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勢如破竹

字數:2565   加入書籤

A+A-


    自宋青書在朝堂上提出北伐後,消息就如風一般迅速吹遍南宋全境,激起千層浪,引得全國人民熱血沸騰。靖康之恥被視為宋朝最屈辱的一頁,不僅丟了國都,連二代國君都淪為俘虜,數不清的王妃公主淪落風塵,怎一個慘字了得!這些年無數仁人誌士都渴望北伐金國,雪恥洗辱,可惜就連嶽飛這般戰神級的人物都未能做到,落得個慘死風波亭的下場,引世人悲歎,幾年前韓侂胄組織的北伐聲勢浩大,勢不可擋,讓全國人民看到了希望,可最後的結果卻是令南宋又多加了一層恥辱,可惜可歎,如今宋青書再次提出北伐,引燃了南宋人民心中的那團火,無數民眾都希望能看到王師凱旋歸來的一天。
    對於這次北伐,南宋整體呈樂觀態度,畢竟南宋現在已是今非昔比,在齊王宋青書的帶領下取得了一次次大勝,威名廣播於天下,所有人都希望,也堅信這次出兵一定能討回昔日所受的屈辱,為無數先烈報仇雪恨!
    上一次北上抗擊蒙古,更多是憂心唇亡齒寒的未雨綢繆,目的在於平衡金蒙二國的戰局,其實出力不算特別多,不過最終的結果卻令南宋跌了一地眼鏡,但幫金國解決了燃眉之急,說實在話不少宋人心中都有些不是滋味,與上次不同,北伐金國符合每一個宋人的價值觀,南宋的國家機器快速運轉,短短不到十日的功夫,數十萬大軍就已經集結完畢了,所需要的糧草補給亦在不斷籌集,南宋最不缺的就是兵馬和錢糧。
    待一切準備就緒後,宋青書就率領千軍萬馬從臨安城出發了,肅殺之氣隔著數裏就讓人不寒而栗,連沿途的百姓都不敢靠近,他們在遠處用飽含敬畏和熱切的目光注視著大軍前進,心中念想一致——願北伐成功。
    看似略顯倉促,其實宋青書為這場北伐已經籌備很久了,從他偷天換日奪取金國大權後就在謀劃這一天,所以這次的進攻當然沒有這麽簡單,除了他這一路大軍外,沈小龍和林平之亦率領著四川的軍隊從西南方進攻金國,四川軍的戰鬥力早在上次北伐就可見一斑,一度讓金國頭疼不已,若非賈似道和韓侂胄爭權奪利,任由四川將士自由發揮,南宋還真不一定會敗。此外還有楊妙真統率的紅沃軍突襲金國,類似的軍事行動楊妙真已經做過很多次了,可謂得心應手。
    如果說這三路大軍分頭而至,金國傾舉國之力或許還能勉強抵抗,那麽第四路大軍則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大蓬稻草。與金國多年交好,互為聯盟的西夏在南宋進攻時沒有選擇袖手旁觀,而是發兵向好兄弟發起了攻擊,當真印證了那句至理名言——國家間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隻有永遠的利益。
    麵對四路大軍來勢洶洶的逼近,金國自知僅憑己國之力難以抗衡,所以立馬向真正的好兄弟清國發起了求助,清國平定三藩之亂沒多久,國力受到了不小損弱,但收到金國的求助信後,朝堂上沒有經過大多爭論就決定出兵援助,除了兩國同根同源本為一族外,更重要的是現在的南宋實在是太強大了,強大到連清國都感到了恐懼,若真被宋青書一鼓作氣滅了金國,到時候獨木難支的清國又當如何自處。利益使然,觀點既成,即使是東方暮雪都很難阻止朝堂百官的一致意見,畢竟至高無上的皇帝在大勢麵前也不能做到隨心所欲,當然,也沒必要阻止。
    清國雖然派遣了軍隊前去援助,但金國不堪重負的形勢還是沒有得到半點改善,因為八旗兵還未跨出國界幾步就被早有準備的金蛇營攔住了去路,雙方經過了兩次試探性大戰,最終默契罷手,於邊界趁陳兵對峙,亦無法幹涉金國的戰局,當初隻能小打小鬧,給清國稍微添點堵的金蛇營經過這些年的迅猛發展已是成為了一個龐然大物。
    清國有心無力,苟延殘喘的蒙古和隻堪自保的遼國更是世仇,金國指望不上其他國家,還是得依靠自己的力量渡過難關,好在這兩年忠義軍也發展起來了,磨礪出了一大批精兵名將,朝廷反應很快,在北伐之勢初成時便盡遣國內大軍去攔截各路進攻。
    金國的軍事實力本不在南宋之下,但前不久與蒙古大戰數月,國力大損,元氣未複,麵對四路大軍壓境,很快便捉襟見肘,其他三路進攻還好,勉強可以抵禦,但宋青書統率的軍隊卻成了噩夢,金國駐守和派遣的將士根本不是其一合之敵,節節敗退,無法稍微阻其步伐,到後麵甚至發展成望風而逃的地步。這樣的戰果也屬正常,除了宋青書本身優秀的軍事才華外,金國的最高層還是自己人,金國的一切軍事行動他都知道,知己又知彼,打起仗來簡直不要太輕鬆。
    不到一個月功夫,在宋青書孜孜不倦的推進下,整個河南地區大部分都落入了他的掌控,無數仁人誌士心心念念的收服中原如此輕易便在他手中達成了,這樣感人的效率無論敵我雙方乃至旁觀者都為之駭然。
    在占據地盤、攻城略地的同時,宋青書亦發布了條條軍令——降者不殺,嚴禁淫辱婦女,不得搶奪百姓財物,不許欺壓金國人民,濫殺無辜者死……
    浩大河南地區除了金國百姓外,還有更多的漢人百姓,宋青書要求做到一視同仁,不隻是仁慈,更重要的是不能讓各國人民對他產生與動不動就屠城滅國的蒙古一樣的恐懼厭惡心理,以便以後的招安,雖然蒙古殘暴不仁的行為也很有作用。
    在殺了一些不服從軍令的刺頭士兵後,再沒有將士敢觸犯律令,也沒有人敢仗勢欺淩弱者,那些被迫臣服的百姓紛紛鬆了一口氣,大呼齊王仁義,畢竟每逢亂世戰爭,他們這些底層人民的命運是最淒苦的,就如隨風飄蕩的枯草,隨時都可能被一腳踩碎。
    宋青書暫時無法分散過多心力於各州縣的治理,在經過將近一月的行軍後,他下一個要攻打的就是此次的目標,昔日的北宋國都汴京,如今的金國開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