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所為何來
字數:6342 加入書籤
《列仙傳》下卷有講:“文賓者,太丘鄉人也,賣草履為業。數取嫗,數十年,輒棄之。後時故嫗壽老,年九十餘,續見賓年更壯。他時嫗拜賓涕泣,賓謝曰:“不宜。至正月朝,儻能會鄉亭西社中邪?”嫗老,夜從兒孫行十餘裏,坐社中待之。須臾,賓到,大驚:“汝好道邪?知汝爾,前不去汝也。教令服菊花、地膚、桑上寄生、鬆子,取以益氣。嫗亦更壯,複百餘年見雲。文賓養生,納氣玄虛。鬆菊代禦,煉質鮮膚。故妻好道,拜泣踟躕。引過告術,延齡百餘。”
意思是說“文賓是太丘鄉下人,以賣草鞋為業。幾次娶妻生子,幾十年後,毅然決然地拋棄了後娶的妻子。
後來故妻成嫗年老,活到九十多歲,再見到文賓時,他卻不顯老,反而是更加強壯了。
老婦人後來又去見了文賓,流淚滿麵的拜別文賓,文兵辭謝說:“不宜如此這樣傷心。到正月初一早晨,你儻能到鄉亭西邊的社廟裏相會,再說好嗎?”
婦人當時已經很老了!夜裏讓兒孫隨從走了十多裏,坐在社廟裏等候文賓。
不久,文賓到了。他非常驚訝地對老婦人說:“你也好修道嗎?早知你這樣,先前就不會遺棄你了!”
於是文賓教她服用菊花、地膚、桑上寄生和鬆子,用來補氣養血。老婦人從此也變得強健起來,又過了一百多年,她還活著。”
文賓修身養性,吸納精氣神清性閑。鬆子菊花交替服用,修煉身體肌膚妍。前妻老來頗好道,流涕相拜意纏綿。自認過失教道術,壽命又延百餘年。”
《列仙傳·文賓》這一篇中,文賓無疑是一位修行有成的仙家。
而令人驚奇的是,他的妻子,那位老嫗,竟然按照他所傳授的方法,服食補氣養血之物,也獲得了長壽的美好景致。
對於修行者來說,這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啟示。這是在告訴修者,修行之路並非是每個人都能夠順利抵達彼岸的。能得長壽也是福澤深厚的待遇了!
要知道,一旦踏上修行這條道路,許多人往往會在中途遭遇挫折放棄,甚至失敗告終。中道崩殂,就像是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會因為各種原因而下車一樣,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
許是因為如此,很多不明究理之人,會心生疑慮“這樣的修行是否真的有意義呢?!畢竟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以及財力物力,最終卻可能無法達到預期的目標,甚至是無有所得,這難道不是在浪費生命和時間嗎?!
事實上,修行未能成道,未必就是虛度光陰浪費生命與錢財。修行之要義,在於涵養品德、提升個人素養,而非單純他追求某種特定之結果,修行路隻是一種學習過程,多是有始無終,少者方才是得天地造化,成仙得道。
修行路乃是一漫長曆程,涵蓋思維、心理、行為及社會活動等方方麵麵,宗旨全在臻於更高之境界、擁有更為廣闊之胸懷與更為寬廣之視野,且誰又說過修者必成道這些言語來!?
修者起念動心時就當明白,修行之意義,不僅在於成道,更為重要者,是在此過程中,不斷提升自我、積聚善德,望達真我。
即便最終未能達至成道之境,修行之過程,本身亦具有無限之價值,值得心誌堅強者實踐。
修行此舉,將對自我對他人,產生很多的有益影響,或為即時之影響,或為長遠之影響,一時半會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其中關鍵在於修行過程。修者要不斷規範自身行為,過好當下每時每刻之生活。
此外,修行之目的與效果因人而異。所謂根骨,乃是修者骨子裏根深蒂固之意誌力量。根骨之不同,眾人之修行路徑與成果,皆各有不相同來。
而修行之宗旨,在於提升自我,而非為達某一具體目標而行功造化。此乃自然而然之。
所謂時也運也,命數使然。可若欲強逆天改命,非得有超乎常人之堅毅意誌與力量不可為之。
故而,即便修者最終未能成道,修行之過程亦有很多益處在。至少,修行可以磨煉修者意誌,強健身體根骨,延年益壽,減少災害病痛之苦。
於此,儒釋道三家各有其獨到之見解與法門。儒家著重德行修養,倡導“仁者壽”,視仁愛之心與道德修養為長壽之基石,著重個人與社會之和諧統一。
中庸之道則是推崇節製欲望、規律生活,力避過度勞心勞力,借修身養性以達健康之境。
道家從來崇尚順應自然,以“天人合一”為核心,主張返璞歸真、清心寡欲,借調和身心與自然規律以延壽命。
修煉積德以此通過內丹、導引等修煉之法,突破原生命數之限製。然修者需謹防江湖旁門左道,以致反噬自身。
佛家釋)關注於因果善業,強調慈悲心與積德行善,以此來改變命數,即心懷惡念或縱欲者,重則損減壽命,輕則百病糾纏,苦不堪言。
佛門講究清淨生活,倡導素食、規律作息如禪修、誦經)及節製欲望如房事有度),以維身心之平衡。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此三家皆重精神修養與生活節製,其側重點有大同有差異。儒家重德行,道家重自然修煉,佛家重因果與清淨。隻不過皆為修身養性超脫解放而來,出發點不同,所行各異而已!修行最終目標,皆是彼岸花開處,真君自由自在。
而差異之存在,莫過於意識理解所成之不同處。道家對延年益壽的理解主要體現在順應自然、身心合一的養生理念上。
道家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人的生命活動該當順應自然的規律,以達到延年益壽之目的。道家養生的核心理念是“順應自然”、“精、氣、神”的和諧統一等。
道家養生可以追溯到黃帝時代,那時黃帝曾向廣成子問道,開啟了道家養生的先河。
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了“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等理念,這些思想都與養生息息相關。
道家養生講究順應自然,追求身心合一,強調“精、氣、神”三者的和諧統一,通過調整呼吸、飲食、作息等,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所謂呼吸吐納,即道家養生注重呼吸的調節,通過深呼吸、慢呼吸等方法,使氣息在體內流轉,達到淨化身心的效果。
而太極導引之法,乃太極拳養生的瑰寶,是通過緩慢而連貫的動作,引導氣血流通,增強體質,久而久之身心得以自然契合,達到天人合一之境。
食療養生,則是道家養生所提倡的均衡膳食,順應四時變化,注重飲食調養。
靜坐冥想與佛門打坐參禪異曲同工。靜坐是道家養生的重要環節,通過冥想、靜心,達到心神寧靜,延年益壽。通過這些方法,道家認為,可以達到身心與自然和諧,從而延長壽命。
儒家是住世之派,注重道德修養和社會責任,認為通過道德修養和對社會的貢獻可以實現生命的延伸。
儒家有“三不朽”之說,即立德、立功、立言,這是儒家所追求的生命意義的高度體現。
儒家認為,一個人能夠樹立高尚的品德,為國家和社會建立功勳,或者留下具有深遠影響的言論和思想,即使生命結束,其精神和貢獻也會被後人銘記和傳頌,從而實現生命的永恒價值。
儒家不以死為苦,認為死是一種休息,這種對死亡的坦然態度,讓人們在活著的時候,能夠更加專注於積極的作為。
佛教則強調通過修行達到心靈的解脫和超越生死的境界。
佛教認為生命充滿苦難,生死輪回是苦難的根源。生命的意義在於通過修行,擺脫生死輪回的束縛,達到涅盤的境界。
涅盤乃是一種超越生死、超越痛苦的解脫狀態,是佛教徒追求的最終目標。
佛教強調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沒有永恒不變的本質。通過對無常的體悟,人們能夠放下對物質世界的執著和貪戀,以更加平和的心態麵對生活中的種種變化。
道家所注重的自然與生命之奧秘認為,人應該順應自然,與天地萬物和諧共處。
道家養生之旨在通過修煉身心,達到與宇宙同呼吸、共命運的境界,從而實現長生。道家吸收了神仙道的長生理論,衍生出追求長生久世、得道成仙的永生觀。
雖然長生不死隻是一種夢想,但道家對長生不死的執著追求,顯示了中華民族對未來的一種抗爭和超越。亦是人類對死亡的反抗體現。
儒、釋、道三家對修行意義的理解既有各自獨特的哲學視角,又在曆史發展中相互融攝,共同構成了傳統文化中修行的多維內涵。
儒家重在道德實踐與社會和諧,修行目標是通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實現社會倫理與宇宙秩序的和諧“天人合一”),如董仲舒提出“人道效法天道”,將仁政與自然規律對應。
追求“中庸之道”則是在道德實踐中達到內在平衡,如朱熹主張“主敬涵養”,王陽明強調“致良知”以澄明心體。
修行方法是禮樂教化,通過祭祀、禮製建立天人秩序,如《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
日常踐行是將道德修養融入生活,如程頤“觀天地生物氣象”培養仁心,與現代生態觀呼應。
而道家注重自然無為與身心合一,修行目標是追求“道法自然”,破除人為分別,回歸“天地與我並生”的本源狀態莊子)。
通過“性命雙修”實現身心升華,如內丹學強調“性功”修心)與“命功”煉氣)結合,呂洞賓稱“隻修性不修命是修行第一病”。
修行方法多是觀天法地,如太極拳模仿自然韻律,八卦掌循天體運行。
清靜無為則通過“坐忘”“心齋”消解執念,達到“盜天機”的境界如存思日月精華)。
佛家釋)主在解脫覺悟與慈悲智慧,修行目標是以“明心見性”為根本,通過覺悟“無常”“無我”脫離苦海,如禪宗“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體現佛性遍在。
踐行“慈悲與智慧”,通過六度波羅蜜布施、禪定等)達到涅盤。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修行方法是禪修破執,如參話頭破除分別心,密宗氣脈修法融合身心轉化。放下自在,佛家主張“放得下”,以順其自然的態度減輕精神負擔。
而三家的融合與互補,在於共通性。即均強調“內省”與“和諧”:儒家通過禮樂貫通天人,道家以自然為圭臬,佛家以慈悲消弭對立。
修行路徑上,儒家“拿得起”、佛家“放得下”、道家“想得開”,共同構成應對人生的完整智慧。
於現代修者之啟示便是,儒家的社會責任、道家的自然觀照、佛家的心理調適,可為當代時人,提供平衡物質與精神生活的修行框架。
儒釋道三家,對修行的理解雖側重點不同,但均指向生命境界的提升。儒家重倫理實踐,道家重自然順應,佛家重心性解脫,三者互補形成華夏修行文化的全景。
石中參詳觀想研讀《列仙傳·文賓》此篇,如癡如醉,意識海中的思想意識形態如鳳凰涅盤,浴火重生般,得以升華境界。
他之思想宛如熠熠燭火,而天道恰似獵獵長風,火借風勢,翩翩起舞,卻能在風中屹立不倒,永不熄滅。隻因其燭心深知自身之本源。
石中於此知道,無論命理如波濤般洶湧起伏,修者意識的每一次覺醒,都如同在編織一幅美麗畫景,這是一幅與天道共舞的絢麗畫卷,美不勝收,值得追尋。
文賓養生,納氣玄虛。
鬆菊代禦,煉製鮮膚。
故妻好道,拜泣踟躕。
引過告術,延齡百餘。
《列仙傳·文賓》西漢·劉向
喜歡成道天書請大家收藏:()成道天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