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8章 河間郡梁軍

字數:5186   加入書籤

A+A-


    趙元始二年,十月上旬。
    暑熱已去,秋寒初來,
    就在河北數百萬戰區庶民、佃戶,憂慮今年過秋過冬的苦難時,
    本已沉寂的趙梁爭雄,發生了驚人的轉變。
    大王店戰役後,趙軍河間、渤海一線失守,被迫退往楚源水一帶的幽易之地。
    在即將被梁國北伐軍,壓出冀州之時,
    武川軍神周雲,無可奈何,發動了最後的襲擊。
    趙軍中路六萬兵馬,壓向滄州,企圖圍困齊王南野。
    但這種大劣勢下的垂死掙紮,又豈會是北伐梁軍的對手?
    大都督楊重樓果斷命令宋軍,前往滄州。
    齊宋合兵一處,防禦趙國的進攻。
    同時,得到六萬援軍的梁國主力,成三陣之勢,撲向趙國玄武軍。
    以梁軍之力,配合齊宋兩王,
    即使趙國皇帝主力軍全部壓上,也應該遠遠不是對手。
    可十月上旬的戰況,卻像是梁國魔咒的開始。
    從趙帝親軍李玽率領大名鼎鼎的鐵騎營,在東仙坡衝破虎衛軍卓庸開始。
    趙軍七路鐵騎,就像一條條惡狼。
    馬蹄奔騰,煙塵滾滾,趙騎四處而出,張開獠牙,瘋狂撕咬梁國血肉。
    遇見梁軍小部隊,趙騎合圍,通常是梁國全軍覆沒。
    碰見梁軍大部隊,趙軍要麽吊著襲擾,要麽撒丫子開溜。
    如此情況,梁軍在河間郡的底層兵馬,可謂苦不堪言。
    當然,這些隻是細枝末節,並不能決定戰爭的走向。
    梁軍步兵多而騎兵少,趙騎善襲擾戰,
    若是沒有反製手段,他們也不敢來打河北之戰。
    真正改變勝負的,是在關鍵據點上的生死爭奪。
    石門縣。
    這個在大王店之戰中,擔任阻擊的城池,如今成了河間梁軍的西邊門戶。
    趙帝親軍李泰,聯合譚狄、劉潮生,步騎推進,壓向梁軍右側的邊防重地。
    這一戰,從清晨殺到日落,趙軍兩萬對梁軍三萬。
    有河北旅民記載:石門日暮,天地昏暗,
    戰場屍痕遍野,殘肢斷臂鋪滿平原,破盾殘劍散落,流血漂櫓,石門溝為之色變。
    石門縣之戰,趙軍一改過去的軟弱,展現了近乎可怕的戰鬥意誌。
    盡管虎豹軍侯俊在此戰中,指揮可圈可點,但依舊難改敗走的結果。
    從石門縣到河間郡城,這一路幾十裏,
    趙國鐵騎的追殺,更是地獄般的折磨。
    好在這次是虎豹軍兵團,若是換成任何一支差點的梁軍,恐怕根本回不了河間大營了。
    如果石門縣之戰,還可以說是趙軍僥幸,打了個措手不及。
    梁國侯俊一時大意,被趙軍打蒙了。
    那麽接下來短短幾日,梁軍則是噩耗不斷。
    十月十三日,趙軍周伯、高惠壽等兵馬,奉命攻擊梁軍任丘城。
    雙方血戰三個時辰,梁軍敗退,丟失河間郡西南外圍防線。
    同一天,趙軍名將上官彪,突襲到了滄州一帶。
    趙東金自信滿滿,揮起斧頭接戰,被上官定方擊敗,
    梁軍不敵,丟失滄州西馬縣。
    如此,東進大戰中,梁軍落入下風。
    在束城、在孟鎮,甚至在呂公莊等地,
    趙軍一改過去不敢打大規模戰爭的顧慮,
    如今是火力全開,四麵出擊。
    都不用看清河郡到河間郡,長達千裏的糧道,必然被騎兵襲擾。
    光就是失去外圍軍事據點的河間郡,都已經成了趙騎奔騰的草場。
    雙方斥候戰力,也不成比例。
    梁國急轉直下,大量斥候被趙人所射殺,梁軍對戰場的掌控力,正在迅速下降。
    更有一則可怕的消息傳來。
    侯莫陳崇突襲了巨鹿澤的糧隊,大名鼎鼎的十七營,已經衝向了梁軍後方。
    十七營繞後,這代表什麽?
    是襲擾還是斷歸路,現在誰也沒有底。
    梁國一統中原,得昔日門閥大族無數宿將,
    此刻,所有人都意識了一件事。
    趙軍全麵進攻了!
    梁國必須迅速做出反製,否則,趙軍騎兵頻頻摧毀梁卒,
    量變引起質變,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直到這一刻,很多將領才反應過來,
    這一路北伐,天謀楊重樓的防守,做的有多好。
    “往東走不行,趙帝周雲打哪裏,我們救哪裏,這是下下之策。”
    “對付這種大規模精銳騎兵的勢力,要不停下套,每一個據點,都是他們的死穴。騎兵一來,必須有後手。”
    “立刻停止東進,重新擺好陣型,不然梁軍不是對手。”
    河間郡。
    梁軍北伐大營。
    沱河在十月份水量很低,有些地方,淌馬就能過去。
    河北的這種河流特性,讓它在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襲擾中,起不到多大作用。
    這也是河北之地,失去燕山屏障後,無法防守的原因。
    二十萬梁國中軍,駐紮在河間大營,
    深藍色的旗幟,延綿不絕,梁卒營房多如海洋,淹沒了十幾裏平原。
    這是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
    訓練有素,甲胄齊備,兵馬士氣高昂。
    梁軍校場,兵卒出操的怒吼,與騎兵策馬而過的轟鳴,成了河間郡梁軍的鼎盛畫卷。
    可這份鼎盛,似乎因為帥營的爭吵,而埋上了一層陰影。
    梁國帥營,內中廣大,足以容納數百人在此地商議軍機大事。
    帥營後方,掛著一麵巨大的山河圖。
    營帳前方座位,則圍繞著沙盤兩側展開,
    一共十六張坐椅,都是梁軍赫赫人物。
    帥位上,依舊是北伐大都督楊重樓。
    但左右下首位置,卻都換了人。
    蕭啟鴻被梁國皇帝,拜為正三品上將軍,負責協助大都督北伐。
    同時,他還帶來了梁帝聖旨。
    帝都洛陽,對北伐軍的將領配置,做出了調整。
    梁軍後路極為重要,皇帝要求蕭世安率領本部精銳,進駐清河郡五龍山。
    蕭世寧也被皇帝派往陽城郡,集結北伐物資,幫助梁國北伐。
    這種行為,梁軍高層也不是傻子,隱隱約約知道什麽事。
    軍中還有傳言,蕭世安接旨的時候,整個宣旨太監隊,都是頭皮發麻。
    因為蕭將軍臉色一直陰晴不定,猶豫了十幾息,還沒接旨。
    直到看見他看見,南陽莊園的老父親來了,
    蕭世安才無奈歎息,接下梁帝聖旨。
    梁國皇帝蕭漢,無論是正統大義,還是手裏的梁軍家眷。
    都能成為他控製軍隊的利器。
    加之蕭啟鴻此人,卻是內鬥的一把好手,
    故,九月底,
    河間梁國軍隊的大量實權,
    已經被副將蕭啟鴻,奪去了很大一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