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夢境
字數:3855 加入書籤
自大宋建立之初,就從未能拿回的地方,終於,回到了漢人的懷抱。
大宋皇太女的聲望,就此提高到了絕無僅有的程度。
帶著官家和輔政長公主那種。
趙禎夢裏都在笑。
也時常會生出一種不真切的恍惚感。
這真的是他趙禎在位時能做到的事嗎?
然後掐自己一把。
嗯,很疼。
是真的。
嘿嘿,他有兩個好女兒。
嘿嘿……嘿嘿………嘿嘿嘿………
內侍看著半夜醒來傻樂的官家,瑟瑟發抖。
官家不會歡喜瘋了吧?
臣子們其實也沒好到哪裏去,起初聽到消息後,老臣們互相攙扶著,熱淚盈眶,許多人甚至不顧禮儀的當庭哽咽失聲,老淚縱橫。
到現在,也仍然陷在洗刷百年國恥,完成列祖列宗未竟之業的暢快裏,哪怕看到心煩的人,也不吝於樂嗬嗬的互相打個招呼,再一起討論兩句被收回的燕雲之地。
趙禎其實想過傳位給殷靈毓。
但還是不行,八九歲的孩子,再如何有威望,也還是不適合上位的。
趙禎經過調養,身體尚可,遠未到病入膏肓,必須立刻托付江山的地步。
他完全有能力,也有責任為女兒再守護幾年,直到她長大成人。
就此,大宋的儲君之位,再無質疑之音。
還想著哪位宗室子?哪位能有殿下這麽厲害?
現在唯一的問題,就是子嗣了。
比起趙徽柔,殷靈毓的身體要更弱一些,以至於也到了八九歲,可以開始定一些人的時候,無論是趙禎還是臣子們,都遲遲沒有正視這個問題。
他們不敢。
狄詠因為需要培養,再加上在新軍訓練時表現也優異,跟著狄青上了前線,過程中陸陸續續被曹映錦教導出了點成果。
雖然也直,但,比狄青好一些。
趙徽柔對他還算滿意,且看在他身強體壯又貌美的份兒上,屬於隻要不犯錯誤,就是第一選擇。
曹映錦對狄青和狄詠可謂是費盡心思。
沒辦法,狄詠雖然比狄青好一些,可也僅限於,你給他解釋清楚,他能很快聽懂,比狄青反應快多了。
但本質上仍舊是英武,驕傲,自信,但耿直的又一個狄青。
對於狄青,曹映錦看得分明,狄青這輩子是學不會官場那套彎彎繞繞了,強行讓他學,隻會畫虎不成反類犬,甚至可能因言行不當引來更多猜忌。
於是,她給狄青的定位極其清晰。
純粹的軍事統帥。
揚長避短。
隻要所有人都知道,狄青隻會打仗,官場上完全是張白紙,那麽他的缺陷,就更能被容忍。
至於必要的官場應酬,文書往來和人際斡旋,還有那些需要打機鋒的場合……
當她曹映錦是吃素的麽?
而狄詠,曹映錦除了努力多教他經史文書,禮儀分寸,其他方麵,居然意外的省心。
自從知道自己被溫柔漂亮的長公主選中後,狄詠就開始自覺的上進,同時不自覺的關注趙徽柔。
他想成為配得上輔政長公主殿下的人,也想得到長公主殿下更進一步的認可和青睞。
這樣也很好,至少對於趙徽柔來說,一個幹淨漂亮,努力上進,真誠直白,又帶著近乎本能的忠誠和傾慕的傻小子,的確是個很合適的選擇。
而曹映錦本身,雖然累一些,辛苦一些,卻隻覺得遠比當皇後時更自由,快樂。
她不必再為了維持所謂的賢德形象而壓抑自己的鋒芒,可以盡情展現她的謀略,決斷甚至偶爾的手段。
就像現在教導狄家父子,雖然心累,但看著他們在自己的點撥下逐漸走上正軌,那種被作為有用的人去敬重,能真切去做事,在這個時代留下她的一筆痕跡的滿足感,遠勝於從前的許多日子。
這才是她曹映錦想要追求的人生。
曹映錦不太回宮了。
趙禎倒也不是很在乎,甚至躍躍欲試,也想出去玩。
殷靈毓正緊鑼密鼓的經營北方新收回來的土地,正忙著呢,沒答應。
趙徽柔聞言也抬起頭,對著趙禎露出一個甜甜的,毫無轉圜餘地的笑容。
“爹爹,阿毓妹妹說的是正理。北邊的事是眼下第一要緊的,再說了,女兒這裏也走不開呀。”
“與遼國……哦,現在該叫北遼殘部了,與他們的後續談判的事宜,還有各地慈幼局,福田院今年的用度核查,樁樁件件都等著呢,您要是想出去巡幸,等明年秋高氣爽,北邊諸事都理順了,女兒陪您去,好不好?”
趙禎看著兩個女兒一個比一個理由充分,把自己堵得嚴嚴實實,張了張嘴,最終化作一聲無奈的歎息,帶著點委屈嘀咕道:“朕就是說說……又不是立刻就要去……朕這不是看你們太辛苦,想帶你們鬆散鬆散……”
看著趙禎重新拿起朱筆,殷靈毓難得反思了一下,分給趙禎的奏疏確實越來越多了。
主要是,她做的事情也越來越多,但趙禎又心疼她和趙徽柔,不肯叫她們整天埋在書案前,就隻能跟著她們一起卷。
於是安撫道:“父皇若覺得悶,可召韓相公,文相公他們手談一局。”
趙徽柔也在拿下一本奏疏的間隙裏笑道:“是呀爹爹,尚食局新來了個擅長做洛邑水席的廚子,晚膳咱們嚐嚐鮮?還有您愛吃的蟹黃畢羅,也讓他們一並做了來?”
趙禎被哄的心裏熨貼,也就不覺得累了,隻佯裝不滿的哼了一聲,調侃道:“罷了罷了,朕就知道,如今朕說話是不管用嘍!你們一個比一個主意大!”
話是這麽說,趙禎眼底卻滿是笑意,認命的重新埋首於奏疏之中,隻是嘴角始終微微上揚著。
殷靈毓與趙徽柔對視一眼,交換了一個默契的眼神,唇角亦微微彎了彎,隨即也再次專注於眼前的政務。
戰爭的結束,是休養生息的開始。
皇祐七年,大宋內部的各種好東西,大量的向北方流動,輸送。
隨著燕雲十六州再次熱鬧起來,大批宋人也隨之開始流向北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