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篇 地府旅行團(上)

字數:4156   加入書籤

A+A-


    “今日播報,小世界光幕,即將播放,背景朝代,清朝,康熙。”
    “今日播報,小世界光幕,即將播放,背景朝代,清朝,康熙。”
    “今日播報,小世界光幕,即將播放,背景朝代,清朝,康熙。”
    冰冷的聲音重複了三遍。
    於是這座大殿一大早又開始熱鬧了起來。
    熱鬧到路過的魂都想來擺個早餐攤兒賺點兒外快。
    康熙到底是沒逃過想看熱鬧的那群人,被強行拽了過來。
    前來觀看的人那是一如既往的越來越多,而且,一直不曾親自來看的……那群人,也在。
    康熙不免疑惑。
    殷靈毓的來處,他們也都知道,是和他們有關係的。
    但他們這些人卻很少親臨光幕之前來觀看小世界的曆史影像。
    這次怎麽來了?
    是因為清朝距離他們很近嗎?還是什麽別的?
    康熙稍稍有些憂心,和另一個自己打了招呼,邊給他講正史,邊還在想這個問題。
    但他很快也顧不上操心這個了。
    光幕上,他就眼睜睜看著那殷靈毓開局就跟大清的朝廷有了血仇。
    康熙:……
    他的沉默,震耳欲聾。
    不是!這公平嗎!!!
    這不合理!
    大清怎麽……算了,好像大清確實沒什麽資格說話。
    啊啊啊啊把他拖過來幹!什!麽!
    光幕上,殷靈毓在長白山深處開始聯合多股小山匪,還特意篩掉了不擇手段,殺人如麻的那一批,勤勤懇懇在雪地裏奔走。
    一人拍拍身旁之人的肩膀,語氣帶著些感歎:“老楊,瞧瞧,跟咱們當時有點子像。”
    那人笑笑:“又不是啥好環境,苦了丫頭了。”
    大雪染白了天地,山林,屋子裏燒著炭火,殷靈毓不斷為這支初具雛形的隊伍補充糧食,必需品,還有信仰和思想觀念。
    其他皇帝臣子們來了地府後對此也不是沒有了解,可看著看著還是覺得可怕。
    這也是為什麽他們中有些人不太喜歡和“指導員”們談心,辯論。
    很容易談著談著就開始想入黨了。
    正史康熙後知後覺看向大清康熙。
    “……大清亡了?”
    “嗯。”
    正史康熙雙手捂臉,起身欲走。
    被大秦劉邦跟正史劉徹一人一邊拽回原位。
    正史劉徹興味滿滿:“哎呀,康熙大帝這是怎麽了?”
    “可能是我們的聖祖仁君不忍看山河破碎吧。”大秦劉邦笑嘻嘻道。
    大秦嬴政精準補刀:“嗯,清廷統治確實碎。”
    三國劉備接上:“靈毓反了就不碎了。”
    正史康熙氣的不住深呼吸。
    光幕此時也給了正史康熙重重一擊。
    眼看著不少百姓被殺良冒功,被迫遷往深山,然後加入東北起義軍,正史康熙根本沒辦法反駁,隻能坐在那裏徹底安靜下去。
    殷靈毓帶了這些百姓回家。
    然後積蓄力量,在清廷終於派人進山掃蕩的時候,一舉將之擊潰,星夜行軍,出山奪城。
    “幹的很好。”一人欣慰道:“小娃娃很有誌氣。”
    “能把炮搞出來,肯定是攻城比占村更合適,尤其這一手夜襲,選的不錯。”
    分明是正史康熙的時代,然而好像成了他們的主場。
    但看看光幕上發生的事情,殷靈毓的一言一行,眾人好像也沒法兒說這和他們的年代沒關係。
    就連大秦嬴政也想到了他當時所擁有的秦軍。
    雖然比不上,但在殷靈毓的堅持和指導下,其實也隱隱有些他們的模樣。
    也對,她本就來自那裏。
    光幕播放到東北起義軍攻下城池後的安撫和處理,播放著殷靈毓用很大力氣提前做出的藥物又毫不猶豫分潤給傷員和弱勢群體。
    還有在擊退清軍的反擊之後,再次將黑龍江吞並,隨後明智的休養生息。
    一次又一次的反複強調著民生,關注著手下們的思想狀況,不厭其煩的去為百姓醫治,看望慰問貧困家庭,注意軍備更換……
    她說,東北起義軍沒能讓人信任,是她的錯。
    隨後用加倍的努力,去兌換百姓的信任,去樹立新勢力的公信力。
    可能是看出身邊的大清康熙的不解,那位姓楊的將軍順口解釋道:“一個政府,如果不被百姓信任,逼得百姓寧可自己去討還公道,那是這個政府的恥辱。”
    “但這不是小同誌的問題。”旁邊的人溫聲補充:“本來就是山匪出身,百姓總是不信任的,再加上時間太短,還沒能在根據地裏建立起有效的軍民情。”
    “但總體思路很正確,至少思想很正確。”楊姓將軍笑笑。
    正史李世民看看他們,又想想當年的自己,點點頭。
    是啊,百姓不相信官府,那是官府的錯。
    大清康熙雖然在日後和殷靈毓有相處,也有了解,但對於根據地早期的情報,還真是知之甚少,於是專注的看著光幕上那個少女是如何積蓄著日後驚天動地的力量。
    看著那些賤籍,奴籍,那些青樓女子,得到了和起義軍的戰士們一樣的醫藥和飲食待遇,得到了一樣的尊重,甚至在養好身體之後,可以去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情,發揮自己的長處。
    他當時居然還想,說東北沒有那麽多的人,華夏和大清耗不起。
    他那時候還不把他們當人。
    現在看來,愚昧的可笑。
    東北起義軍改稱華夏,並於關外開始大舉墾荒,種地,建造基礎設施,眼看著是越過越好。
    而關內動蕩不安。
    江南之地常年有人豎反旗,西南的土司也一直不安分,還有西北,蒙古,正史上也一直此起彼伏的叛亂不休。
    這下子關外有了個最大的反了朝廷的華夏,吸引著清廷的火力,還給他們提供了希望的曙光,更是一個比一個積極。
    再加上大清康熙的高壓政策和文字獄,不堪其擾的百姓時不時就被挾裹著或自願的成為了反賊中的一員。
    大清胤禛一看這一段都開始條件反射性的頭疼。
    天知道他那段日子拆東牆補西牆的各種調配兵丁,糧草,盔甲,戰馬,到底是怎麽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