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2章 梁軍北上

字數:6499   加入書籤

A+A-


    趙元始二年,七月十八日,大暑前後。
    盛夏的運河之畔,晨霧還未散盡時,
    東漳渡的黃河水麵,早已如沸騰的釜鼎,人潮洶湧起來。
    “呼呼呼呼……”
    一麵麵船帆,由桅杆上皮膚黝黑的船夫拉下,
    一艘艘貨船,自南岸而起,一路連綿,整個大河都是梁軍的物資。
    最先刺破霧靄的,是糧船的竹篙,
    千萬支青黑色的篙尖,在晨光裏,隨著船夫的號子,猛地紮進渾濁的河水,
    帶起的水花,濺在碼頭大木堆積如山的麻袋上。
    碼頭的麻袋山,梁軍的民夫徭役,排成長龍,在全力搬運。
    某一刻,南邊的號角聲,吸引了他們的目光。
    這些徭役定眼一看,皆是目露恐懼,
    在那大地的盡頭,出現了一支龐大的軍隊。
    那軍隊宛如深藍的海洋,旗幟如稻草,兵卒無窮無盡,一路連綿至天邊。
    而在陽城東漳渡的天穹之上,仿佛還在回蕩著,梁國皇帝的聖旨,
    “光武二年,有關外北賊犯邊,朕為大梁光武皇帝,自當出兵剿賊。”
    “北賊猖狂,塞外胡國也……”
    “命右丞相楊重樓為北伐大都督,命蕭世安為副將……”
    “命大梁左右神軍六營,蕭雄信、蕭師都、裴儼、趙東金……等等,中原赫赫之將,攜帝軍,護丞相北伐。”
    “命虎衛軍卓庸、虎豹軍侯俊,梁國兩大軍團,開赴魏州……”
    “命徐郡公、孫子昊……等,中原豪傑,同伐北國,立鼎江山。”
    “命汝寧郡、陳留郡、東平郡、魯國郡等中原八郡,起郡兵八萬,過黃河北上迎敵……”
    “命徐州節度使上官弘,率領精銳騎兵……”
    “命……命……”
    “……”
    趙元始二年,應大梁光武皇帝的聖旨,
    以南陽為基業,短短一年,消滅聖德皇帝,剿滅黃天齊國,
    橫掃中原的梁國戰爭機器,已經全麵啟動。
    一時間,黃河之上,船隻遮天蔽日,船夫號角,絡繹不絕。
    盤踞陽城,等候多時的幾十萬梁國大軍,
    通過各個渡口,開赴河北汲縣、魏州、博州等地。
    梁國數萬工匠,日夜不停,在各個渡口,搭設浮橋,讓梁國物資,能更快抵達戰場。
    同時,這些浮橋,也將成為梁軍的後路。
    此刻,梁國中原大軍北伐,背靠中原物資,無糧道之困。
    大軍於黃河沿岸展開,浮橋眾多,無退路之憂。
    進可攻退可守,占盡天時地利。
    趙元始二年,
    隨著梁軍北伐,天下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黃河沿岸。
    趙梁兩國,乃是目前最強,也最有希望奪取九鼎的大勢力。
    趙國不用多言,乃天下軍事強國,其麾下四軍,趙帝六營戰功赫赫,滅國無數。
    更有武川臥龍周雲,自出道來,滅北狄、平中原、征高麗,乃是天下兵家,不可逾越的大山。
    梁國的前身乃是南陽節度府。
    作為一郡之地的豪強,麵對楚國亂局,毅然起兵。
    梁國在一年多的時間裏,從僅僅隻有五萬兵馬,將不過蕭,謀不過楊。
    發展成了兵馬數十萬,戰將千員,謀士如雨,甲兵之盛,更過大楚的強大王朝。
    其征戰中原的過程中,梁軍實行十二階軍功製,賞罰分明,
    一時間,中原豪傑雲集湧現,南陽子弟人才輩出。
    皇帝六營親軍,皆是新銳猛將所統領,
    加之兩虎軍威風赫赫,八萬郡兵摩拳擦掌,十二萬各將門子弟枕戈待旦。
    河北之戰,中原與關外的較量,梁軍與趙軍的對決,即將在黃河沿岸展開。
    究竟是梁國攜三王之兵,奪取河北,進而一統天下。
    還是趙帝周雲,率領北國虎狼,剿滅梁軍。
    梁趙的河北爭奪戰,一時牽動了無數權貴門閥的心弦。
    因為此戰,將大概率決定下一個王朝的歸屬。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護衛中原,北伐趙國。”
    “命左神軍三營,右神軍三營,即刻拔營,過東漳渡,前往汲縣集結。”
    陽城郡。
    宣武大營。
    十二個黃門太監,節杖、儀仗、虎符、禦馬,準備的妥妥當當,
    才敢來梁國的驕兵悍將,左右神軍裏宣讀聖旨。
    這支四萬人的梁國皇帝嫡係,
    在平定中原的戰役中,屢立戰功,乃是方今梁國地位最高的軍隊。
    無論甲胄、兵器、戰馬,都是優中擇優,對標的乃是趙帝六營。
    安公公是皇帝蕭漢奶媽的對食客,故能得到在陽城監軍的機會。
    當然,在右丞相楊重樓這裏幹監軍,
    說輕鬆也輕鬆,說艱難那也艱難。
    輕鬆是啥事也不用管,反正也管不到。
    艱難就是麵子上過不去,老臉難受。
    楊重樓不把他當回事也就算了,底下的這些個丘八也不把他當回事。
    這不,接個聖旨,左神軍一營二營統領就鬧上了。
    “你伸手幹嘛?蕭師都,本將乃神軍第一功臣,這聖旨理應本將來接。”
    說話的人是南陽蕭家子弟的佼佼者——蕭雄信。
    此人跟蕭世安不同,蕭世安是蕭家嫡係莊戶,而蕭雄信隻不過是附屬佃戶人家。
    相當於一個出自內府,一個出自外院雜役。
    蕭雄信身高九尺,相貌堂堂,威風赫赫。
    善使一柄金釘長槊,此槊丈八,重百二,乃是梁國大將中第一重兵器。
    南陽蕭雄信崛起於彭店縣之戰,大破孟白川之役。
    素有‘名冠諸軍,號為飛將’之稱。
    “哼哼,蕭雄信?何方小輩?”
    “我蕭師都年齡比你長,武功也比你高,聖旨理應本將來接。”
    說話之人,乃是南陽新一代猛將,本為蕭世安之後的南陽節度使。
    其少年天驕,武道修為宗師八重,自是不服蕭雄信接旨。
    “你武功比我高?哼,敢跟我比武嗎?”
    軍中大將,最忌諱的就是比武,
    因為這玩意就像開盲盒,誰也不知道打得過誰。
    可宣武大營,點將台上,
    兩隻蒲扇大手,在安公公的聖旨前麵牢牢抓住對方,
    兩將四目赤紅,雙雄之間的火氣,幾乎肉眼可見。
    蕭雄信雖然隻有宗師六重,但其人沙場驍勇,以天下第一自居,豈會把蕭師都放在眼裏?
    “取我金釘長槊來,今日便要跟蕭將軍比個高低。”
    “好!取本將盤龍關刀來,今天就要讓你知道天高地厚。”
    宣武大營點將台,
    安公公急啊,你們要打,先接了聖旨啊。
    現在打,咱家是阻止,還是不阻止呢?
    見兩將怒目而視,直奔校場,大有一言不合,就分個生死的情況。
    大戰未開,先折猛將,豈不是被趙國笑掉大牙。
    安公公上前幾步,向左右神軍,其他幾個統領投去求助的目光。
    左手第一位,乃是山東道東阿縣猛人,趙東金。
    此人善使一柄宣花大斧,戰場之上,破甲殺敵,所向披靡。
    因少有人能接其三斧,被梁軍戲稱,趙三斧。
    趙東金身材魁梧,猶如門板,他眼神躲閃,不想管蕭家人的閑事。
    見趙東金不行,安公公又看向裴儼。
    此人乃是五姓望族中的裴家子弟,裴溫死後,整個家族落寞,旁支寒門顛沛流離,
    好在裴儼習得一身家傳武藝,遂在中原大戰中崛起。
    裴儼這種身份,如履薄冰,小心翼翼,自是不敢管這事。
    “王君漢,你看在咱家麵上,把事情平了。”
    王君漢能文能武,算是智將,但他思索幾息,拱手行禮,表示無可奈何。
    “咚咚咚……”
    “鐺鐺鐺鐺鐺鐺……”
    校場之上,戰鼓雷動,呐喊喝彩,久久不絕。
    左神軍一營二營的兵卒互不相容,高聲咆哮,為自己主將助威。
    隻見金釘長槊對盤龍關刀,那是打得針鋒相對,招招致命。
    知道的是比武,不知道的,還以為是生死大戰。
    隻見校場上,刀槊碰撞,勁風四起,火星四濺,金戈之聲,震的梁軍旗幟顫動。
    “這……這如何是好啊?”
    就在梁國宣武大營,安公公不知所措時,
    ‘砰砰’的腳步聲,自點將台上響起,
    右神軍三營統領郭孝恪,在其餘大將,震驚的目光中,
    不慌不忙,拿走了安公公手裏的聖旨。
    隨後這名身覆精甲的將領,眼神之中全是鄙夷,
    斜了一眼遠方校場比鬥的兩大猛將,留下一句‘莽夫’。
    便在旗幟飄揚,獵獵作響的校場,自顧自的離去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