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道由心生
字數:3550 加入書籤
如今這位扶搖宗的開山老祖早已功成大道,登臨虛界之上。
不過在登臨上界之前,他將自己的一身道法傳承,以及那道無回神風,皆留在了扶搖宗內。
作為一宗掌教的傳承之物,一直延續至今。
在尋常時間裏,悟道境以下的修士根本無法進入無回風洞。
此地乃是兩位洞玄大能生死搏殺,打穿地表後形成的一塊險地,其中蘊含數不清的空間亂流和斷層。
若是強行進入其中探尋,那即便是真意境修士進入其中,也有可能落得個有去無回的下場。
單論這樣的凶險程度,便是比那化龍池還有過之而無不及。
若是這般看來,那別說三年,就是讓楊靈睿再修煉三十年,也是無緣入得其中的。
不過此方凶地的名字,既然與那扶搖宗傳承之物相同,那自然就是有些常人無法知曉的門道在其中的。
扶搖宗掌門如今手握的那道無回神風,其實就相當於開啟無回風洞的一枚鑰匙。
這也是那位扶搖老祖將此物留在下界的原因。
無回風洞雖是凶險異常,但其中蘊含的風道至理,以及千百年來演化的各類奇風,對於風道修士而言,皆是能夠改命成道的大造化。
他將無回神風留在扶搖宗內,便是想要遺澤滄瀾風道後人。
以十二年一輪為期限,每到達新舊交替的節點,無回風洞內部的空間便會進入一段短暫的穩定期。
這時候,隻要動用與其一脈同源的無回神風,便可將風洞外部殘留的空間斷層盡數吹開,打通一條通往此方無回之地的去路。
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是凝元境界的修士,也能夠進入其中進行探秘。
這種穩定的探索期大概會持續三個月左右,之後這處凶地便會再度被空間亂流席卷,陷入狂暴之中,直至下一個十二年的節點。
因為扶搖宗手握著開啟這份風道寶藏之地的鑰匙,故而便以十二年為期限,設立了逐風大典。
屆時,扶搖宗就會遍請滄瀾各地風道修士齊聚一堂,一同進入無回風洞中尋覓造化機緣。
這樣的做法確實是造福了滄瀾洲內廣大的風道修士,但同樣也是扶搖宗借眾修之力在為自家傳承道統做著補全。
方才彭滔提及過一事,說隻要能夠在這方凶地中獲得無回風息,便可獲得進入扶搖洞天觀道的機會。
他口中的這個無回風息,實際才是扶搖宗願意與滄瀾眾修分享這處機緣之所的真正原因。
扶搖老祖實乃驚世奇才,當年他都尚未將這道無回神風真正補全,就已經在風道登頂滄瀾,並破開了踏虛之境,去往了上界。
正因如此,現如今的扶搖宗,才需要通過每隔十二年開啟風洞的機會,從中取得無回風息來補全這道神風的細小缺損。
或許在扶搖老祖眼中,無回神風與其他術法並無二致,就是一個尋常的對敵手段,沒有什麽特別之處。
有了就用,沒了也不影響他站在一洲風道的頂點。
隻是因為此物與那無回風洞同源,多了一個開啟此地的功能,方才被他留做了一份傳承,傳給了宗門後人。
然而如他這般不出世的風道大才,放眼滄瀾洲曆史上,也真就唯他一人而已。
他是滄瀾曆史上第一位以風道問鼎此界之頂,並登臨上界之人。
而在他之後,直至今日,整個滄瀾洲的風道修習之人,便是再無一人能夠完成這樣的壯舉。
所以在這些風道修士眼中,扶搖宗手上的那道無回神風,便是公認的此界風道第一至寶。
誰人若是能夠得到這份傳承,那道途前程便可謂是一片坦途,平步青雲指日可待。
或許這便是真正的天才與芸芸眾生的區別所在。
被扶搖老祖視為可有可無之物的無回神風,在他們眼中,就已經是漫長道途之上的畢生所求。
這看起來似是有些滑稽可笑,但又何嚐不是一種認命的悲哀與無奈。
滄瀾風道修士,何人不憧憬扶搖老祖當年的驚世風采。
可眾修又怎會不清楚,自己並非那般真命天選之人,即便傾注畢生心血,也不可能達到他的高度。
正是抱持著這份自知,他們才會打消那些不切實際的幻象,轉而將目標放在看得見摸得著,更為具體的事物上。
不過,自扶搖老祖之後悠悠幾千年已過,其中定然也是不乏有心懷信念,於風道問求高遠之人。
譬如此刻戰場之中的雲棲梧,便是這樣一位胸懷大誌的風道求索之人。
雲棲梧手上的這道青冥神風,是她以扶搖宗親傳功法入道之時,自大道垂青下演化而出的一份天地饋贈。
此物可類比為楊元鴻早年的那道異象血蛟,都是一種伴生之物。
後續通過她自己不斷的修煉,青冥神風方才從最初的細小遊風,逐漸有了如今這恐怖威能的雛形。
在九年前那次的逐風大典中,她以凝元修為進入無回風洞,並一口氣收獲了五道無回風息入手。
這樣的表現,可是讓負責為她護道的三名真意修士激動不已。
要知道尋常風道修士,根本不可能得到這等奇物。
即便是天賦出眾之人,要是沒點大氣運在身,也是與此物無緣。
而雲棲梧一人獨獲五道無回風息,便足以說明,她的風道天賦與身承氣運已然超脫芸芸眾修之上。
身為扶搖宗掌門首徒,加上這樣萬中無一的天資,正常來講,雲棲梧隻要按部就班的修煉,待得功成真意之時,便可順理成章的得到那份,包括無回神風在內的傳承道統。
然而令扶搖宗一眾高層不曾想到的是,在那次逐風大典之後,雲棲梧上交了五道無回風息,並明確拒絕了繼承這份道統。
當扶搖宗內的長輩問及其原由,她便是將青冥神風顯化,並目光堅定的說道:“老祖之法自是高妙非凡,但那終究非我所求,既然道由心生,自當該以心承道,棲梧思慮良久,還是決定,踏上自己的尋道悟道之路,請諸位長輩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