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三章 最不怕吃苦

字數:5773   加入書籤

A+A-


    公子禮說了不少好話,其實李斯早就聽膩了,畢竟當了二十年的丞相,身邊這種話曾經也是不絕於耳。
    但從小公子口中說出來,李斯頗為受用。
    一老一少走在驪山上的小徑,小公子禮說要拜師,李斯也就順手推舟的答應了。
    翌日,嬴政近來每天早起不能飲酒了,隻能喝著粥,寡淡得直嘖吧嘴。
    見到是李斯來了,嬴政道:“夏無且拿著扶蘇的旨意,讓朕不能在早晨飲酒了。”
    李斯歎道:“臣已戒了酒水。”
    嬴政又灌下一口粥,想要多往粥裏撒一些鹽,看了看四下的內侍,這些人現在都聽夏無且的,夏無且隻聽扶蘇的。
    見皇帝伸手要去裝了鹽的罐子,夏無且道:“皇帝旨意,要少吃鹽。”
    嬴政歎道:“罷了,不吃了。”
    夏無且點頭。
    至於夏無且為何會聽扶蘇的,是因他看到了扶蘇所寫的藥經,也不知道那卷藥經寫得有多麽了得,聽說夏無且每每都會捧著看。
    嬴政還知道,那卷藥經是禮給他的。
    說是要把醫術教給禮,倒也沒見夏無且教過孩子。
    李斯道:“小公子回潼關讀書了,今天的潼關過節,說是清明到了。”
    莊子曾號召世人,清明時節要寒食禁火,當年周天子也會在清明時節,拿著玉圭祭祀,告知人們春耕時節到了,而當年的秦公也會帶著秦人,祭祀春耕。
    以前楚地的人們會祭春,齊地的人們會踢蹴鞠,北方還有胡俗,人們在這個時節會祈祛病除災,也是出遊的好時節。
    李斯道:“小公子昨夜說要拜臣為師。”
    嬴政道:“你答應了?”
    “臣答應了。”
    “禮的老師有叔孫通,有夏無且,還有馮去疾,現在又一個你,這孩子要學多少本事啊……”嬴政感慨著。
    潼關城內,劉肥正在朝著太學府走去,他見到了今天有不少他太學府的夫子離開了這裏,前往鹹陽。
    劉肥問向夫子隹,“這些人是去何處?”
    隹回道:“他們去丞相府任職。”
    當初經過大考之後,也有一些通過考試的人留在了太學府任職。
    現在看到這些人要去丞相府了,劉肥心裏十分羨慕。
    在潼關的諸多學子中,能夠入丞相府已是很多人畢生的追求,而能夠位列九卿,這輩子也就足夠了。
    現在的讀書人多數是庶民子弟,因此他們以庶民的身份為榮。
    放在列國還在的時候,放入丞相府參與國家建設的事,那是隻有貴族才有資格的。
    現在不同了,他們這些庶民也能參與其中。
    隹道:“這太學府的學子,多數也都是愛民的,他們常說‘我就是爹娘用地裏種出來的糧食養大的’這些年輕人啊,進了丞相府就會想著讓耕種的人們過得更好。”
    劉肥在太學府確實能夠處處看到這種話語,在小時候劉肥沒看過什麽書,他的一切認知都是來自夫子荊的教導,以及現在他所看到的這些。
    不知為何,劉肥忽然有些想劉盈了,前些天他剛收到母親與劉盈的來信。
    母親在沛縣一切都好,但劉盈來關中的時日又延後了,似乎是因劉盈的母親不願意孩子太早來關中。
    劉肥知道劉盈的母親很厲害,有時換成是自己,站在劉盈的立場上,這樣的母親會讓劉肥覺得很窒息。
    在回信時,劉肥勸說劉盈一定要聽她母親的話。
    劉肥又想到或許是父親已成了沛縣的縣令,以父親的聲望,劉盈確實也不一定非要來關中了。
    之所以想起劉盈,是因劉肥想起了當初他所講過的呂家的家學。
    劉盈小時候除了與自己一樣讀夫子荊的書,但劉盈也會學他的母親所教的呂家家學,也就是貴族才有的學識。
    那時,劉肥很羨慕劉盈。
    但現在,在關中讀了書之後,劉肥反倒覺得劉盈活得挺辛苦的。
    收回心神,劉肥看著離開的學子們,依舊抱有羨慕的目光。
    夫子隹勸道:“皇帝將軍役的年紀提到了二十歲,你以後等年滿二十,再去邊關戍邊兩年,你的才學也能夠在丞相府任職。”
    劉肥十分渴望成長,他很想現在都年滿二十,去了邊關戍邊兩年。
    劉肥得知衡去了邊關,其實衡才十六歲,後來劉肥才知道,原來衡是皇帝的兒子。
    劉肥知道了衡的身份,那自己與他就再也不是朋友。
    將來很有可能再見不到了,因兩人的身份太過懸殊。
    隹道:“今年清明,去拜拜荀子。”
    太學府的學子沒有強製學子們拜荀子,但學子們都是讀諸子百家的,不論拜哪一位都是可以的,不論是拜墨子或者是老子,都不會有人攔著。
    夫子隹比較喜荀子的學識,因此就會拜荀子,畢竟那是祖師一般的人物。
    如今還是農忙時節,潼關城沒有往日這麽熱鬧了。
    小公子禮從太學府門前,見到了劉肥與夫子隹,而後快步走向了郡守府。
    劉肥也認識禮,幾乎太學府的所有學子都知道這個謙遜好學的禮是衡的弟弟,也是皇帝兒子。
    是因當年太學府剛建設時,禮當著很多人的麵喊了衡一聲兄長,這兩兄弟幾乎長得一樣,隻是禮看著更瘦弱。
    而公子衡與章敬是潼關城中最優秀的學子,全城的學子都知道這兩人,也幾乎是潼關城所有女子傾慕的少年。
    但如今,這兩人正在北邊戍邊,劉肥也知道在太學府的公平製度下,就算是皇帝的兒子公子衡,都要去北方戍邊,更何況其他人。
    因此說起戍邊,人們自是沒有怨言,連皇帝的孩子都要去軍中,人們都信服這樣的皇帝。
    少年們之間也會拉幫結夥,而衡與章敬無疑是整個潼關的少年們之中,最頂端的兩位,幾乎是做到了一呼百應。
    因此先前的公子衡在潼關城早就建立起了十分巨大的聲望。
    劉肥收回目光,跟著夫子隹走入了太學府內。
    禮來到了郡守,在這裏見到了李左車,又道:“郡守呢?”
    李左車回道:“郡守去華陰縣了。”
    見禮旁若無人地走入郡守府,李左車又道:“就快回來了。”
    禮坐在司馬欣平時所坐的位置上,又道:“今年潼關城怎麽過清明?”
    李左車回道:“每個學子都能吃一顆茶葉蛋。”
    “潼關哪來這麽多蛋?”
    “三川郡養了不少家禽,本想著進獻給新帝,但新帝拒絕了,三川郡的郡守吳公與我們郡守有交情,便將雞蛋都送來了。”
    禮低聲道:“三川郡養了這麽多家禽,光是用雞鴨蛋吃都吃不完了,三川郡該有多富裕啊。”
    李左車點頭,又道:“他們還有紙張作坊。”
    三川郡雖有紙張作坊,但沒有印書之權,如今秦所發往中原各地的書都是涇陽縣的作坊印出來的,印書的權力依舊在皇帝的手中。
    皇帝不會輕易將這個權力分出去,對支教而言這個權力太重要了,就算是每年能印的書都是有限的,皇帝也從未鬆口過。
    人們都覺得,想要書籍更多,皇帝肯定會將印書之權分出去。
    除了敬業縣的印刷術,現如今多數書籍都是人們書寫的,書寫注定寫不快,也不如敬業縣數百人一天可以印數千卷書。
    司馬欣帶著一些茶葉蛋回來了,他將茶葉蛋放在小公子麵前,道:“還是熱的。”
    “謝郡守。”
    司馬欣對小公子禮很喜歡,這世上誰不喜歡懂事知禮的孩子呢。
    禮剝著蛋殼道:“我的兄長近來有來信嗎?”
    公子衡的書信除了送去給鹹陽宮的,還會給潼關來書信,禮近來常不在潼關,公子衡並不知道,但書信都是直接送入潼關交給郡守司馬欣的。
    因公子衡知道,公子禮不論去哪裏都會來潼關見司馬欣。
    而司馬欣自任職渭南的郡守以來,此人會一直守著他的崗位,從未擅離職守。
    李左車覺得公子衡就是看中了司馬欣的這一點,才會每每將信交給司馬欣。
    兩位小公子都是極其靈醒的,他們都知道如何利用司馬欣。
    司馬欣從袖子裏拿出一個牛皮袋子,解開綁在牛皮袋上的繩子,從中拿出一個木筒,雙手遞給小公子。
    禮拿過已泛黑的木筒道:“多謝郡守。”
    司馬欣道:“順手為之,公子不必言謝。”
    而後,司馬欣又坐在了邊上,處置他的公事。
    禮揭開木筒蓋子縫隙處的封蠟,揭開蓋子倒出一張紙就看起了信中的內容。
    李左車就守在邊上,雖說看不到小公子書信上的內容,但能夠看到小公子的神態。
    小公子看罷,便提筆在這張紙的背麵寫上了回信,將其放入木筒重新封蠟,就讓人再送去北方。
    司馬欣問道:“大公子說了什麽?”
    “我兄長說要沿著長城去燕地看看,再從燕地走到西北的河西走廊,將整條長城從頭到尾走一遍,要代父皇巡視北方邊防。”
    司馬欣道:“長城建起來用了數十萬人的血汗,就算是爬長城也是很累的。”
    禮道:“我的兄長,他最不怕的就是吃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