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脈篇第十(二)
字數:7322 加入書籤
話說有一天,雷公心血來潮,對黃帝說:“嘿,黃帝啊,我一直對咱們身體裏的那些經絡挺感興趣的,特別是大腸手陽明之脈,你能不能給我講講它的來龍去脈啊?”
黃帝一聽,心裏暗笑:這雷公還真是好學啊!於是,他清了清嗓子,開始娓娓道來:“好嘞,雷公,您聽好了!這大腸手陽明之脈啊,它可是個有頭有尾、有始有終的家夥。它起源於咱們大拇指旁邊的食指尖端,對,就是那個我們經常用來指指點點的食指尖兒。”
雷公一聽,眼睛一亮:“哦?這麽說來,這大腸經還挺接地氣的嘛!”
黃帝笑了笑,繼續講道:“沒錯,它確實是從咱們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手指開始的。然後啊,這條經絡就順著食指的內側邊緣往上走,走到手掌和手背的交界處,也就是咱們常說的‘合穀穴’那兒。您知道合穀穴嗎?就是那個咱們一使勁按就會感到酸酸漲漲的地方,俗稱‘萬能穴’,頭疼腦熱、牙疼啥的,按按它都能緩解。”
雷公點了點頭:“嗯,這個我知道,合穀穴嘛,我經常讓人幫我按按,確實挺管用的。”
黃帝接著說:“對,從合穀穴出來,大腸經就繼續往上走,穿過手背的兩根骨頭之間,進入手臂的外側前緣。它一路高歌猛進,經過肘關節的外側,再往上走到肩膀的外側前緣,最後穿過肩膀的頂端,也就是咱們說的‘肩髃穴’。這個肩髃穴啊,可是治療肩周炎、肩膀酸痛的寶地哦!”
雷公聽得津津有味:“哎呀,這麽說來,這大腸經還真是個‘攀登高手’啊,一路往上竄!”
黃帝笑著回答:“沒錯,它可不止往上竄那麽簡單。從肩髃穴出來,它還會繼續往上走,穿過脖子的後麵,到達後腦勺的下方,也就是咱們中醫說的‘天柱骨’那兒。然後啊,它會拐個彎兒,進入咱們胸前的‘缺盆’部位,也就是鎖骨上窩那兒。在這兒,它會跟咱們的肺髒聯絡聯絡感情,再往下穿過膈肌,最終歸宿到大腸裏。”
雷公一聽,恍然大悟:“哦,原來如此!那它還有沒有別的分支呢?”
黃帝點了點頭:“當然有啦!從缺盆那兒,大腸經還會分出一條支脈,這條支脈會上行到咱們的脖子上,穿過臉頰,進入下齒槽,再從嘴唇旁邊繞出來,經過人中溝,交叉到對側去。最後啊,它會沿著鼻子的外側往上走,到達鼻翼旁邊的‘迎香穴’。這個迎香穴啊,可是治療鼻塞、流鼻涕的絕招哦!”
雷公一聽,哈哈大笑:“哈哈,這大腸經還真是多才多藝啊,既能治牙疼、肩周炎,又能治鼻塞、流鼻涕!那它要是出了問題,會咋樣呢?”
黃帝正色道:“要是大腸經出了問題啊,那可就不好玩了。它會導致牙疼、脖子腫,還會出現眼睛發黃、口幹舌燥、流鼻血、咽喉腫痛、肩膀和前臂疼痛,以及食指疼痛不能活動等症狀。要是經絡裏的氣血太旺盛呢,它就會沿著經絡所過的部位出現發熱、腫脹的情況;要是氣血太虛弱呢,人就會感到發冷、顫抖,久久不能恢複。”
雷公一聽,皺了皺眉:“那這可咋辦呢?有沒有什麽解決辦法啊?”
黃帝微微一笑:“當然有啦!咱們中醫講究的是‘辨證施治’,也就是根據病症的虛實寒熱來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要是大腸經太旺盛了呢,咱們就用瀉法來泄掉多餘的氣血;要是太虛弱了呢,咱們就用補法來補充氣血。要是熱症呢,咱們就用快針法來清熱;要是寒症呢,咱們就用留針法來散寒。要是經絡出現陷下的情況呢,咱們就用艾灸來溫通經絡。要是經絡不盛不虛呢,咱們就直接刺激經絡本身來治療。”
雷公一聽,眼睛又亮了起來:“哈哈,這中醫真是博大精深啊!那岐伯啊,你能不能再給我講講這大腸經的虛實怎麽判斷啊?”
黃帝點了點頭:“當然可以啦!判斷大腸經的虛實啊,咱們主要看‘人迎穴’和‘寸口脈’的對比。人迎穴在脖子側麵,喉結旁邊,咱們用手一摸就能摸到動脈跳動的地方。要是大腸經太旺盛了呢,人迎穴的跳動就會比寸口脈大三倍;要是太虛弱了呢,人迎穴的跳動就會比寸口脈小。”
雷公一聽,拍案叫絕:“哈哈,這方法真是太簡單了!黃帝啊,你可真是我的良師益友啊!”
黃帝謙虛地笑了笑:“哪裏哪裏,雷公過獎了。咱們中醫講究的是傳承和發展嘛,我也隻是把我學到的知識傳授給您罷了。”
說到這兒啊,咱們的大腸手陽明之脈的故事就講完了。不過啊,為了讓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這條經絡和它的穴位們,我還是再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這些穴位的位置和作用吧!
首先是咱們的“商陽穴”,它就在咱們食指的末節橈側,距離指甲角0.1寸的地方。別看它小,它可是大腸經的井穴哦!有清熱解表、蘇厥開竅的作用。要是您突然中暑了、昏迷了啥的,趕緊掐掐這個穴位,說不定就能醒過來呢!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接下來是咱們的“二間穴”,它在咱們食指的本節第二掌指關節)前橈側凹陷處。它是大腸經的滎穴哦!有清熱解表、利咽止痛的作用。要是您嗓子疼、牙疼啥的,按按這個穴位就能緩解不少呢!
然後是咱們的“三間穴”,它在咱們食指本節後橈側凹陷處。它是大腸經的輸穴哦!有清熱解表、疏經活絡的作用。要是您手指關節疼、手臂酸啥的,揉揉這個穴位就能舒服不少呢!
接下來是咱們的“合穀穴”,這個剛才已經講過了哈!它在咱們手背的第一、二掌骨之間,也就是咱們常說的“虎口”那兒。它是大腸經的原穴哦!有鎮靜止痛、通經活絡、清熱解表的作用。基本上啥疼都能按按它來緩解一下呢!
然後是咱們的“陽溪穴”,它在咱們腕背橫紋橈側,手拇指上翹時,在拇短伸肌腱與拇長伸肌腱之間的凹陷處。它是大腸經的經穴哦!有清熱散風、舒筋利節的作用。要是您手腕疼、胳膊酸啥的,按按這個穴位就能緩解不少呢!
接下來是咱們的“偏曆穴”,它在咱們前臂背麵橈側,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腕橫紋上3寸的地方。它是大腸經的絡穴哦!有清熱解毒、通經活絡的作用。而且啊,它還是治療耳鳴、耳聾的特效穴哦!
然後是咱們的“溫溜穴”,它在咱們前臂背麵橈側,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腕橫紋上5寸的地方。它是大腸經的郤穴哦!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作用。要是您身上哪兒腫了、發炎了啥的,按按這個穴位就能緩解不少呢!
接下來是咱們的“下廉穴”和“上廉穴”,它們都在咱們前臂背麵橈側,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下廉穴在肘橫紋下4寸的地方,上廉穴在肘橫紋下3寸的地方。它們都有清熱解毒、通經活絡的作用。要是您胳膊疼、手麻啥的,揉揉這兩個穴位就能舒服不少呢!
然後是咱們的“手三裏穴”,它在咱們前臂背麵橈側,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肘橫紋下2寸的地方。它是大腸經的合穴哦!有理氣通絡、疏風化濕、止痛的作用。基本上啥疼都能按按它來緩解一下呢!而且啊,它還是治療肩周炎、網球肘的特效穴哦!
接下來是咱們的“曲池穴”,它在咱們肘橫紋外側端,屈肘時肘橫紋外側端凹陷處。它是大腸經的合穴哦!注意啦!雖然手三裏也是合穴的說法,但按照傳統理論,每條經隻有一個合穴,這裏咱們以曲池為準。)它有清熱解表、疏經通絡的作用。要是您發高燒、胳膊疼啥的,按按這個穴位就能緩解不少呢!而且啊,它還是降血壓、治療皮膚病的特效穴哦!
最後是咱們的“肩髃穴”和“迎香穴”,這兩個穴位剛才已經講過了哈!肩髃穴在咱們肩膀上,有治療肩周炎、肩膀酸痛的作用;迎香穴在咱們鼻翼旁邊,有治療鼻塞、流鼻涕的作用。
有一天,雷公突然對黃帝說:“嘿,黃帝,我聽說你中醫理論博大精深,今天我就想問問,那個胃足陽明之脈,它到底是怎麽在體內溜達的呢?”
黃帝一聽,微微一笑,心想:這家夥,又想偷師了。不過嘛,既然你誠心發問,那我就給你來個詳細解說,保證讓你聽得目瞪口呆,哦不,是耳目一新!
黃帝清了清嗓子,開始講述:“胃足陽明之脈啊,它的起點可有意思了,就在你鼻子中間那塊,也就是鼻梁的正中央,醫學上我們叫它‘鼻交頞中’。從這裏開始,它就像個調皮的孩子,先跑到旁邊去跟太陽經脈打了個招呼,然後順著鼻子外側一路向下,悄悄溜進你的上齒裏,又繞出來,圍著你的嘴巴和嘴唇轉了個圈,最後在下巴下麵,也就是‘承漿穴’那兒,跟另一位經脈朋友握了握手。”
“這還沒完呢!”黃帝繼續說道,“它接著往後腦勺方向跑,經過你的下巴下麵,到大迎穴那兒稍作停留,這個大迎穴啊,就在你下巴角下方,咬肌的前緣,你摸摸看,是不是有個凹進去的地方?然後,它沿著你的臉頰,一直跑到耳朵前麵,路過一個叫‘客主人’的穴位,這個穴位現在叫上關穴,就在你耳朵前麵,顴弓的上緣凹陷處,是不是感覺耳朵都跟著抖了抖?”
“別急,好戲還在後頭呢!”黃帝笑眯眯地說,“它從耳朵前麵繼續往上,沿著發際線,一直跑到你的額頭,也就是額顱那裏。這一路上,它可是風光無限好啊,跟好多穴位都打了交道。”
“但是呢,它可不是個專情的孩子,一路上還分了幾個支脈。”黃帝接著說道,“其中一支,從大迎穴前麵下來,到人迎穴那兒,這個人迎穴啊,就在你喉結旁邊,頸動脈搏動的地方,是不是感覺心跳都加速了?然後,它順著喉嚨,溜進缺盆,也就是鎖骨上窩那裏,再穿過膈肌,跟胃成了親戚,還跟脾攀上了交情。”
“還有一支更調皮的,直接從缺盆那兒跑到你乳房的內側,然後沿著肚子兩邊,跑到腹股溝那兒,也就是氣街中,也就是現在的氣衝穴,這個位置啊,你深吸一口氣,是不是感覺肚子都跟著鼓起來了?”黃帝邊說邊比劃著。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再來說說另一支吧,這支是從胃口,也就是胃的入口處開始的,它沿著肚子裏麵一路向下,也跑到氣街中跟其他支脈匯合,然後一起繼續往下,經過大腿前麵的髀關穴,這個穴位在大腿前麵,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是不是感覺大腿都在顫抖?”黃帝問雷公。
“接下來,它們就跑到膝蓋那裏的膝臏中,也就是膝蓋骨下方的凹陷處,再沿著小腿外側,也就是脛骨外側,一直跑到腳背上,進入中趾的內側。”黃帝繼續描述著,“還有一支更調皮的,從中趾內側往下三寸的地方分出,跑到中趾的外側去了。另外一支呢,從腳背上分出,跑到大趾的中間,最後從大趾尖端溜走了。”
雷公聽得目瞪口呆,心想:這胃足陽明之脈也太會跑了吧!
黃帝看著雷公那驚訝的表情,笑了笑說:“這還沒完呢!它要是動起來,你可就有的受了。你會覺得渾身發冷,不停地打哆嗦,還老想哼哼唧唧的,好像有多難受似的。你的臉色也會變得黑黑的,看到人和火就煩,聽到木頭的聲音都會嚇得一哆嗦,心裏還老想動來動去的。嚴重的時候,你還會想爬到高處去唱歌,或者光著身子到處跑,肚子也會脹得跟氣球似的,這就是所謂的‘骭厥’。”
“不過呢,它也有好的一麵。”黃帝話鋒一轉,“它主管的是跟血有關的病,比如狂躁、瘧疾、發熱、出汗、流鼻血、嘴角歪斜、嘴唇生瘡、脖子腫、喉嚨痛、大肚子水腫、膝蓋和小腿腫痛等等。它經過的地方,比如胸口、乳房、氣街、大腿、小腿外側、腳背上,要是痛起來,可都是它的傑作。要是中趾用不上力,也是它在搗鬼。”
“要是它太旺盛了,你身體前麵就會覺得熱乎乎的,胃裏的火大了,你就會餓得特別快,尿也會變得黃黃的。”黃帝繼續說道,“要是它不夠用了,你身體前麵就會覺得冷颼颼的,胃裏也會覺得脹脹的。”
“所以啊,治療這些病,就要看它是太旺盛了還是不夠用了。”黃帝總結道,“太旺盛了就瀉一瀉,不夠用了就補一補。要是熱了,就快點紮針;要是冷了,就讓針多留一會兒。要是陷下去了,就灸一灸。要是不太旺盛也不太不夠用,就按照經脈來取穴治療。要是太旺盛了,人迎穴的脈象就會比寸口穴大三倍;要是不夠用了,人迎穴的脈象就會比寸口穴小。”
雷公聽完,感歎道:“哎呀媽呀,這胃足陽明之脈也太複雜了吧!不過,聽你這麽一說,我好像也懂了點皮毛了。”
黃帝笑道:“皮毛可不夠啊!你得好好學學,不然怎麽當天庭裏的老中醫呢?”
說完,黃帝還特意給雷公畫了一張胃足陽明之脈的示意圖,上麵標明了所有的穴位和它們的位置。雷公拿著圖,看得津津有味,心想:這下我可有寶貝了!
那麽,我們就來詳細說說這些穴位吧!
鼻交頞中:就在鼻梁的正中央,是個起始點,也是個很重要的穴位,能夠治療鼻塞、流涕等症狀。
大迎:位於下頜角前方,咬肌附著部前緣,當麵動脈搏動處。主治口歪,口噤,頰腫,齒痛,牙關緊閉,麵腫,唇吻不合等局部病證。
頰車:在下頜角前上方約1橫指中指),當咀嚼時咬肌隆起,按之凹陷處。主治牙關不利、口歪、頰腫、齒痛、失音、頸項強痛等局部病證。
上關:在耳前,下關直下,當顴弓的上緣凹陷處。主治頭痛,耳鳴,耳聾,口眼喎斜,麵痛,齒痛,驚癇,瘛瘲。
人迎:喉結旁開1.5寸,胸鎖乳突肌的前緣,頸總動脈搏動處。主治咽喉腫痛,氣喘,瘰鬁,癭氣,高血壓。
缺盆:鎖骨上窩中央,距前正中線4寸。主治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缺盆中痛,瘰鬁。
乳中:在胸部,當第4肋間隙,乳頭中央,距前正中線4寸。本穴不針不灸,隻作胸腹部腧穴的定位標誌。
氣衝:在腹股溝稍上方,當臍中下5寸,距前正中線2寸。主治腸鳴腹痛,疝氣,月經不調,不孕,陽痿,腳冷。
髀關:在股前區,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髂前上棘直下平齊會陰處。主治腰膝冷痛、痿痹、屈伸不利、下肢麻木不仁、腹痛。
伏兔:在股前區,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上緣的連線上,髕底上6寸。主治下肢麻痹,腰痛,膝冷,髖關節炎,腹股溝淋巴結炎。
足三裏雖然原文沒提,但它是胃足陽明之脈的重要穴位):在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主治胃痛、嘔吐、噎膈、腹脹、腹瀉、痢疾、便秘等胃腸病證;下肢痿痹;癲狂等神誌病;乳癰、腸癰等外科疾患;虛勞諸證,為強壯保健要穴。
下巨虛:在小腿外側,犢鼻下9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主治泄瀉、痢疾、小腹痛等腸腑病證;下肢痿痹;乳癰。
內庭:在足背,當第2、3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主治齒痛、咽喉腫痛、鼻衄、熱病、吐酸、腹瀉、痢疾、便秘、足背腫痛。
喜歡黃帝內經爆笑講解版請大家收藏:()黃帝內經爆笑講解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