄭莊公命令大夫曼伯(公子忽)率一軍為右翼的方形軍陣,攻周軍左翼;大夫祭足率一軍為左翼的方形軍陣,攻周軍右翼;大夫原繁、高渠彌合率一軍為中軍,隨鄭莊公配置於左右兩個方陣中間,稍後相機出擊。
鄭莊公又采納高渠彌的建議:改變傳統的車戰戰鬥隊形,將通常配置於戰車之後的隸屬步兵,以伍(五個人)為單位,分散配置於每乘戰車的左、右、後方,填補車與車間的空隙,形成了著名的步兵與戰車相互掩護,密切協同、攻防自如的“魚麗之陣”。“魚麗之陣”的出現,使中國古代車陣戰法逐漸趨向嚴密、靈活,有力地推動了古代戰術的革新和演進。
於是,兩軍在主帥的呐喊聲中及隆隆的戰鼓聲中衝向對方。戰爭開始後,鄭軍方麵即按照既定作戰部署向周室聯軍左右兩翼發起猛烈的進攻,鄭莊公命令中軍:“看見搖旗就擊鼓,擊鼓之後就前進”。
鄭大夫曼伯指揮鄭右軍方陣首先攻擊周室聯軍左翼的陳軍。陳國軍隊一觸即潰,逃離戰場,周室聯軍左翼即告解體。與此同時,祭仲也指揮鄭軍左方陣進攻蔡、衛兩軍所在的周右翼部隊,一經交鋒,蔡、衛軍隊便紛紛敗退。周中軍為潰兵所擾,陣勢頓時大亂。鄭莊公在戰台上見狀,立即搖旗指揮原繁的中軍向周中軍發動攻擊。祭仲、曼伯所分別指揮的鄭左右兩方陣也乘勢合擊,三路軍隊猛攻周中軍。失去左右兩翼掩護協同的周中軍無法抵擋鄭三軍的合擊,大敗後撤,這時,一支不知哪裏來的箭射中了周桓王本人,周桓王身負箭傷,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被迫下令脫離戰鬥。
鄭軍見周師潰退,十分振奮。祝聃等將領建議鄭軍立即追擊,以便擴大戰果,但為鄭莊公所拒絕。他的看法是“周天子地位雖已今非昔比,但威望猶在,不可過分冒犯,以致引起其他諸侯國的敵視和作對。”這是十分明智,如果周王在此戰中隕落,鄭國難免成為眾矢之的,被其他諸侯滅亡是遲早的事。
當晚鄭莊公委派大臣祭仲前去周營慰問負傷的周桓王及其將領,以示與王室和好之意,並用以緩和兩國間的尖銳矛盾。
周桓王懼怕鄭國的軍隊再次襲擊,於是羞愧地拔寨返回國都。鄭國雖然勝利,但是鄭莊公恐得弑君之罪於列侯,於是也不追趕周桓王。
戰爭影響
繻葛之戰使周天子威信掃地,隻有周天子擁有製作禮樂及發令征伐的權力的傳統逐漸消失,其他諸侯看到周王室的衰落,繼鄭國之後,齊國、晉國、楚國,秦國等大國先後興起爭霸,以尊王為借口,行使周王征伐的權力。周王室無力征討,天子之位,形同虛設,隻作為名義上的共主。
戰爭評價
鄭國在鄭莊公的帶領下算是中原的小霸主,也可以說是春秋第一霸,早於齊桓公。雖然因地處交通要道,與各國聯係緊密,但也因地域限製,周邊就是被春秋四強齊、晉、秦、楚包圍,發展潛力有限,後來又經過幾代的內亂,逐步走向了衰弱,長期成為了晉楚之間爭霸的“牆頭草”中的存在,最終公元前375年,鄭國滅於戰國七雄中最弱的韓國,新鄭國都也成為了韓國的國都,為他人作嫁衣。
《東周列國誌》中記載,鄭莊公確實算得上是賢明的君主,有眾多賢臣輔佐,軍隊強盛。在讀《東周列國誌》中最大的感受,就是鄭莊公堪為明君的典範,虛心納諫、“不及黃泉不相見”的孝心、對周邊的國家外交政策都是無可挑剔,但在繼承人的位置上與後來的齊桓公一樣,沒有做好準備,猶豫不決,導致國內大夫勢力誰強誰主導國君的廢立,致使鄭國幾代內亂,後來的鄭國國君都是在吃老本,國力迅速衰弱,軍隊也在內耗中衰敗,曾經輝煌一時的鄭軍標誌的魚麗之陣難以再現,讓人不勝感歎。再讀後來發現實際上鄭國國力與齊、楚、晉等國相比還是有差距,所以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最終走向了沒落,繻葛之戰即是鄭國崛起的最高點,也是其衰敗的,未嚐不讓人歎惋。鄭莊、齊桓如果在繼承人的位置上英明果決,後續的故事將不會這樣書寫,當然在後來的曆史長河中,這個問題也長期困擾著好多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