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實驗室考古·銅火銃·鉛彈
字數:3934 加入書籤
2029年元旦收假後,圍堰之中,研究工作有序展開。
圍堰防滲,河床幹爽,考古隊員們倍感安全,各自都忙著手頭的工作。
為了給實驗室考古提供最佳的現場環境,考古隊暫時沒有打撈沉船。因此,被命名為“長江口四號”的這艘蒼山船,仍然保持倒扣原狀,呈一定的坡度。
當然,為了沉船的安全,他們已經對船體進行了處理,不會因暴露在空氣外,而遭到氧化腐蝕。
一連數日,張馳、耿嶽都站在沉船跟前做數據掃測工作,下一步,他們要對沉船進行模擬還原,做出複原模型。
另一頭,郭超仁的聽力已經完全恢複,他和檢測科主任衛康,正對著一件火銃和幾顆鉛彈做研究。
這隻火銃,是在打撈出水文物時,就提取出來的,鉛彈則是最近才挖出來的。
在挖鉛彈之前,郭超仁便預測到了這個情況。在對船體細加觀察後,郭超仁得出兩個認識:
一是,船體中發現了幾麵“錢”字旗,這可能是弄清船主的一條線索;
二是,船體上有不少彈孔,這說明作為戰船的蒼山船,被敵方的熱兵器擊中過,那麽在江底中必有不少鉛彈。
要挖鉛彈,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是因為體積不大;再者,江底有很多卵石,鉛彈和它們混在一起,辨認難度很大。
這可不是分開黃豆、黑豆那麽簡單。
不過,這可難不倒王逸少,他當即教授了經驗:卵石輕,鉛彈重,它們的顏色也不同,鉛彈有金屬質感,並且偏白。
道理都懂,但在篩查鉛彈時,還是遇到了一些困難。因為,卵石數量太多了,一抓一大把,還裹著泥沙。有了泥沙的“加持”,鉛彈和卵石的重量差,也就不那麽明顯了。
為了節省時間,除了目測、手掂,考古隊員們,也抓起大把泥沙卵石鉛彈,放入水中清洗,再來做甄別。
就這麽挖呀挖,篩呀篩,三天後,考古隊員終於排查完所有的區域,一共篩出來298枚鉛彈。
那麽,這些鉛彈,是敵方射過來的,還是船主這邊尚未使用的呢?
要想弄清這個問題,理論上是不難的。隻需要把出水的火銃拿來對比,也許就能獲得答案了。
郭超仁現在做的就是這樣的事。
手頭的火銃,是銅製的,上刻“至正十年”字樣,這一點能說明沉船的上限。
郭超仁細細觀察銅火銃的形製,拿來和“大德二年”銅火銃的樣式進行對比。
“大德二年”火銃藏於博物館中,它長達533毫米,口徑為105毫米,銃口、銃膛、藥室、尾銎皆以銅鑄。
郭超仁拿著“大德二年”銅火銃的細節圖,與手裏的“至正十年”銅火銃進仔細比對。
目前可以做出初步判斷:至少,從外觀上來看,除了銘文之外沒有區別,他便在工作手冊上寫下這一點。
要知道,“大德二年”銅火銃,出土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元上都遺址,是目前世界範圍內出土的火器中,最早的金屬管狀火器。
這說明,“大德二年”銅火銃的形製,至少保留到了元末。
衛康做完成分檢測後,對郭超仁說:“純銅的,延展性很好。”
兩人又聊了一會兒,對武器裝備材質的認識。
從漢代以來,在整個冷兵器時代,武器裝備都以鐵為主。直到近古時期管狀火器出現,銅才成為最優選擇。
不過,這種優勢也沒有持續太久。到了明中期以後,因為戰爭形式的變化,銅礦的稀缺,所以那時的火炮兼用銅鐵鑄,且鐵製火器數量大幅上升。
郭超仁想了想:“其實,生鐵量多又廉價,倒在其次。我記得,鐵的莫氏硬度要遠高於銅,這也是鐵的一大優勢吧。”
衛康點頭:“前者硬度在5.0~6.5之間,後者在2.5~3.0之間。要說莫氏硬度,的確是鐵更高。那麽問題來了,既然如此,為什麽銅在一段時間裏,成為熱兵器的優選呢?”
“願聞其詳。”這一點,郭超仁也不懂,不知為不知,他不可妄言。
他不懂的地方,恰恰是衛康的長項,他便細細說來:“鐵的硬度高,所以能用它堅實銳利的冷兵器,比如刀、劍、戈、矛、戟,還有鎧甲一類的防禦武器。相對來說,銅比較柔軟,富於延展性,熔點低,古人可以用模具澆鑄法,進行統一規範的大批量生產。所以,銅肯定是製作機械性武器的最優選。這一點,毫無疑問。”
“嗯。”雖還沒說到重點,但郭超仁耐心傾聽。
“反過來說,鐵就沒有這種優勢了。你知道的,鐵很容易生鏽,對於熱兵器來說,生鏽意味著什麽?”
衛康點撥得很好,郭超仁驀地恍然大悟:“生鏽的話,會造成火銃、銅炮等熱兵器失靈,失去準頭?影響熱兵器的性能?”
“對,還有呢?”衛康循循善誘。
“還有……”郭超仁順著思路推過去,“對於冷兵器來說,除鏽難度不大,即便不除鏽,對冷兵器的影響也不大。所以,鐵在鑄造熱兵器這方麵,根本無法和銅相比。它硬度雖高,但這一點無關緊要。”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衛康笑道:“說得很好,我再補充一點。用銅製作熱兵器,更容易鑄成均勻的身管。你去查一查,現存的那些明清銅炮。不難發現,銅炮的炮膛較比較光滑。很顯然,銅炮的精準度比鐵炮要高。”
“唔,有道理。”郭超仁回想起他看過的銅炮、鐵炮文物,略有慚愧之意。這一點,他以前並沒注意到。
果然,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衛康做了一個小結:“所以說,鐵被運用於鐵炮領域,主要還是因為‘銅荒’。咳!在冷熱兵器混用的年代裏,銅鐵各有優劣各司其職。這為我們的考古研究提供了方便。”
“我們對‘長江口四號’的初步斷代是元末明初,這時金屬管狀火器使用頻率很高。”
衛康點頭:“是的,不說遠的,就說朱元璋把。當年,朱元璋和陳友諒在鄱陽湖決戰時,老朱就使用了很多‘碗口銃’”。
“‘碗口銃’這名兒取得很貼切啊,”郭超仁忍俊不禁,“炮口還真像碗口,身管很短,射速慢,射程也近,還沒有瞄準具。”
“瞄準器很重要。沒有瞄準器,命中率大打折扣。”
“不過,回到曆史現場中,在元末明初,碗口銃已經是頂配了!”
是,當然是!滅掉陳友諒之後,朱元璋除一勁敵,好不威風,其後稱雄於世,罕有敵手。
最終,朱元璋在公元1368年稱帝建國,建元洪武。
再後來,明朝大力發展火器。明前期生產的火銃,幾乎都是銅製,以至於《明會典》中,直接將手銃命為“手把銅銃”。
喜歡江海潛尋請大家收藏:()江海潛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