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3章 鳩摩智醒悟

字數:4228   加入書籤

A+A-


    蕭遠山聞聲,收回目光,想起方才內心不自覺浮現葉二娘玩弄殺死嬰兒的場景。
    幾十年來,葉二娘殺死的嬰兒起碼上萬,數萬個無辜稚子身死,數萬個家庭破碎。
    這都是他當初搶走其子導致的,蕭遠山心中不禁滿是愧疚。
    他心中良善更甚玄慈,當年雁門關,妻子身死,殺戮多人後他都選擇放過玄慈等人,可見其內心良善。
    隻是後來跳崖不死,心中良善逐漸被仇恨掩埋,如今在佛音下,心中良善被重新喚醒。
    蕭遠山轉身,拱手道:“蕭遠山自知罪孽深重,待報了大仇後,同樣願意以死贖罪。”
    他對玄慈的所作所為,算是報了仇,但他慕容博這個罪魁禍首還在。
    他心中良善雖被喚醒,但良善不意味著有仇不報,放任仇人逍遙法外。
    “我不是你的債主,如今亦沒行俠仗義之心,你死不死與我無關,我隻是想說,你良知未泯,內心難安,願意以死為過往罪行贖罪,玄慈同樣如此。”
    “所以你不必憂心,玄慈既然當眾做了決定,那短期內他就不會改變決定。”
    為何是短期,因為人是善忘的,玄慈也不是慈悲的人。
    如今玄慈被慈悲意境影響,心生愧疚悔恨。
    慈悲意境如今就如光明大日,照見其過往罪行,實時提醒著他。
    但慈悲意境的影響並不是永恒,時日一久,會逐漸淡去。
    玄慈的愧疚悔恨不是源於主動,而是源於慈悲意境的被動影響。
    既是被動,那沒了這份提醒,玄慈可能又會選擇性淡忘過往罪行,愧疚悔恨可能會逐漸埋藏心底,或許在某個午夜夢回時才會想起。
    畢竟世間誘惑太多,不是每個人都能一如既往的保持本心,按照本心行事。
    真正的慈悲是源於自我本心,而不需要外力提醒。
    這也是江微塵即使領悟了慈悲意境,即使慈悲意境一出,能讓無數惡人短期內改過自新,卻也很少使用這能力的原因。
    他的慈悲隻能渡人一時,但卻無法渡人一世。
    所以他曾經奉行的理念就是要麽放過,要麽就除惡務盡。
    輕者小懲大誡,罪大惡極者直接超度,從沒行過渡化之舉。
    蕭遠山聽後,結合自己心中所想,選擇相信江微塵,不再糾結於玄慈的生死,而是看向了慕容博。
    慕容博見蕭遠山看來,心道要遭,他雖也被慈悲意境影響。
    但他心中的執念更強,慕容家世代相傳的夙願早已根深蒂固。
    自小他接受的教導就是隻要能複國,那一切都是值得的。
    因此,即使知道過往有罪,但在複國這個願景下,一切罪惡都不值一提。
    心中執念及慕容家的使命尚未完成,他才不會如同玄慈和蕭遠山那般願意以死贖罪。
    “蕭遠山,你一家的遭遇確實是我所致,但若時光倒流,再來一次,我依然會如此做。
    一將功成尚且萬骨枯,又何況光複大燕?
    隻要能光複大燕,死再多的人又如何?”
    蕭遠山聞聲,麵色一寒,目中殺意仿佛化作實質。
    “好,好,你為光複狗屁燕國引人殺我妻子,那今日我就讓你償命,讓你一生追求一場空。”
    話音落下,二人已然戰在一起,蕭峰欲援手,但蕭遠山要親自手刃慕容博,讓其掠陣。
    而不遠處的鳩摩智被打鬥驚醒,沒插手場中戰鬥,甚至連看都不看。
    鳩摩智定睛看著盤坐的江微塵,慕容博和蕭遠山不通佛法,隻是被慈悲意境影響。
    而他不一樣,他癡迷武學,很少作惡,亦沒濫殺,慈悲意境對他影響不大。
    慈悲意境沒影響到他,但這老僧的誦經之聲卻讓他暫時放下了心中的執念。
    他這一生癡迷於武學,貪求各種神功秘典,這是他的追求。
    他鳩摩智有過目不忘之能,所以在追求武學之時,對佛經也多有狩獵。
    在這老僧的誦經聲下,他回憶過往所為,方才明悟自己已深陷貪、癡二毒之中而不知。
    如今在這老僧的佛音之下,他方才醒悟,放下了心中對於神功秘典的貪欲。
    但他心中對於武學的癡迷卻依舊未改,隻是他也知道自己走錯了路。
    鳩摩智躬身上前,恭敬行禮感謝道:“小僧鳩摩智感謝大師點撥之恩。”
    “舉手之勞,明王不必放在心上。”江微塵平靜回道。
    鳩摩智行了一禮後再次道:“大師佛法高深,修為不凡,小僧武道陷入瓶頸,還請大師為小僧指點迷津。”
    江微塵微笑搖頭:“看來大師對武學的癡迷依舊不減啊。”
    鳩摩智恭敬回道:“癡在佛經中的闡述是無知、是對真理的誤解,小僧過往深陷其中。
    如今得大師點撥,方才醒悟,但小僧卻對癡有了不一樣的理解,癡是態度,它能讓小僧更專注。
    所以小僧如今之癡和過往之癡已有不同,但對於武學之理尚有疑惑,還請大師指點。”
    江微塵看著鳩摩智,其經曆和此身年輕之時何其相似。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當年他一人掌握數十門絕技,確實武功更高,但無形中卻已埋下隱患,最終走火入魔。
    鳩摩智收集並修煉各種武學,原本也是走火入魔的結局。
    兩人都癡迷於武功越多越好,可無形之中卻陷入誤解與無知之中。
    江微塵回道:“明王既已明悟癡是無知,那又何須我指點?”
    鳩摩智聽之,麵色疑惑,正因為明悟癡是無知,這才要求指點,這才求教。
    江微塵看著滿臉懵逼的鳩摩智,說道:“人乃萬物靈長,與萬物最大的區別就是智慧。明王既然知道自己無知,知道自己陷入對武學的誤解之中,那就去學,去感悟。”
    鳩摩智還是不解,這和他以往有何區別,他以往就是去學習各種神功來著。
    江微塵再次道:“明王出身佛門,佛門武學大多來自佛經,佛門武學的精進也大多與佛法感悟相關。
    明王陷入武學瓶頸,實則是自身感悟不夠,陷入知見障之中。
    西域佛門不缺傳承,亦出過大宗師,武學至理早已記載入佛經秘典之內。
    隻要大師能靜心參悟,何嚐不能武功大進?”
    “貧僧當年的遭遇和明王極其相似,重武學功法,而忽略佛法,最終走火入魔,武功盡失。
    之後於藏經閣靜參佛法幾十年,最終心境大成,功力恢複,瓶頸亦不複存在。”
    鳩摩智聽完,心中有所明悟,前路不再迷茫,恭敬行禮感謝:“多謝大師指點。”
    喜歡重生之我從天龍活到現代請大家收藏:()重生之我從天龍活到現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