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清濁篇第四十(二)
字數:6077 加入書籤
這天,黃帝皺著眉頭,滿臉疑惑地找到岐伯,大聲說道:“岐伯啊,我一直聽說這陰是清的,陽是濁的,可又聽說濁裏麵也有清,清裏麵也有濁。這到底是咋回事兒啊?我都快被繞暈啦!這清濁到底該咋區分呢?”
岐伯哈哈一笑,說道:“黃帝呀,這氣的大方向區分其實不難。一般來說呢,清爽的清氣喜歡往上麵跑,最後注入到肺裏,就像一群喜歡高處的小飛鳥,都往肺這個‘高樓大廈’飛。而渾濁的氣呢,就往下麵走,跑到胃裏去啦,好比一群小懶蟲,都窩在胃這個‘溫暖小窩’裏。
“不過呢,這胃裏的氣也不簡單。胃裏也有相對清爽的氣,這些清氣會往上走,從嘴巴裏冒出來。就好像胃這個‘小房間’裏,有些比較愛幹淨的‘小夥伴’,想出去透透氣,就從嘴巴這個‘門’出去啦。
“那肺裏呢,也有渾濁的氣。這些濁氣會往下走,注入到經絡裏,慢慢在身體深處積聚起來,就像一個小水窪,水越積越多。”
黃帝摸著下巴,想了想又問:“岐伯啊,你說這所有的陽經之氣都有點濁,那有沒有哪條陽經的濁氣特別厲害呢?”
岐伯點點頭,認真地說:“黃帝您問得好!要說這陽經裏,手太陽小腸經可算是‘獨受陽之濁’啦。手太陽小腸經啊,就像一個‘大收納箱’,接收了好多陽經的濁氣。
“而手太陰肺經呢,那可是‘獨受陰之清’,專門接收陰經的清氣。這清氣啊,就像一群純潔的小精靈,跑到肺經裏,然後往上走,跑到咱們的五官這些‘空竅’裏,讓咱們的眼睛、鼻子、嘴巴都能正常工作。
“再說說陰經,一般來說陰經之氣都比較清,可足太陰脾經有點特別,它‘獨受其濁’。就好像在一群安靜的小夥伴裏,脾經這個‘小夥伴’接收了一些比較特殊的東西。”
黃帝緊接著問:“岐伯啊,那知道了這些清濁情況,要是身體出問題了,該怎麽治療呢?”
岐伯笑著說:“黃帝呀,這治療方法和這氣的清濁特性有關呢。你想啊,清氣比較‘滑溜’,就像小泥鰍一樣,在身體裏跑得可快啦;而濁氣呢,比較‘黏糊’,像膠水一樣,走得就慢。這就是氣的正常特點。
“所以啊,在針灸治療的時候,如果要針刺陰經,因為陰經裏的氣相對濁一些,針刺得深一點,然後留針時間長一點。這就好比要在一個比較‘黏糊’的地方找東西,得深入一點,多花點時間才能把問題解決。
“要是針刺陽經呢,因為陽經裏的氣比較清、比較滑,那就針刺得淺一點,而且進針快、出針也快。就好像抓小泥鰍,動作得快,淺嚐輒止,不然它就跑啦。
“要是身體裏清氣和濁氣搗亂,混在一起了,那就得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調整針刺的次數和手法,把它們重新梳理順暢,讓身體恢複正常。”
黃帝眼睛一亮,說道:“岐伯啊,你說得倒是挺明白,可這具體涉及到哪些穴位呢?你給我詳細講講這些穴位都在哪,有啥作用唄,最好說得有趣點,我好記。”
岐伯說:“先說說手太陽小腸經。這手太陽小腸經上有個穴位叫少澤穴,就在小拇指外側指甲角旁 0.1 寸的地方。這少澤穴啊,就像小腸經的一個‘小入口’,很多濁氣從這兒開始進入小腸經。它對治療乳腺炎、乳汁少這些問題可有幫助啦,就像一個‘乳汁調節小開關’。
“還有後溪穴,在手掌尺側,微握拳,當小指本節第 5 掌指關節)後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後溪穴就像小腸經的一個‘能量中轉站’,它能把從小腸經來的氣進行調整和分配。經常用電腦的人,容易脖子、肩膀疼,按按後溪穴,能緩解不少呢,就像給勞累的身體來個‘按摩放鬆’。
“肩貞穴也在小腸經上,在肩關節後下方,臂內收時,腋後紋頭上 1 寸。這個穴位就像小腸經在肩膀附近的一個‘小倉庫’,能儲存和調節氣血。肩膀要是酸痛、抬不起來,刺激刺激肩貞穴,說不定就能讓肩膀舒服點,像給生鏽的肩膀上了點潤滑油。”
“再說說手太陰肺經。中府穴,在胸前壁外上方,雲門穴下 1 寸,平第 1 肋間隙處,距前正中線 6 寸。中府穴可是肺經的一個‘大前門’,外界的清氣好多從這兒進來。它對治療咳嗽、氣喘這些肺部問題效果不錯,就像給肺這個‘大風扇’做保養,讓它能順暢運轉。
“太淵穴在腕前區,橈骨莖突與舟狀骨之間,拇長展肌腱尺側凹陷中。太淵穴就像肺經的一個‘能量分配站’,把進來的清氣分配到身體各處。要是感覺呼吸不順暢,按按太淵穴,能讓呼吸舒服點,就像給呼吸加了點‘動力劑’。
“列缺穴在腕掌側遠端橫紋上 1.5 寸,拇短伸肌腱和拇長展肌腱之間,拇長展肌腱溝的凹陷中。這個穴位可神奇啦,對頭痛、項強、咳嗽這些症狀都有效果。就像一個‘多功能小衛士’,守護著咱們的頭部、頸部和肺部。”
“接著說足太陰脾經。隱白穴在大腳趾內側,趾甲角旁 0.1 寸。隱白穴就像脾經的‘小起點’,很多濁氣從這兒進入脾經。它對治療月經過多、便血這些問題有幫助,就像一個‘止血小能手’。
“太白穴在蹠區,第 1 蹠趾關節近端赤白肉際凹陷中。太白穴就像脾經的一個‘能量加工廠’,能把進來的氣進行加工處理。要是脾胃不好,消化不良,按按太白穴,能幫助脾胃更好地工作,就像給脾胃這個‘大廚’打打氣。
“三陰交穴在小腿內側,內踝尖上 3 寸,脛骨內側緣後際。三陰交穴可是個‘明星穴位’,對婦科疾病、脾胃虛弱、失眠這些問題都有效果。就像一個‘萬能小天使’,照顧著咱們身體的好多方麵。”
黃帝聽完,又問道:“岐伯啊,你說了這麽多穴位,那針刺這些穴位的時候,具體該咋操作呢?有沒有啥要注意的地方?”
岐伯回答道:“黃帝呀,針刺穴位可不是個小事兒,得特別小心。先說少澤穴,針刺的時候,一般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就像給這個‘小入口’稍微通一通,讓裏麵的濁氣能排出去一點。不過要注意,點刺的時候手法要輕,別太用力,不然會疼得跳起來。
“後溪穴針刺的時候,直刺 0.5 1 寸。進針的時候要慢慢的,感覺手下有得氣的感覺,就是有點酸酸脹脹麻麻的,那就對啦。留針的時候可以適當活動活動手腕,讓氣血更順暢。
“肩貞穴針刺的時候,直刺 1 1.5 寸。這個穴位肌肉比較豐厚,進針的時候稍微用點力,但也要注意別傷到裏麵的重要組織。針刺後可以輕輕按摩一下周圍,讓氣血更好地流通。
“中府穴針刺的時候,向外斜刺或平刺 0.5 0.8 寸,可千萬別直刺,不然容易傷到肺髒。就像給肺這個‘大寶貝’撓癢癢,得小心翼翼的。
“太淵穴針刺的時候,避開橈動脈,直刺 0.3 0.5 寸。因為這個穴位旁邊有動脈,所以下針的時候得特別小心,不然碰到動脈,那可就麻煩大啦。
“列缺穴針刺的時候,向上斜刺 0.5 0.8 寸。進針的時候可以順著經絡的方向,這樣更容易得氣,效果也更好。
“隱白穴針刺的時候,淺刺 0.1 寸,或者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就像給這個‘小起點’輕輕點一下,讓它發揮作用。
“太白穴針刺的時候,直刺 0.5 0.8 寸。進針後可以適當提插撚轉,讓穴位得氣更充分,幫助脾胃更好地運轉。
“三陰交穴針刺的時候,直刺 1 1.5 寸。這個穴位比較常用,針刺的時候要注意角度和深度,根據病人的胖瘦適當調整。
“針刺的時候一定要嚴格消毒,防止感染。而且要根據病人的身體狀況和病情,靈活調整針刺的手法和留針時間。要是病人身體比較虛弱,針刺的力度就得輕一點;要是病情比較嚴重,可能需要適當增加針刺的次數和留針時間。”
黃帝想了想,又問道:“岐伯啊,這些穴位除了治病,在日常保健中能起到啥作用呢?咱們平時該咋利用它們呢?”
岐伯笑著說:“黃帝呀,這些穴位在日常保健中作用可大啦!就說少澤穴,哺乳期的媽媽要是乳汁分泌不足,沒事的時候就用手指輕輕按按少澤穴,說不定能讓乳汁多起來,就像給乳汁分泌開了個‘小加速鍵’。
“後溪穴,咱們現代人經常看電腦、玩手機,脖子和肩膀容易累。工作間隙,用手揉揉後溪穴,能緩解不少疲勞,就像給脖子和肩膀做了個‘放鬆按摩’。
“肩貞穴,平時要是感覺肩膀有點酸,抬胳膊不太舒服,就自己按按肩貞穴。可以用拳頭輕輕捶打,或者用手指揉一揉,讓肩膀的氣血通暢,就不會那麽難受啦。
“中府穴,平時多按摩按摩,能增強肺的功能,讓呼吸更順暢。特別是在霧霾天或者流感季節,經常刺激中府穴,能提高身體對呼吸道疾病的抵抗力,就像給肺穿上了一層‘防護服’。
“太淵穴,感覺呼吸有點費勁的時候,按按太淵穴。每天早晚各按一次,每次按個幾分鍾,能讓呼吸更輕鬆,就像給呼吸加了個‘小助力’。
“列缺穴,要是有點頭痛或者脖子不舒服,就按摩列缺穴。用大拇指按在穴位上,稍微用力揉一揉,能緩解疼痛,就像給頭部和脖子的疼痛‘消消樂’。
“隱白穴,女性朋友要是月經量有點多,在月經期間可以用艾灸的方法灸隱白穴。用艾條在穴位上方熏一熏,能幫助止血,就像給月經的‘水龍頭’稍微關小一點。
“太白穴,平時消化不太好,吃完飯肚子脹脹的,就按按太白穴。可以在飯後半小時,用手指按揉太白穴,促進脾胃的消化功能,讓肚子不再那麽脹,就像給脾胃這個‘消化小能手’加加油。
“三陰交穴,女性朋友可以經常按摩三陰交穴,對婦科健康特別好。晚上睡覺前,按按三陰交穴,能調節內分泌,緩解經期不適,還能幫助改善睡眠,就像一個‘女性健康小衛士’。
“所以啊,咱們平時在生活中,隻要抽出一點點時間,照顧照顧這些穴位,就能讓身體更健康,少生病,多快樂!”
黃帝拍了拍腦袋,最後問道:“岐伯啊,這些穴位和四季有沒有啥關係呢?不同季節是不是該重點照顧不同的穴位呀?”
岐伯回答道:“黃帝呀,這穴位和四季的關係可大啦!春天的時候,萬物複蘇,陽氣上升,咱們身體的氣血也開始活躍起來。這時候可以重點照顧手太陰肺經的穴位,像中府穴、太淵穴。春天天氣多變,容易感冒咳嗽,多刺激這些穴位,能增強肺的功能,讓咱們更好地適應春天的氣候變化,就像給身體的呼吸係統來了個‘春季大保養’。
“夏天的時候,天氣炎熱,人們容易心煩氣躁,而且戶外活動多,身體的氣血容易往外走。這時候手太陽小腸經的穴位就比較重要啦,像少澤穴、後溪穴。少澤穴可以調節身體的津液,後溪穴能緩解長時間戶外活動導致的頸部、肩部疲勞,就像給炎熱夏天裏的身體來個‘清涼小嗬護’。
“秋天的時候,天氣轉涼,燥氣漸盛,肺髒容易受到影響。這時候還是要多關注手太陰肺經的穴位,同時足太陰脾經的穴位也不能忽視,比如三陰交穴。秋天是養肺和調理脾胃的好時候,刺激這些穴位,能讓身體更好地適應秋天的幹燥和季節變化,為冬天的到來儲備能量,就像給身體準備了一份‘秋季養生大禮包’。
“冬天的時候,天氣寒冷,人體的陽氣都藏在身體裏麵。這時候足太陰脾經的太白穴、隱白穴就很關鍵啦。太白穴能幫助脾胃更好地消化吸收,為身體提供足夠的能量來抵禦寒冷;隱白穴可以調節身體的氣血,讓陽氣更好地潛藏。經常刺激這些穴位,就像給身體穿上了一層厚厚的‘冬日保暖衣’。
“所以啊,不同的季節,根據身體的特點和需求,有針對性地刺激不同的穴位,能讓咱們的身體更好地適應大自然的變化,保持健康活力。這就像給身體製定了一份專屬的‘四季健康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