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解惑
字數:2608 加入書籤
金墉城一座頗為簡陋的院子,是“新”的太子東宮。
李衝踩著時間點過來,準備為太子拓跋恂講經。
李衝是當年馮太後、皇帝共同為太子選定的老師。課業內容和進度也是當年確定的。
賓主就座後,李衝道:“殿下,咱們今天……”
“先生隨便講點什麽吧,本太子今天沒什麽心情。”拓跋恂無精打采道。
李衝看著對方,心裏歎息一聲,沒有教訓他。而是按計劃授課,也不理會對麵學生聽沒聽講。
李衝教授太子、皇子多年、多人,這種情形,他遇見的也多,有經驗。
他教過皇帝拓跋宏、王爺拓跋禧,現在教太子拓跋恂,應付起來也不在話下。
而另一間屋子裏,中庶子、中書教授高道悅正為皇次子拓跋恪授課。
高道悅祖籍北燕,他的祖上和馮太後之父馮朗一起投降北魏。
因為他為人正直,漢學知識淵博,馮太後、孝文帝挑選他擔任皇次子拓跋恪老師。
看著正襟危坐的二皇子,高道悅道:“二殿下,咱們今天不講經,就談談遷都這事,你看可好?”
“好。多謝老師。”拓跋恪答。
“殿下可知道,皇上為什麽要遷都麽?”高道悅問。
拓跋恂稍加思索答:“洛陽距離建康近,父皇應該是為了方便攻打南朝吧。”
高道悅點頭:“這點也算原因之一。但最主要的不是這個。”
“那是什麽?”
“皇上下定決心遷都的原因有四。”高道悅道:“其一,平城的糧食供應越來越緊張。平城盆地北麵是蒙古高原、燕山山脈,東麵是太行山,南邊是恒山,西南是呂梁山,西邊是黃河。過去幾十年,平城作為首都,人口逐年增長,由道武帝時期的二十多萬,至太武帝時期五十多萬,到現在接近百萬人口。平城盆地產糧,最好年份隻能養活50萬人。加上平城還要補貼六鎮軍糧,糧食缺口非常大。短缺的糧食,都是從山東、河南、關中等地翻山越嶺運過來,成本太高了。”
拓跋恪與太子同歲,今年都剛滿10歲。
但鮮卑族有個民族特點:兒子們很早就接觸家族事務。何況他是皇帝的兒子?
所以,高道悅說的道理,拓跋恪立即就懂了。
拓跋恪點著頭,問:“老師,還有呢?”
高道悅:“其二,北方柔然、高車合流,軍事實力比過去強大了許多。平城與柔然之間,隻有東西橫亙的六鎮這一道屏障,很不可靠。”
拓跋恪抬眼問:“老師是說,三叔、廣陵王統帥的六鎮十多萬甲士、幾十萬鐵騎,擋不住柔然人?”
“嗬嗬嗬…”高道悅尬笑道:“這話,殿下可千萬別對外說出去。否則,微臣有多少腦袋都不夠砍的。”
頓了一下,高道悅解釋道:“微臣意思是,六鎮呈東西分布、綿延一千多裏,與平城之間,再無其它縱深。六鎮也有強有弱。柔然大軍如果集中精銳,攻其薄弱,擊穿防線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而六鎮防線如果被破,敵軍則就長驅直入、兵臨平城之下了。”
拓跋恪樣子精明強幹,和其父皇一樣,既喜歡讀書,也喜歡練武。對軍事問題也很有天賦。
他瞬間明白高道悅所言不虛,臉色隨即慎重起來,望著對方。
高道悅抱拳對著空中揖了揖,道:“其三,當今皇上雄才大略,年富力強,在位已超過二十年,經驗豐富而眼光遠大。陛下不會滿足南北分治,勢必與南朝爭正統。那麽,平城偏居北方,影響力肯定是不行的。相反,洛陽乃幾朝古都,向來被認為是中原正統中心。陛下看中它,正是情理之中。”
拓跋恪邊聽,邊思索,邊點頭。他對高老師的分析深以為然。
高道悅:“最後一點,鮮卑山是皇族發源地,盛樂是皇族龍興地,平城是咱們魏國根據地、大本營。平城太富庶安逸了,大部分王公貴族不願改變。陛下要鼎故革新才能統一南方,也就必須擺脫舊勢力羈絆、扯後腿。這也是你父皇遷都洛陽的原因之一。”
拓跋恪緩緩起身,對著高道悅抱拳躬身行禮道:“弟子多謝老師點撥,指點迷津。”
高道悅還禮後道:“二殿下不必客氣。皇上高瞻遠矚、誌存雲天,微臣隻是揣度一二。今日與殿下交流,僅供殿下參考而已。”
拓跋恪道:“在下今日受益匪淺。先生之恩銘記在心。”
高道悅笑而不語。
喜歡幸好遇見神請大家收藏:()幸好遇見神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