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農業是一門科學
字數:3388 加入書籤
“林下經濟?”江晚檸好奇地問。
“對!”宋教授眼睛一亮,那雙曆經風霜卻依然清澈的眼睛裏仿佛被點燃了兩簇火焰,“充分利用林地資源,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這不隻是個口號,而是一門需要精心計算的自然經濟學。走,我帶你去個地方看看。”
三人沿著山路繼續向上攀登。
宋教授雖年長,但走起山路來卻比江晚檸還要利索,那雙磨得發舊的登山鞋踏在碎石路上發出穩健的聲響
他邊走邊指點:“你看這裏的植被分布,陽坡以鬆樹為主,陰坡多是闊葉林,這說明什麽?”
江晚檸仔細觀察後回答:“說明這裏的微氣候差異很大?同一座山,不同坡向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小環境。”
“聰明!”宋教授讚許地點頭,“這就是規劃種植的關鍵。我們要因地製宜,根據不同地塊的特點選擇最適合的作物。”
來到一處平緩的坡地,宋教授停下腳步,從背包裏取出圖紙和測量工具:“幫我個忙,我們在這裏設個觀測點。”
江晚檸協助宋教授測量了坡度、坡向、土層厚度等數據。
宋教授一邊記錄一邊解釋:“這裏的日照時間最長,土質疏鬆,最適合種植喜陽的中藥材。比如黃芪、丹參都是不錯的選擇。”
他又指向另一處:“那邊有天然的水源經過,濕度較大,可以規劃種植喜陰的藥材,比如白芨、黃精。”
江晚檸聽得入神,忍不住問:“那果樹呢?我們原本計劃大麵積種植果樹。”
“果樹當然要種,但要科學間作。”宋教授展開圖紙,在上麵勾勒起來,“你看,我們可以采用階梯式種植。山頂保留原生林木,保持水土;山腰種植核桃、板栗等經濟林木;山腳和平緩地帶種植果樹。”
他越說越興奮:“更重要的是發展林下種植!在果樹林下種植中藥材、食用菌,養殖土雞。這樣不僅能增加收入,還能形成生態循環。”
就在這時,晨晨提著食盒找上山來。
他看到圖紙,好奇地湊過來看。
宋教授眼睛一亮:“晨晨來得正好!來,幫爺爺做個實驗。”他從背包裏取出幾個小袋子,裏麵裝著不同的土壤樣本。
“這是從不同地塊取的土樣。”宋教授耐心地向晨晨解釋,“我們要測試它們的酸堿度和營養成分,才能決定種什麽最合適。”
令江晚檸驚訝的是,平時怕生的晨晨竟然對宋教授的“實驗”表現出濃厚興趣。
他認真地看著宋教授操作土壤測試儀,甚至還主動幫忙記錄數據。
“好孩子!”宋教授拍拍晨晨的肩膀,“你有做農業科研的天賦啊!”
測試完土壤,宋教授又帶著他們考察了整個山地的水源分布。
他指著幾處泉眼說:“這些天然水源非常寶貴,我們要好好規劃灌溉係統。我建議采用滴灌和噴灌相結合的方式,既節約用水,又能滿足不同作物的需求。”
回到農場辦公室,宋教授攤開圖紙,開始詳細講解他的規劃方案。
“整個山地可以分為五個功能區:生態保育區、經濟林區、果樹區和林下種植區和觀光體驗區。”
他指著圖紙上的標注一一解釋:“生態保育區保持原貌,這是我們的生態底線;經濟林區種植高價值的木材和堅果;果樹區以獼猴桃、柑橘為主;林下種植區發展中藥材和食用菌;觀光體驗區可以開展采摘、研學活動。”
江晚檸被這個完整的規劃深深吸引:“太好了!這樣既保護了生態,又能實現經濟效益。”
宋教授點頭道:“最重要的是循環利用。養殖區的糞便可製作有機肥,種植區的殘枝落葉可以還田,形成一個閉環係統。”
接下來的幾天,宋教授帶著學生陸涼風進行詳細勘測。
他不僅關注大規劃,更注重細節。
哪裏的圍牆要留出野生動物通道,哪裏的樹種要保留作為生態廊道,都考慮得周到細致。
期間,宋教授還特意跟區域的負責人詳細了解目前的管理模式。
“生態養殖的模式可以通過把養殖業與種植業、林業、漁業等多種生產體係結合起來的方式進行,或以畜禽糞汙的資源化利用為紐帶進行生態養殖。”
他興致勃勃地畫著示意圖:“就比如魚塘的淤泥是很好的有機肥,可以用於山林種植;種植區的殘次果實可以加工成魚飼料。這樣就能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循環。”
剛接手魚塘,還在努力學習養魚知識的王鐵軍夫婦聽得目瞪口呆,他們從未想過農場還可以這樣做。
“原來養魚和種樹還能互相幫忙啊!”王鐵軍撓著頭,憨厚的臉上寫滿了驚奇。
最終方案確定後,宋教授還親自編寫了詳細的種植手冊,從選種、育苗到病蟲害防治,都做了詳盡說明。
他甚至根據市場行情,幫江晚檸分析了各種作物的經濟效益和風險。
開工那天,宋教授堅持要到現場指導。
他手把手地教工人們如何按等高線開挖種植溝,如何配置基肥,如何栽植幼苗。
“種植不是簡單地把苗插進土裏,”宋教授對工人們說,“要像對待孩子一樣細心嗬護。每一株苗木都要扶正,根係要舒展,覆土要壓實。”
在他的指導下,工人們很快就掌握了技術要點,種植工作進展順利。
傍晚,宋教授站在新開墾的山坡上,望著整齊的梯田和茁壯的幼苗,滿意地說:“等明年春天,這裏就會是一片生機勃勃了。”
江晚檸真誠地說:“宋教授,真的太感謝您了。沒有您的指導,我們不可能規劃得這麽科學。”
宋教授擺擺手:“這是我應該做的。讓每一寸土地擁有它應有的產出,就是我最大的快樂。”
他望著遠方,語重心長地說:“農業不是簡單的種地,而是一門科學,一種藝術,更是一份責任。我們要對得起腳下的這片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