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開道輪 紀元新規

字數:4636   加入書籤

A+A-


    男性因為陽精中的邪陰而生淫欲,淫欲最大作用就是催發雄性本能。
    也可以稱之為潛意識。
    世間生物,所有雄性生物都會潛意識尋找雌性進行後代繁衍。
    這是所有生命的本能特性,這也是萬物得以生的必要因素與基本邏輯。
    這些是很自然的行為,也不存在好壞。
    但人類在思想上,將淫欲視為萬惡之首。
    這對於種族來說或許是個巨大潛在威脅。
    女性屬陰,性柔。
    因為柔的特性,所以在淫欲上要比男性少很多。
    本能延續後代的性格也小很多。
    所以女性因為身體機能的原因,會將多餘的陰靈之魄排出。
    段德聽了王靈的科普之後,也明白了段根為何無法轉醒。
    沒有血液,就不存在呼吸,沒了呼吸,就無法提供產生意識的氣機。
    這個氣機就是人類意識的起源。
    利用五賊的欲望與情緒來體現出人體的精氣神。
    兩者亦可看作抱陰而複陽,五賊之欲為陰,仁義禮智信則是對應的陽。
    兩種無形無質的意識形態形成陰陽對立糾纏,兩種對立的人欲相合,意識得此而生。
    這也是為何普通人最少需要十六歲之後才可修煉金丹之道。
    生命誕生之後,需要滿足一斤之數的陰陽之氣,八卦就是以此為基礎而生。
    八個陰爻八個陽爻則滿足一斤之數。
    此刻陰陽相合靈知因此而出。
    認得天真天性會在這一年泯與內,靈知也就是陰靈之魄中的那點靈光。
    這也是為何欲望沒有上線的起點。
    因為意識需要靈知來作為基礎點,靈知從陰魄之中而出。
    所以陰魄能非常輕易的帶動人的情緒與欲望。
    若是一輩子無法明悟這些,那麽陰魄的特性就會牽引著生命一直消耗直至死亡。
    段德在此番理論推敲下,道德經很多還不懂的地方突然豁然開朗。
    他才明白這部經書在華夏為何被統稱為無上仙經。
    以道德經的方式來修煉,根本無需納入天地能量。
    直接以心合神,以神合道,然後再以合道後的神來合性,這個性就是個性,天性,還有靈知的人性。
    經中以國家的方式將其方法敘述出來的,不過以段德的推測,恐怕極少人能真正明白老子所要表達的東西。
    經雲: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以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蓄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此處即可將大國看作一個人的意誌結合良知體現,小國則是人欲。
    當人欲被壓製後,也就是靈知移位元神掌身的時候。
    這時候元神順應人性,人性會因為元神的順應而對行為進行自我矯正。
    他在這三百年期間,幾乎每隔幾天,身體機能都會進行一次自我調節。
    不僅是他,李天似乎也與之相同。
    其中最大因素便是心靜。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來。
    牝母大道皆是以氣存。
    一定程度上,經中也表示了這一點。
    若想要得道,首先你的身體得恢複到嬰兒階段,所有經脈與血管都無一絲阻礙。
    這或許也是段根修出了修為後也會散的原因。
    想到此,段德猛然驚醒。
    為何他的身體進不來,是因為他體內存在的能量形成了隔離膜。
    難怪道德經沒一句提法,沒一句提能量。
    能量也是一種阻礙。
    所謂的空,不僅僅是心空神靜,身體也要空。
    能量是由它所生,可以為它所用,卻無法與之相合。
    擁有了能量後,就失去了承載他的身體。
    經雲:知子守母: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複守其母,沒身不殆。
    萬物謂之其生,也就是說,隻要得道,其他東西皆可棄,以無法應萬法。
    那句朝聞道夕死可矣,華夏先賢對道的追求在此刻深深的震撼到了段德。
    不用得,明悟了這番哲理就已死而無憾,已然知足。
    或許孔子在說出此話的那一刻,便跨入了那個行列。
    對道追求不殆,最後卻無需有得,看一眼就已滿足,哪怕是付出生命。
    這個性質不正是與道相合嗎。
    現在無論是修仙界亦或者凡人。
    似乎都走錯了方向。
    通常修道者多是進入了一個誤區,對自己的心念的壓製,導致了對自身天性與最基本的人性都給一起壓製了。
    這也就造就了淫欲為萬惡之首的主要概念。
    因為淫欲在最後那一刻對精神的衝擊,會一瞬間抽離出大量精氣神離體。
    段德以神屌立道,所以這個領域他最有發言權。
    他認為淫欲若以獲取快感而發,那如眾說一樣,將帶人走向死亡。
    但若除去淫欲這個概念,換成另外一個概念,那麽一切將會i形成顛倒性反轉。
    那就是給下一代人進行信息引導,潛意識灌注。
    男女之事若不是因愛而發,那將會在精氣神出體之時裹挾著靈魂一起喪命。
    是否因愛而發,這無需證明,一個人對生的渴望會讓他自己選擇。
    這是負麵概念。
    若是雙方都因愛而發後。
    女子會因此獲取到一部分壽元。
    自身因為每月流失穢陰之血而消耗的生命,也會因此得到補充。
    男性因愛而發非但不會被精氣神一起帶著喪命,反而能增長壽元。
    此為向死而生,當你不自生,死會因此而消失。
    對於這點,道德經也有說法。
    經雲:人之生生,動皆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何故?,生生之厚的意思就是,越是求生,那便越無生。
    亦雲: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當你放棄自我,那便會因為放棄而得到真正的自我,是謂道者,反也。
    若是以這種概念教育下一代,那麽一切問題迎刃而解。
    男女之事將會從萬惡之首變為大善之根,若虛情假意,那便死。
    人與人之間將會因此得到真正的解脫。
    人求生,那便需要擁有付出全部的覺悟,需要一顆剔透的真心。
    為了愛,為了生命延續,若是能將生命都付出,那即使死亡,其意誌也將因為這種高度而長存。
    喜歡老衲隻談佛法,不講武德請大家收藏:()老衲隻談佛法,不講武德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