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吳蘭追至。
字數:3755 加入書籤
沙摩柯最初的中伏之處,距離廣都尚不及十裏,此時趙林一番廝殺,救出千餘瑤族蠻兵,又俘虜兩千蜀軍,逼降卓膺。
待粗略打掃一番戰場,收攏降卒兵器,千餘蠻兵換裝蜀軍兵甲,卻把兩千俘虜無處安置。
吳蘭已率三千眾堵住退路,往此地逼近,趙林散出親衛充當斥候,已探明吳蘭部距此不過七八裏路程,以千餘人人帶傷,疲憊不堪的蠻兵對抗三倍之敵,勝算微乎其微。
然北方有堅城廣都攔路,往東有大河,往西雖有一片平原矮丘地形,卻是深入敵境,雖能逃得一時,必不能持久。
不過趙林也從未想過奪路而逃。
有陸伯言領中軍,若知自己被圍,必會來救。
若隻是百餘親衛跟隨,恐怕隻有暫時逃離隱匿一途,但此時趙林有千餘蠻兵在側,未必不能固守待援。
遂待蠻兵換裝完畢後,趙林便喚來卓膺,命其於降卒中挑選五百身強體壯之人,監督其眾進入林中伐木造拒馬,餘者盡皆遣散。
及至眾降卒散去,斥候來報,吳蘭三千軍距此隻餘三裏。
趙林聞訊,急叫五百降卒將新鮮出爐的十餘拒馬排在大路中央,命降卒於拒馬之前列陣,眾蠻兵於拒馬之後列陣,分出三百善射者持弓弩於兩側散開,命一鄉黨老兵率親衛伏於路旁樹林。
如此安排妥當,趙林策馬來到降卒陣前,高聲喊道:“爾等既降,當與吾等同守此地,共禦來敵。
若能奮力一戰,略有斬獲,本將軍必論功行賞,不吝錢財官職,絕不有虧。
若有二心,膽敢反複,趙某手中劍槊必斬其首級,絕不留情!”
趙林渾身血跡幹涸,覆麵兜鍪與一身甲胄盡皆染成黑紅色,便是胯下寶馬亦是披掛了一層幹涸血跡,此時高聲呼喊,語氣森冷,如同惡鬼一般的目光掃過眾人,降卒皆麵露怯色,卻又不敢不應,唯唯諾諾稱是。
趙林見狀,又道:“爾等士卒不知天下大勢,而今劉皇叔三路大軍來取成都,豈有不克之理?
今日爾等棄暗投明,隨趙某破敵,憑軍功取錢財富貴,豈不勝過為劉璋陪葬!”
言罷,見眾降卒雖偶有期冀之色,然眼神中仍有怨恨與閃躲,遂手指身後逐漸逼近的吳蘭所部,謂降卒曰:“我乃大漢虎雛將軍趙柏軒,爾等雖是新降,然今日與某並肩奮戰,乃袍澤兄弟也。
我軍中賞罰分明,卻也有一則規矩,曰不拋棄,不放棄。
凡我袍澤兄弟,生死相托,吉凶相救,福禍相依,患難與共!
若有外人害我袍澤兄弟者,必殺之!
若有袍澤兄弟刀兵相向者,必殺之!
凡我軍中袍澤,與趙某一榮具榮,一損具損,天地為證,山河為盟,若違此言,天人共誅之!”
此言一出,五百降卒皆麵如血湧,平日裏達官貴人,將軍校尉,哪一個曾將他們比作兄弟?
今日原本為趙林武勇所懾,逼迫投降,卻不想這位天下聞名的虎雛將軍,竟願意與他們這群泥腿子兄弟相稱,哪怕心中知曉這多半是騙人的鬼話,卻也無法無動於衷。
時卓膺在側,聞趙林所言,急高聲呼曰:“願為將軍效死!”
眾降卒聞言,皆高呼:“願為將軍效死!”
一眾蠻兵聞言,亦高呼:“願為將軍效死!”
一千五百餘人齊聲山呼,其威勢壯烈,聲震四野。
時吳蘭所部已逼近數百步外,聞聽山呼之聲,軍中竟有不少士卒心生怯意,腳步亦緩了幾分。
吳蘭亦被此山呼之聲所震懾,但到底是個領兵的將軍,見到麾下士卒遲疑,急高舉長矛,高呼曰:
“休得被那賊將虛張聲勢所嚇!賊軍受困!我軍數倍於敵!必可戰而勝之!”
三千步卒受吳蘭鼓舞,頓時重整士氣,陣型愈加緊密,緩緩逼近。
趙林見那吳蘭卻有幾分統兵的本事,遂叫弓弩手射住陣腳,單槍匹馬上前,喝道:“來者何人!報上名來!”
吳蘭見狀,絲毫不露怯,亦催馬上前數步,高聲喊道:“我乃劉益州麾下部將,吳蘭吳肅卿是也,汝便是趙柏軒?
常聞汝虎雛大名,本將軍惜才,汝若跪地請降,可留你一命,若負隅頑抗,必叫你死在此地!”
趙林聞言,喝曰:“昔日長阪坡上,曹軍百萬尚且奈何我不得,汝無名之輩領三千烏合之眾,何敢大言不慚!若有膽的,可敢與我鬥個百十回合?”
吳蘭聞言,笑曰:“我為一軍統帥,豈能與小兒爭匹夫之勇?”
趙林聞言大怒,催馬上前,便要一槊刺死吳蘭泄憤。
然坐下寶馬雖是神駒,又無神通,怎能瞬間跨越這一箭之地。
吳蘭見趙林怒而上前,急撥馬回陣,叫左右精銳步卒取了投矛來射趙林。
卻不想,趙林前衝之時早有防備,見得步卒剛剛取下投矛,便勒馬轉向,將長槊掛在德勝勾上,卻換上鐵胎弓,拈著箭矢,暗中彎弓搭箭,躲過數十柄投矛的同時,扭身一箭射向敵陣。
時吳蘭方才回陣勒馬轉身,隻見一道寒光如流星趕月一般射來,急彎腰去躲,卻不想那一箭的目標卻不是他,而是他身後的將旗。
隻見鐵箭瞬息而至,‘咄’的一聲射穿旗杆,竟將吳蘭將旗射落。
趙林一箭得手,哈哈大笑,喝道:“吳蘭小兒勿急,趙某下一箭,便取你性命!”
吳蘭聞言大怒,不敢來戰趙林,卻叫左右擊鼓進軍,欲以眾擊寡,先滅其部眾,再殺趙林。
三千蜀軍聞鼓而進,刀盾在前,長矛居中,弓弩在後,陣型嚴密,不輸趙林麾下的精銳漢卒。
趙林見狀,亦撥馬回陣,號令前軍五百降卒舉盾,將方才打掃戰場時準備的投矛預備好。
待蜀軍踏入二十步範圍時,趙林忽下令左右翼弓弩手拋射敵陣,又喝道:“敵舉盾時,乃擲投矛擊之!”
五百降卒聞令,正見得蜀軍舉盾遮蔽頭頂箭雨,遂依令將投矛擲出擊敵。
時兩軍距離不過十餘步,正是投矛威力最大的距離。
五百投矛一齊發出之際,蜀軍頭頂有箭雨射來,身前有投矛穿刺,一時之間,前排蜀軍以盾遮擋頭頂箭雨者,不可擋投矛;以盾擋身前投矛者,不可擋箭雨。
前排瞬間便倒下百餘人,進攻之勢受阻,士氣亦為之一滯。
喜歡三國:開局長阪坡,趙雲是我叔?請大家收藏:()三國:開局長阪坡,趙雲是我叔?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