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番外5)元代兵器
字數:4180 加入書籤
歡迎回到《超仁水下課堂》第四十六期。
寶子們,在第四十五期的微課裏,超仁跟大家介紹了“圍堰發掘”的發掘技術。
因為我們對“長江口四號”的初步斷代為元末明初,而且挖出了相當數量的兵器。
所以,這一期,我們將走進兵器的世界,為朋友們梳理一下元代的冷兵器、熱兵器。
元代軍隊使用的武器,以冷兵器為主,熱兵器為輔。
先來說說冷兵器。
冷兵器的種類很多,按照操作方式,有槍、長柄刀、撲把、鐵棒、長把骨朵等長杆兵器,和刀、劍、斧等短柄兵器。我們經常說的“矛”,就是剛剛說的“槍”。
按照功能來說,有的負責射遠,比如弓、弩、拋石機等;有的是防護裝具,比如盔甲、盾牌等。
我們先來說說長杆兵器:槍、撲把。
蒙古人的長槍,有一個特別的設計——在鐵頸上置一個鉤。有了這個鉤,在使用時就能便捷地把對手從馬上拉下來。
撲把又是什麽東西呢?寶子們來看圖,它和後來的鏜把類武器很相似。
再來看一下短柄兵器。
蒙古人使用的刀,有時被稱作“環刀”,因為它比較輕薄,又很鋒利,有尖頂,一麵開刀,呈現小幅度的彎形。
有朋友開玩笑說,像不像小說裏的圓月彎刀,超仁仔細比對了一下,可以負責任地說,不怎麽像!哈哈!
總的來說,刀、劍、斧這樣的短兵器,適合騎兵使用。
當然,在騎兵作戰的時候,最常用的兵器肯定是弓箭。幾乎每個騎兵艦,都備了二三張弓,兩三個裝滿弓箭的箭筒。
這幾張弓,說的是是巨弓,它們的弓力大多在一石以上。有一些角弓弓力特別大,必須舉二人之力才能勉強拉開。這樣的大殺器,自然也不會用於普通場合,而是用來射擊較遠的目標。
再說說箭矢,箭的長度大約兩尺,箭杆是由沙柳條、樹枝製成的。至於箭頭,箭頭多用獸骨,後來才用鐵和銀。
聽起來,是不是有些簡陋?沒辦法,在蒙古人統一天下之前,鐵是草原上的稀缺物資。
不過,也不要以為獸骨做的箭頭,沒有殺傷力。事實上,因為兩邊磨得很鋒利,箭頭也非常尖銳。為了能隨時隨地磨箭頭,幾乎每一位士兵都準備了挫刀。在射擊之前,士兵們大概率是要磨一磨箭頭的。這場景,有點像是“現烤現賣”,箭頭很新鮮。
這種做法,確實有不便之處。但別急,蒙古人很擅長學習,當他們和南宋政權交手後,發現對方的製弓技術更先進,便有心去學習。
等到忽必烈即位之後,他就讓南宋降將王青,負責督製神臂弓、柱子弓,還督促武衛軍人練習習射。
也不是全盤接受,在這個基礎上,元代又進一步發展了自己的製弓技術,發明了“蹶張彎拉”等巨弓。後來有一種叫“靴車神風弩”的巨弓,據說能達到800餘步遠的射程。
為了更好地保養巨弓,元人還在侍衛親軍中還設有“神鋒軍”,專門執掌“蹶張彎拉”。
寶子們,我們再來說說拋石機。在影視劇裏麵,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它的痕跡。那麽,元代的拋石機是否有它的特色呢?有的。
拋石機,又叫“炮具”,打從蒙古國時期就投入使用了。到了元代,采用了“回回炮”技術,在這種技術的加持下,拋石機的威力巨大,可以拋發百多公斤的石頭——接近兩個郭超仁吧。
發射的時候,拋石機的聲音很大,猶如雷鳴,光是這種聲音就帶給敵軍很大的壓迫感,可以說是先聲奪人了。
在介紹冷兵器這個環節,我們最後說一說鞍具、盔甲和盾牌。
我們都知道,鞍具和盔甲是騎兵們保護自身最重要的裝備。我們也知道,曆史上曾出現過重裝的騎兵。
可在蒙古人的實戰中,重裝騎兵並不多見。道理很容易明白。在馬上作戰,不能不顧及戰馬的負荷,所以蒙古騎兵的鞍具大多比較輕巧。
翻查《武備誌》,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資料:“其鞍轡輕簡,以便馳騁,重不過七八斤,鞍之雁翅,前豎而後平。故折旋而膊不傷。蹬圓,故足中立而不偏。底闊,故靴易入。綴蹬之革,手揉而不硝,灌以羊脂,故受雨而不斷爛;闊一瑜一寸,長不逮四聰,故立馬轉身至順。”
好了,既然鞍具已經精簡了重量,那麽盔甲就不用“太客氣”了,畢竟是貼身所穿的。
這裏有一張,盔甲的文物圖片。很明顯,盔甲以皮革為主,以鐵片鐵條為輔。盔甲,具體有人甲、馬甲這兩種。
細分下來,人甲有柳葉甲、羅圈甲等類型。馬甲則把戰馬考慮進去,五塊甲片分別負責保護馬匹的額頭、前胸、兩側、後臀。
在中原政權的戰場上,對盾牌的依賴性很強。相對來說,這種防禦性質的裝備,蒙古騎兵很少。一般來說,他們會在攻城之時,才使用一種用柳條、小樹枝編的簡易盾牌。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當然,時移世易。到蒙古人征服中原之後,也設置了步兵。步兵一般由漢軍充任,盾牌就成了必須之物,旁牌、團牌、鐵團牌、拐子木牌、疊盾等盾牌,種類繁多,不一而足。
圖片展示的是一張疊盾,這種盾牌“張則為盾,斂則合而易持”,原理和可以開和的雨傘比較相近。
說完了冷兵器,我們再來說說熱兵器。很多學者認為,從文獻和實物看來,宋金時期是冷兵器向熱兵器的一個過渡,超仁也有同感。
請看圖片,這是一枚球形彈丸,石製的。在“長江口四號”遺址中,我們挖出了很多鉛彈。
作為火器中的彈丸,石製、鉛製、鐵製都是有的。一開始,填裝火藥發射彈丸的容器,是竹筒。
元代的工匠,創造性地用金屬材料製作管形,於是在火器技術方麵有了長足進步,造出了金屬的熱兵器——火銃。
火銃的使用原理很簡單,火藥在藥室內燃燒時,會產生一種比較大的氣壓。這種氣壓,能在瞬間射出彈丸,產生很強的殺傷作用。有的火銃形體比較大,必須置放在架子上進行發射。
銅火銃發展到了元朝中、後期,已經十分成熟。為了適應作戰需要,元代統治者們,便組織了專門的火銃軍隊,用於實戰。尤其是,最後一位皇帝元順帝在位期間,國內義軍突起,他便敕令火銃軍隊什伍相聯,布列於鐵竿山下,護衛上都城池。這種防禦方式,在曆史上從未有過。
毫無疑問,火炮技術的跨越式發展,是中國軍事史上的大事。縱然放眼全球,它仍然在世界軍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今天微課的最後,超仁還想和寶子們分享一下,有關元代造船業的小知識。因為,我們“長江口四號”就是一艘戰船嘛!
且說,元代戰船承襲了宋代先進的造船技術,可以造出載重達四五百噸的大船,用來運送糧食、食鹽、布匹等生活物資。這樣的船,可以走海運,也可以走運河。
再說小船。戰船和運送物資的船隻一樣,基本上襲用宋人的造船技術。忽必烈曾經派專人在江南打造了一千艘戰船,看它的形製,和宋代水軍所用的“蒙衝船”如出一轍。
最後說回到“長江口四號”沉船,這是一艘蒼山船,多為明代水軍所用。
那麽,這艘沉船到底是元軍、明軍,還是元末義軍所用呢?請寶子們拭目以待,持續關注《超仁水下課堂》!
————《超仁水下課堂》第四十六期,“長江口四號”遺址錄
喜歡江海潛尋請大家收藏:()江海潛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