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內行外表

字數:9407   加入書籤

A+A-


    石中在太虛靜地那塊大石頭上久久安坐,不斷地觀想參詳著聖人的思想與德行。
    而聖人老子《道德經》第七十章節,通過簡潔而深刻的語言,向修者傳達了老子關於知與行、認知與行動之間的關係之重要思想。
    聖人老子指出,關於道與德的言論,其實是很容易理解和實際踐行的,但天下之人卻往往不能理解和實際踐行。
    於此反映出了知與行之間的巨大鴻溝。在現實生活中,修者也常常麵臨這樣的困境,即道理看似簡單且明了,但在實際行動中,卻難以貫徹執行。
    這啟示修者,認知與行動是相輔相成的,沒有清晰的認知,就沒有明白的行動。而具有目標明確的行動,卻無清晰的認知,也是不可取的。因此,修者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以便更好地指導自己的功行參造,無為而有為之。
    老子於《道德經》中提倡的虛靜、柔和、慈儉、不爭等思想,皆是基於無為而有為之理念,都是基於人性自然的普世道理,看似簡單,實則內涵豐富。然而,世人多被躁進和榮利虛妄所迷惑,難以踐行這些大道真理。
    這提醒修者,在追求目標和理想的過程中,要始終保持內心的平和與寧靜致遠,不被外界的喧囂和誘惑所蒙蔽幹擾。同時,自也要勇於去實踐真行,將所學所悟轉化為實際行動與能力。
    老子以“聖人被褐而懷玉”來比喻聖人的智慧與境界。告訴修者,聖人外表普通還顯粗糙,但內心卻懷揣著有如美玉一般珍貴而高尚的道德品質,以及深邃的聖人智慧。
    這啟示修者,真正的美麗和價值,在於內在的品質智慧和修養,而非外表的華美尊榮。一個人應該注重培養自己的內在修養品質,同時注重儀表氣度,以此成為一個有智慧、有道德的內外兼修之人。
    修者在閱讀理解《道德經》第七十章之時,不妨反思自己的言行舉止。看看自己是否經常因為缺乏深入的思考和認知,而盲目行動?!看看自己是否因為過於追求表麵的虛榮名利,而忽略了內心的平和與寧靜致遠?!
    當修者常常通過反思和自省,審視自我真顏,便可以更好地認識自我、提升真我境界,從而更好地應對修行與紅塵世道生活之中的各種挑戰和機遇。
    《道德經》第七十章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其中之意是“話是很容易明白,也很容易實行。然是天下的人卻不能明了,不能實際踐行。話有根源,事有主人。自以為有知識,所以不認識話與事。明白的人越是稀少,表明所有表達的越是珍貴。所以聖人外表雖粗麻糙衣,內裏卻有真寶存在。 ”
    聖人老子的外貌特征是“黃白色的皮膚,濃眉,寬額頭,長耳朵,大眼睛,稀疏的牙齒,方形的嘴巴,厚嘴唇。額頭上有三五條皺紋,太陽穴和月亮懸掛的位置特別突出。
    他鼻梁上有雙柱,耳朵上有三個漏門。他的雙腳跳過二十五,雙手拿著十文。老子的陽壽很長,因此被稱世人尊稱為“老子”。
    據《神仙傳》所說,有些人天生就有通神遠見,他們的氣質與普通人不同,被認為是道主,因此能得到天神的幫助,眾仙的追隨。
    聖人老子就是這樣的人物。他傳授的度世之法,於道家而言包括九丹八石、金醴金液,以及修煉玄素、守一、思神、曆藏、行氣、煉形、消災、辟惡、治鬼、養性、絕穀、變化、厭勝、教戒、役使鬼魅等法門。
    道家總結共有九百三十卷,符書七十卷,而這些內容在《老子·本起》中都有詳細記載。
    然而,有些後來道士,私自增益其中的內容,自然不是老子的精髓真文。
    老子於世間遊曆,淡泊無欲,專注於長生不老的精研深究。雖然他在周朝任職多年,但名位一直沒有提升,因為他想要和光同塵,內實自然,道成之後騎青牛出函穀關,離開華夏而不知最終。
    聖人於修行場,乃是一位真正的仙中厲害角色。他門下有三個了不得的弟子,分別是度厄真人、玄都大法師以及玄都大法師的徒弟薑子牙。??
    大徒弟度厄真人?,在那本《封神演義》中以懶惰出名,收了兩個徒弟鄭倫和李靖,卻是大有名氣。
    然對他來說,教徒弟,隻是三分鍾熱度,教完了,自就打發下山去,不管不問自逍遙。盡管如此,他的徒弟李靖後來還是成為了天上最厲害的天王,這顯然是在告訴世人,他渡厄真人,並非沒有本事的那個!
    度厄真人早年在昆侖山修煉,自就展現出了驚人的天賦,後來他創立了度仙門,培養出以李長壽為代表的一眾弟子。
    他經常和弟子們交流心得,並且在應對危機時總能化險為夷,保護了門派的安全。
    即便他逐漸步入晚年,但是他依舊保持著樂觀的心態,並且為了培養更為優秀的弟子而付出心血。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再說聖人之二弟子玄都大法師?,這玄都大法師,在世人眼中,是老子唯一的弟子,他在封神大戰中,並沒有直接參與戰鬥,而是作為老子的代表出現。
    玄都大法師的存在,在世人眼中表明出老子雖然隻有一個弟子,但他的法力和智慧仍然在眾仙之上。
    玄都大法師,乃是一位外表低調、卻身負尊貴道統的存在。他的實力到底有多強,有多神秘?!是否真的如同一個隱藏在黑暗中的高手?!
    要知道,在這片充滿權謀與戰鬥的天地修法道場裏,玄都大法師身為太上老君的唯一門人,他的存在,就像一顆深埋於大海中的明珠,閃爍著微微的光芒又難以被察覺。
    玄都法師的道統並不是世人所知的那麽簡單,他作為道祖鴻鈞的直係傳人,雖然在封神大戰中並不張揚,但無需多言,這樣璀璨的傳承,足以讓他在三界中牢牢站穩腳跟。
    然而具有這樣高貴血統的他,為何沒有在封神戰爭中施展出令人驚歎的法力呢!?難道是他並沒有所謂的世人眼中的“實力”嗎!?非也!
    在《封神演義》中,實力的定義常常是在戰鬥中獲得彰顯,這隻是世人意識形態的體現。
    而玄都的選擇,無疑是將自己隱匿於眾多顯赫人物之中,保留實力的同時,也在默默守護著更高的天道至理。
    世人多不知,在道家哲學中,太極最是符合“道”的根本法則。玄都大法師或許正是理解這種“無為而治”精髓的個中高手。
    他一貫的低調,有如清水潭邊的一枚不顯礁石,不求張揚聲器,卻能夠透出歲月的深邃與平靜。
    可還記得黃河陣前的那場衝突!三霄仙子對太上老君的不敬之言,眼看將要引發衝突,玄都大法師卻隻是一聲冷斥...。或許在他看來,修煉高深的境界,便是需要一種“氣度”的體現,不動聲色間,展現出無畏大法。
    有很多不解真諦的修士懷疑,他是不是實力不濟,還是另有其他不可告人之深意!?
    卻是忘記了,道門裏一句聖人話語,“上善若水”,如水一般保持克製,內斂而不張揚,或許才是最道法那高層次的智慧所在。
    正如雨滴在大海裏的漣漪,表麵平靜卻能夠影響深廣。可有幾人能分辯得出,雨滴所融何處蹤。
    再看他為太上老君傳遞太極圖、轉交離地焰光旗等一係列看似平常的舉動,實際上無不是在恰如其分地表達著,他在門中至高無上的地位,以及太上老君對他的無比信任。
    玄都大法師的力量與責任心,不僅是對實力的考驗,更是道門道理推演的高深廣大智慧。
    再仔細觀察玄都大法師,他在封神這場大戰之中的每一個舉動,不難發現,太上老君的教導,便是他實力的根源。於此隱藏著的一條重要路徑也就顯現而出,“道法自然”是天道核心修行。
    太上老君教導弟子以“無為而治”的智慧,這種深遠廣大智慧,更像是深澱於聖人頭腦裏的靈魂心法,而非簡單依靠世俗之力量來解決的修行問題。
    封神時局愈發緊張之時,在黃河陣裏麵對敵時,太上老君選擇控製局勢,而不是粗暴反擊。
    讓眾神都為太上老君的智慧所折服,而玄都法師則如同一盞明燈,在震撼與寧靜中始終保持理智。
    他這種修行理念至高無上的背後,能夠掌握的不僅是法力,還有處理複雜事件的智慧,以及運籌帷幄的聖人真諦。
    玄都大法師遵循了這種理念,所體現出的,自然是在一場場劇烈對抗中,所潛藏著的道家“清淨無為”大境界。
    故此,玄都大法師的實力,並不能單從表麵的戰鬥力來衡量。作為太上老君的徒弟,他修習的是一種超脫於戰鬥之外的大道至理。
    修者實力的真義,在於對大道的領悟,而不是顯示於外的炫技。
    這就給人們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去思考何為“高手”?!玄都大法師的存在,正如紅塵世道凡人心所往之言“大隱隱於市”。
    在紛繁複雜的紛爭之中,真正的高手,往往不是表麵的怒吼,固造聲勢,而是在細微間顯出的沉穩。
    玄都大法師,通過這種方式,展現出的乃是道家的另一種境界“以柔克剛,以靜製動。”
    在封神世界中,自綸看到各類修行者,他們所行走著的,是不同的紅塵大道。有的人通過戰鬥見長,有的靠智慧成名,有的以神通廣大而名顯天地。玄都大法師所選擇的,是一條最為特殊的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其以靜製動、以無為而勝,正是在這場仙神精怪等修行者之間的爭鬥中,有力的體現了“無為而有為”的玄妙境界。
    修者靜夜時,不妨思考一下,心目中真實的強者,是以戰勝虛名,還是以智慧勝對手。
    最後來說一說薑太公薑子牙?其人。薑子牙,也就是玄都大法師的一個徒弟,雖然在封神戰中,他的法力並不出眾,但他作為封神的主要策劃者和執行者,展現出了卓越的智慧和謀略。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薑子牙在封神大戰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這顯示了老子及其弟子們在紅塵世道凡塵人間的深遠影響力人。
    薑太公的先祖,曾做過四嶽之官,輔佐夏禹治理水土,立有大功。
    舜、禹時期被封在呂地。夏、商兩代,有的封給旁支子孫,有的後代淪為平民,薑太公就是其中一個遠代後裔。
    因為家境敗落,薑太公不得不從事各種職業以謀生計。
    他曾經在棘津做過賣吃食的小販,在朝歌當過宰殺牲畜的屠夫,也給商朝貴族子弟做過家臣,因不善結交權貴而被驅逐朝哥
    薑太公曾經是夫入婦家的贅婿,因為不擅生計而被老婦逐出家門。到了晚年的薑太公,仍貧窮落魄,一事無成。
    那年薑太公垂釣於渭水之濱後世認為在磻溪,位於今陝西寶雞),他借釣魚的機會,得以引起西周伯姬昌即周文王)的注意。
    那時節,文王出外狩獵之前,就自行占卜了一卦,卦辭上說:“所得獵物非龍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業的輔臣。”
    到了出獵之後,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了薑太公。文王不僅注意到了他,且很是重視於他,與薑太公談論國事抵足夜談。薑太公圍繞“仁”“德”“義”“道”幾個方麵,教議文王如何做到“天下歸心”。
    文王大喜,認他為奇才,且說:“自從我國先君太公說‘定有聖人來周,周會因此興旺。’所說的,就是您吧?!我們太公盼望您已經很久了!”因此,逐稱薑太公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車而歸,尊為太師,後世遂稱其為薑太公。
    也有另一種流傳,說的是,文王被囚禁在羑裏時,文王的臣子散宜生、閎夭久聞薑太公之名而召請他。薑太公也說:“我聽說西伯賢德,又一貫尊重關心老者,何不前往?”此三人為了營救文王,尋找美女奇寶,獻給紂王,以贖取文王。
    文王因此得以被釋,返回周國。正是通過此次營救行動,使得文王認識到薑太公的賢智難得,並引以為謀士。
    雖然薑太公歸周的傳說各異,但大致都認為他是文王、武王姬發之帝師。
    文王從羑裏脫身歸國後,開始暗中和薑太公策劃如何推行德政以推翻商紂政權,其中很多是用兵的權謀和奇計。
    薑太公輔佐文王積善修德,明道行仁,對外促使文王聯絡對紂王不太滿意的其他諸侯國對其納貢,從而使紂王放鬆警惕。對內定愛民之策,行惠民之事,提倡生產,訓練兵馬。
    文王為政清平,尤其在明斷虞、芮二國的國土爭訟後,被世間詩人稱道為膺受天命者。
    在隨後的數年間,文王討伐了西部的犬戎、密須,解除後顧之憂,又討伐東部的耆國、邘國及崇國。並大規模建設豐邑,為滅商大業做準備。
    文王死後,武王姬發即位。武王在繼承王位的第二年,想繼續完成文王的大業,於是率大軍東征商,一方麵是為察看諸侯是否響應,另一方麵是為預先熟悉伐商的路程和地形。
    軍隊出師之際,被尊稱為“師尚父”的薑太公左手拄黃鉞,右手握白旄誓師,說:“蒼兕蒼兕,統領眾兵,集結船隻,遲者斬首。”
    於是兵至盟津一作孟津,在今河南孟州西南十多裏,位於黃河北岸)。各國諸侯相繼到來,紛紛勸說道:“可以征伐商紂了。”
    武王見目的已經達到,遂拒絕繼續進兵,與諸侯約期會盟而還,並同薑太公合撰《太誓》。
    盟津會師後,對於仍然強大的商朝,周人時刻予以關注。武王多次派人刺探商朝的動靜。
    在使者三次反報商王朝內部“讒慝勝良”“賢者出走”“百姓不敢誹怨”之後,太公對周武王說:“邪惡的人勝過了忠良的人叫作做暴亂,賢德的人出逃叫作做崩潰,百姓不敢說怨恨不滿的話叫作做刑法太苛刻。它的混亂達到極點了,已經無以複加了。”
    盟津會師後兩年,紂王殺死王子比幹,囚禁了箕子。此時商貴族內部已經分崩離析,紂王已陷於眾叛親離的地步。武王認為伐商的時機已經成熟,便於即位後第四年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出兵東征滅商。
    發兵時,武王占卜得到的龜兆不吉,行軍途中又遇暴風驟雨,眾人決心一度動搖,隻有薑太公力勸武王進兵,於是武王在十一年前1046年或前1044年)。二月二十一日,周軍渡過盟津,並在該地會合各路諸侯,舉行盛大的誓師儀式。二十七日黎明前,經過急行軍,各路聯軍抵達牧野前線。
    薑太公協助武王向當地商民進行宣傳,告訴他們周軍的主要打擊目標是紂王,主要的目的是安定民眾,不是與百姓為敵。隨後,得知消息的紂王匆匆集結大量兵馬前來迎戰。當天清晨,戰幕一揭開,薑太公親自統領三百輛戰車及三千乘車甲士組成的戰車方陣,擔任前鋒突擊任務。
    隨後武王率領大隊人馬攻擊紂王的軍隊。商軍人多勢眾,但士卒與紂王離心離德,紛紛倒戈。周軍趁勢進攻,大量商軍被殺。到黃昏時刻,紂王見大勢已去,逃回朝歌,在鹿台上自焚而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第二天,武王立於社壇之上,群臣手捧明水,衛康叔封鋪好彩席,薑太公牽來祭祀之牲,史佚按照策書祈禱,向神隻稟告討伐罪惡紂王之事;散發紂王積聚在鹿台的錢幣,發放其屯積在钜橋的糧食,用以賑濟貧民;培築加高比幹之墓,釋放被囚禁的箕子;遷移象征天下最高權力的九鼎遷往鎬京;修治周朝政務。
    牧野戰後,一些親商的方國尚未降服。因而武王命令尚集結在盟津管、祭今河南鄭州及其東北)一帶的後續六師,分四路掃蕩南方各反對勢力。其中薑太公統領一路軍隊進攻越西方今河南鞏義東南),取得勝利。
    薑子牙雖然為周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在封神之戰結束後,他並未被封為神位。
    元始天尊曾評價薑子牙“天生福薄,難登仙途,隻可享人間之福”。
    盡管如此,薑子牙在封神之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不僅是指揮周朝軍隊的統帥,還是封神榜的持有者和執行者。
    他在戰鬥中展現了卓越的智謀和道法,為周朝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盡管薑子牙未能被封神,但他在人間享受了富貴和榮耀。他在齊國過著衰老的生活,最終老死。
    元始天尊預言,他雖然此生無緣成仙,但未來仍有希望,或許在下一世或下下一世能夠實現仙道天途。
    薑子牙在世的真實身份,實是商末周初的政治家、軍事家和韜略家。
    他輔佐周武王伐紂,建立周朝,並被封於營丘今山東淄博),成為齊國的開國之君。
    他輔佐周公旦平定內亂,開疆擴土,促成成康之治,最終在周康王六年病逝於鎬京,享年139歲。
    仙凡劫,兩極初分,日月星辰行。
    紫玉金砂鑄因果,洪荒天界演封神。
    薑子牙垂釣,文王夜夢飛熊兆,
    周武王姬發,一統八百諸侯行。
    妲己魅惑,九尾妖狐惹禍根,
    商湯江山陷混沌,西岐兵臨朝歌城。
    哪吒鬧海,剔骨還父割肉還母,
    太乙真人賜仙骨,重生蓮花化仙身。
    雷震子救父,師尊賜寶風雷翅,
    子牙封神逢佳話,三界歸元享太平。
    《封神演義》
    喜歡成道天書請大家收藏:()成道天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