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映錦

字數:3842   加入書籤

A+A-


    吃空餉,克扣軍糧這些爛事,以前官官相護,很難查清。
    可太學生不一樣啊!
    他們年輕氣盛,一腔的理想和熱血,還不怕得罪人,反正他們又不在軍隊係統裏混,直接就是往狠裏查,查完就走。
    嗬!有本事別做虧心事啊!
    做了就別怪我把它當政績!
    那些想糊弄的軍官麵對這群太學生,真是秀才遇到兵……不對,是兵遇到秀才!
    總之,不僅沒理,也根本說不清!
    貪腐被揪出來,空餉被填上,普通士兵的待遇實實在在提高了。
    隨著太學生這一群體經曆了軍訓,再深入基層,作為監察人員全國巡察之後,民間風向裏,軍隊的風評也逐漸開始好轉。
    畢竟他們屬於自帶流量和信譽度的人,筆杆子一揮,就能讓很大程度上影響輿論。
    以前軍隊在文人筆下,要麽是粗鄙武夫,要麽是擾民兵痞,形象能好才怪。
    可現在,這群太學生們親自下場體驗生活了,訓練時累的不行,又和士兵同吃一鍋飯,親眼看到基層士卒的不易,再被官家和太女殿下一起誇獎一番,回去後寫起文章來,那叫一個真情實感,自豪的不得了。
    “文武交流”一番,殷靈毓又把曹映錦直接請了出來,順勢把政委製度再次正式建立了起來。
    曹映錦含笑到了軍中,看了看現在的主力,最後放棄了自家的兄弟,選擇了狄青。
    比起某個刺頭,需要的是打壓,狄青屬實隻是差了點政治覺悟。
    範仲淹帶了狄青許久,狄青雖然也有長進,但不夠。
    總不能讓已經半截身子埋土裏了的範仲淹,或者韓相公,貼身跟著他上戰場吧?
    曹映錦不想出宮入朝了還不做出成績來。
    狄青是個不錯的選擇。
    鑒於太女殿下和輔政長公主耀眼的戰績,還有逐步闖入朝堂的錢蒼蘭,司馬思瑰等出色的後輩女子,大臣們把頭一低。
    看不見。
    愛咋咋地吧。
    嚐到了甜頭後,他們現在對太女殿下死心塌地。
    困擾大宋幾十年的西夏邊患,被太女殿下一套 斷青鹽加羊毛收購,再加精準軍事打擊的組合拳直接打懵。
    如今西夏使團在輔政長公主麵前乖得像鵪鶉,歲幣省了,邊境穩了,軍威立了,可謂裏子麵子全賺足。
    新式織布機和羊毛處理法,讓布匹產量飆升,成本大降,百姓穿衣服更便宜了。
    曬鹽法徹底打破了西夏青鹽的壟斷,百姓吃上了便宜好鹽。
    水泥的廣泛應用,使得官道,河堤,城牆的修繕效率倍增,還催生了龐大的用工需求。
    再加上兩位殿下各種稀奇古怪的想法,那些什麽點心店,自行車店,香皂店,玻璃製品,胭脂妝粉……收益雖大多供著慈幼局,可也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
    於是,就連讓人頭疼的冗兵問題,也有了一條龍解決方案。
    眼看著就要把這個財政天坑給填上了,甚至連近親結婚的危害都被拿出數據明文禁止了,還有廉價煤球,軍醫培訓,宣傳喝熱水,推進社學更加普及……
    殿下雖然並未大舉削減官職,可左一個政委,右一個記者,再來一個支教扶貧,變著花樣兒細分職權,能者居之。
    能力有限,態度不端正的,逐步被淘汰出了權力中心,取而代之的是年輕的血液,如王安石,沈括,以及那些頗有兩分“能文能武”的太學生們。
    整個官僚和軍隊體係的風氣為之一新,效率蹭蹭往上漲。
    這一樁樁,一件件,都是曆任君臣想幹而沒能幹成的事情。
    如今在殷靈毓手裏,卻像變戲法一樣,層層推進,成果斐然。
    這又這是他們親手培養出來的太女殿下。
    是他們盡力去保護和推舉出來的儲君。
    這樣一輪親手托起,親眼見證其照亮山河,澤被蒼生的明月,他們怎麽可能不支持?又怎麽舍得放棄?
    那就,跟下去。
    狄青起先還覺得皇後親自來看管他很別扭,但到底也安心了許多,有皇後在,他應該不會再老是被誤會了吧?
    而柳永剛適應了京中生活,就被送進了宣傳部當總編輯和撰稿人。
    別說,柳永是有天賦在身上的,行文通俗易懂,又深諳百姓熱點,在殷靈毓的幾次點撥之後,迅速將大宋官報辦的有聲有色起來。
    茶館讀報,街頭賣報又成了寒門學子,慈幼局的半大孩子們可以養活自己的工作。
    如此往複,本就商業繁榮的大宋越發往這方向發展了起來,以至於每年都有的流民,在諸多活路下,稍有平息。
    但殷靈毓知道,這並不是長久的辦法。
    隻是,還不到時候。
    大宋隻占據了一部分的漢家地盤,另有西夏與遼國,各自不懷好意的從大宋身上拚命吸血。
    西南的大理,總體上還算安靜,向來自治,茶馬貿易不斷。
    西北的西夏,如今被打懵了,暫時不會生事。
    北方的遼國,表麵上是“兄弟之邦”,澶淵之盟後一直在花錢買和平,實際上根本就是大宋最大的威脅,遼國疆域遼闊,軍事實力強勁,一直是懸在大宋頭頂的利劍。
    西夏吃癟,他們樂見其成,但也對大宋感到了忌憚。
    隻是,目前遼國內部,也即將進入權力交接,暫時無暇南顧。
    殷靈毓正在謹慎的分析局勢,看看是否能伺機而動。
    至於王安石……
    他在對殷靈毓上諫。
    王安石一直在跟著退伍兵的安置,也借此仔細觀察了殷靈毓所做的這些過於溫和的改革,雖然卓有成效,卻大多依賴於技術革新和皇家產業的利潤反哺,並未觸及更深層的製度弊病,於是最終還是坐不住了。
    在大殿內暢快的洋洋灑灑諫言一通,王安石長舒口氣,預備挨罵。
    他洋洋灑灑數千言,核心思想就一個。
    殿下您做的這些,好是好,但都是小打小鬧,治標不治本!
    又尖銳,又掃射了包括殿下在內的一眾相公們,別說挨罵了,王安石甚至覺得,自己直接被踢出京城,也不是沒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