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識字製甲

字數:6740   加入書籤

A+A-


    定襄郡。
    李氏在建營地。
    自周雲攻破阿骨部起,意味在馬邑西側方圓上百裏,北狄的勢力被清除了。
    雪林裏的楚國良家子,再也不用擔心草原人的掃蕩。
    周雲下令斥候,帶著蒸好的胡餅,一路散布消息。
    號召雪窩子裏的楚兵前往阿骨部河穀地。
    李氏將會提供吃食,住所,甲胄。
    “截止到昨日,已經有三百二十五名大楚士兵來到營地,但是他們很多人不願意解散人手,依舊要求獨立。”
    “阿骨部的奴隸裏,會騎馬的人不少,會騎射的也有,三騎營擴充至六百人的目標已經完成。”
    ……
    崔中書每三日按例匯報工作,劉庶,李崗,駝子等李氏核心都會在這天,集聚周雲的旗帳。
    這相當於朝廷的早朝,這是改成三日一次。
    “又想吃好的,又想不入夥。想屁吃呢。”銅鑼腦袋對這些個上杆子的人沒有好感。
    他們腦袋別在腰帶上,打下的阿骨部。
    物資富足了,這幫楚兵竟然來吃大戶。
    “就是,特麽的,搶劫還搶到我青山寨頭上來了。”鐵坨子也很不服。
    “給他們,沒事。在幾裏外,再設立一處據點。他們就安置在那裏。”
    周雲這次要他們來,是會盟的。
    很快就會有一場大戰。
    北狄人摸清虛實,就會立刻進攻。
    可能至少是上萬人。
    這個時候,必須有足夠多得炮灰。
    李氏的便宜,豈是那麽好拿的。
    有吃有喝,沒有代價?
    雪地裏的楚兵很快都會出來的。
    周雲隻是要他們的部分功能,並沒有想合並。
    不動刀劍,誰都不會加入李氏這種小宗族。
    真正要消化的是小部分楚兵,和阿骨部的兩千多奴隸。
    他們才會是李氏的中堅力量。
    “文教之事如何了?”
    識字,是周雲最關心的。
    李氏目前武將並不缺乏。
    李興,李泰,野豬等已經長大。
    劉黑子,楊延也是武藝不俗。
    五當家李全也在發揮餘熱。
    文士,就是李氏最大的短板了。
    大字不識一個,連軍令都看不懂的大有人在。
    周雲在十幾天前就已經下令。
    全軍上下,包括十營統領,識字不達標,一律撤職。
    “稟將軍,目前所有人都在全力學習,尤其是焦鐵統領,傳聞連入廁的時間都沒有放過。”
    崔中書報告了此事的進度。
    周雲很滿意,同這些大老粗講道理是沒用的,撤職威脅下,不由他們不學。
    今後很長一段時間。
    隨著李氏的壯大,這些人還得是核心。
    軍權不可能交給外人。
    大部分實力,必須還是在李家和周雲嫡係手裏。
    後續的議事上。
    劉庶提出了養馬策,阿骨部有不少種馬,可以建立一個不大的馬營。
    每年出產幾百匹也是好的。
    瞎子提出要建立一個獨立的財富和職能部門。
    財富和後勤必須分成兩個部門,否則後續會出問題。
    等等等
    ……
    周雲不禁頭大。
    一個數千人盤子,都這麽多事。
    大楚的皇帝想必也不輕鬆。
    難怪皇帝大多短命。
    不是操勞死,就是被人弄死。
    你總得選一個。
    傍晚時分。
    鐵坨子的鐵器作坊傳來好消息。
    周雲帶著劉貞,一起前往了新建的冶鐵房。
    這裏在圍屋一層北角,靠近清水河位置。
    既是李家營地的下遊,又取水簡單。
    一套嶄新的甲胄,掛在鐵器作坊的架子上。
    工匠係統下,周雲根據曆代甲胄的特點。
    進行了綜合革新。
    真正意義上的甲胄,起源於春秋時代,於唐宋發展到巔峰。
    當下,大楚最底層的盔甲是二擋鎧,就是胸前一麵甲,背後一麵甲,用背帶吊起,漢末三國時期大量使用了這種盔甲。
    莫以為二擋鎧不重要,中國曆史上,著甲率最高的是隋唐,其覆甲者,不過四成,大多數時候,各王朝不到二成。
    穿的二擋鎧的都是少數,大部分穿皮甲或者厚布衣。
    大楚方麵,裝備倒是非常符合曆史。
    可北狄這個bug,似乎得到版本加強,著甲率,遠遠超越常規。
    大楚的良家子出戰,製式盔甲就是二擋鎧,隻是多了甲裙,護肩。稍稍增加了防禦。
    隻是如今大楚腐敗,良家子都是帶著舊鐵皮上,二檔凱莫提了,根本沒有。
    其實,任何盔甲都是在二擋鎧的基礎上演化而來。
    漢代,增加了盆領,用於保護頸部和肩部,並增加了臂甲,形成了後世甲胄的雛形。
    但盆領極度影響視野,高高拱起的脖圍,既難轉身,也難以看到後方。
    所以後期盆領被淘汰。
    護肩與護脖相繼出現。
    又因為馬戰,甲裙出現了改動。
    隋朝時期,皮甲甲裙被改為葉片鐵甲,前後襠甲縮短,並有護心鏡等輔助裝備。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來到唐朝,武力被推崇至巔峰,甲胄也到了巔峰。
    唐書記載了十三種盔甲,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明光鎧。
    何謂明光鎧?顧名思義,護心鏡等多塊整板機構的鐵甲被磨的發亮,陽光下,閃爍敵方眼睛,為明光鎧。
    明光鎧先是第一層甲胄,二擋鎧帶甲裙。
    前後有襠甲,手臂有臂甲。
    肩部有甲吞,護肩。
    頸部有自頭盔下的甲片,有些有護脖,甚至麵甲。
    在外甲穿搭好後,帶上護臂吊腿,加上重型的護心鏡與護腰。
    大名鼎鼎的明光鎧,就完成了。
    但是,這一套下來,裏三層外三層的。
    唐朝甲胄穿搭好後,加上武將魁梧,就像一個巨型胖子。
    膀大腰圓,就是古代巔峰武將的形象稱呼。
    且甲胄昂貴,非富足之家,不得擁有。
    其中百花戰袍就是在這一時期,比較流行。
    宋朝之後,就沒有參考價值了,宋代甲胄之重量來到了巔峰,步人甲接近西方的甲胄了,其重量有五十千克,甚至更重,乃是曆朝最重的甲。
    宋朝重文抑武,即使甲胄並不弱,成就遠遠比不上唐朝輝煌。
    西方甲胄裏的鏈式板甲,客觀來說,從防禦力講,絕對高於東方各類盔甲。
    但是其機動性過於低下,重甲騎士一旦落馬,自己無法站起。
    且西方大多為騎士戰爭,人數不多,且大多是約戰形式。
    少量而重視防禦的盔甲更適合歐洲。
    東方的盔甲講究大量生產,對機動性有很高的要求。
    蒙古騎兵的出現,讓歐洲人脫下貴族騎士重甲。
    並告訴了歐洲各大王國裏的貴族,沒有機動性,就是靶子。
    自元之後,以防禦為核心的盔甲漸漸演變成以機動為核心,明光鎧布人甲等中國盔甲的巔峰之作,漸漸淘汰。
    取而代之的是綿甲和簡易山文甲,除開滿清入關期間的三重重甲曇花一現,之後基本是綿甲的世界。
    李氏當下,棉甲肯定是不合適的。
    這次周雲製作的甲胄,是改進後的紮甲。
    牛皮特殊處理後,形成皮甲。
    在這個基礎上,一塊塊被流水線生產出來的鐵片,被製甲作坊裏的女子,小心用牛皮繩子紮好。
    再配合護心鏡,護肩,腰帶等配件。
    李氏的甲胄水平,達到這個時代的頂級,甚至超過這個時代。
    騎甲和步甲還做了針對性的改進。
    騎甲更重視機動。
    步甲更重視防禦。
    “火力全開,十五天能生產多少?”
    周雲冷哼道。
    “十五天,時間太少了吧。最多就一千多吧。”
    鐵坨子同瞎子對視一眼後,回答道。
    這要在以前,尼瑪能造一千多套鎧甲,那不得上天。
    可如今,李氏的工業水平很高。
    不僅工具成熟,還有很多熟練的工人。
    加上流水線等方式,李氏才有如此恐怖的能力。
    “十五內,必須生產出六營的甲胄。弓弩的事放後麵,這次大戰肯定趕不上了。”
    周雲思索片刻後答道。
    “有怎麽急?二爺。”
    瞎子不是很理解,現在李氏做的事太多了
    識字,製甲,建城,招兵,還有各種養殖等。
    甲胄隻有十五天時間,根本就不夠。
    “也許,十五天都沒有,李泰的消息隨時會來,隻要北狄人一動,我們就再沒機會製甲了。”
    周雲目視遠方,那裏是渾部的方向。
    喜歡楚兵請大家收藏:()楚兵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