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風驟
字數:3440 加入書籤
看到這群如同從地獄裏爬出來的同胞,看到他們手中緊握的,從鬼子那裏奪來的武器,看到他們眼中劫後餘生的淚水和燃燒的仇恨,戰士們瞬間紅了眼眶。
“鄉親們!別怕!到家了!”
“衛生員!快!搶救重傷員!”
“炊事班!把熱粥端上來!”
礦工們被戰士們迅速接管,安置,熱騰騰的米粥被端到那些幾乎餓脫相的人麵前,衛生員為傷者清理傷口……
殷靈毓輕輕舒了口氣,沒有停留,轉身,玄色身影再次融入雨幕與山林之中。
八月二十二日淩晨,石家莊。
日軍華北方麵軍前線通訊樞紐癱瘓。
八月二十三日,太原城東軍需倉庫失守,所有物資再次被劫掠一空。
從八月二十五日開始,滄州守備大隊長,保定特務機關長,正太線護路司令………凡是能指揮和負責一個區域,一片戰場的,大隊級以上的佐官級別的鬼子,陸續被殷靈毓斬首。
日軍試圖重組指揮體係,但收效甚微。
到八月底,華北日軍大隊級以上軍官陣亡率已達百分之四十七,所有重要交通線徹底癱瘓,各地守軍陷入各自為戰的絕境。
晉察冀軍區連克娘子關,井陘煤礦,解放礦工,一二九師橫掃蘆家莊,桑掌大橋,工兵,縣大隊和百姓晝夜奮戰,大舉破壞鐵路和道路,一二零師在同蒲線北段全殲日軍兩個孤立中隊。
正太路全線癱瘓,鐵軌成了後方新成立的兵工廠的原料,而兵工廠的機床和發電機正是來源於殷靈毓最先送來的那批物資。
第二批的還在研究和安裝。
至九月一日,據後方的同誌們不完全統計,偽軍傷亡及投誠人數逾一萬人,多支友軍成建製起義,累計投誠兵力達一萬七千人,攜帶迫擊炮二十八門,重機槍四十六挺,及大量武器彈藥。
十五日來,這場大戰中,前線戰士們共攻克日軍據點一百八十七處,收複縣城九座,解放礦工及勞工三萬餘人,我軍傷亡僅四千餘人,且多為輕傷。
八路軍,新四軍各部隊駐地,一掃往日物資匱乏的沉悶,洋溢著前所未有的振奮與活力。
戰士們擦拭著繳獲的三八式步槍和歪把子機槍,臉上是掩不住的笑容。
炊事班的鍋裏,已經飄出了米香和肉味,雖然油水還是不算多,但比起以往清水煮野菜的日子,如今能吃飽,還能吃好,已經是很不錯了。
“這仗打得痛快!小鬼子也有今天!”
“多虧了殷參謀!要不是她把鬼子的頭頭腦腦都敲掉了,咱們哪能這麽順利!”
“聽說兵工廠那邊,正用扒回來的鐵軌加緊造子彈呢!以後咱們的子彈也能寬裕點了!”
基層指戰員們在歡欣鼓舞之餘,更加快了鞏固戰果的步伐,地方武裝和民兵迅速接管了新收複的村鎮,建立政權,發動群眾。
工兵和民眾組成的破路隊,日夜不停地將殘存的鐵軌枕木運往後方,鐵軌是寶貴的工業原料,枕木則是過冬的燃料。
被解放的數萬礦工和勞工,大部分選擇加入部隊,他們飽受磨難,對鬼子恨之入骨,戰鬥意誌極為堅定,經過初步整訓,便成為一股強大的新生力量。
那些成建製投奔過來的前晉綏軍,中央軍部隊,經曆了最初幾天的適應期後,迅速融入了新的環境。
他們也很快被八路軍高效的組織能力,官兵平等的作風以及明確的抗日目標所震撼。
“以前在那邊,當官的吃香喝辣,當兵的餓肚子挨凍,打仗還得提防背後打黑槍!這邊倒好,首長跟戰士一個鍋裏攪馬勺!”
“人家這才是真抗日!看看這戰果,再看看咱們以前,淨跟著瞎晃悠了!”
“早知道這邊是這麽個光景,老子早過來了!”
對於有血性的愛國軍人而言,最大的恥辱不是戰死,而是有力無處使,有國不能救!
重慶那邊居然還在不斷推諉!不準與友軍協同出戰!
看看人家去投奔八路軍的!已經在殷靈毓盡可能提供的輸出環境下,痛痛快快的殺鬼子了!
要知道,兩三個月前,張自忠將軍才剛剛慷慨赴國難!八路軍還致電宣稱其為抗日將領楷模呢!結果自己家的長官還陰陽怪氣說他勇氣可嘉,但是沒有大局觀!
張自忠的部下黃維綱憋不住了。
他是西北軍出身的老將,是張自忠最為倚重的部下和戰友,張自忠殉國後,黃維綱親率第五十九軍,高呼“報仇雪恨”,與日軍激戰,最終成功擊退日軍,並奪回了張自忠將軍的遺體。
但看著重慶方麵“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絲毫不顧大局,不顧全國同胞還在受苦受難,黃維綱冷笑連連。
中央軍序列?
不稀罕了!
黃維綱以“配合友軍作戰”為名,率領中央軍第五十九軍一部精銳脫離戰區,北渡黃河,進入八路軍控製區,宣布接受八路軍指揮。
隨後坐不住的是川軍保定係的頭麵人物,時任第二十二集團軍總司令的鄧錫侯。
鄧錫侯作為川軍統帥,與張自忠同屬“雜牌軍”將領,惺惺相惜,關係良好,鄧錫侯本人也是最早主動請纓出川抗日的軍閥之一,曾發表著名的通電,說:“男兒欲報國恩重,死到沙場是善終!川軍出川以後,如戰而勝,當然很光榮地歸來,戰如不勝,決心裹屍以還!”
作為地方實力派,鄧錫侯與中央軍素有矛盾,備受排擠和打壓,對委員長借刀殺人,消耗雜牌軍的做法也是深惡痛絕。
如今八路軍領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取得了壓倒性的政治,道義乃至戰場優勢,鄧錫侯想起了剛去世沒兩年的劉湘。
次日,鄧錫侯召集直係部下與心腹,慨然道:“抗日救國,仗節死義,正在今日!如今真正死義報國者在此,我等豈能再做壁上觀,為天下笑?!”
隨後率自己所能調動的所有兵力,毅然起義。
川軍再度出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