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議農事

字數:4669   加入書籤

A+A-


    要想去探索遠方,就要先把部落穩定住。
    這兩年熊洪對部落及周邊部落的安排,基本上已經逐漸收到成效,接下來要做的,無非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好好發展。而熊洪對南方探索的想法,更是從來都沒有聽過。
    這方麵倒是沒有騙熊雨熊欣,春耕之後,他真的要去南方,發現更多的植物、礦物,以及更多的部落。
    別的不說,華夏古代能夠代替橡膠的作物,有一種叫杜仲的,產出的杜仲膠就可以當做橡膠的替代品,雖然熊洪對如何提取、如何處理完全不懂,甚至連這種樹都不知道,但至少能夠給族人指導一個方向,現在技術不成熟,以後呢?
    這樣部落的車輛輪胎、管道密封什麽的就有了可以替代的東西,很多原本隻能停留在圖紙上的東西,就有了實現的可能。
    還有熊洪心心念念的稻穀,此時應該還在更南方濕熱的環境裏生長,搞不好跟粟籽一樣,目前也就跟野草差不多高;還有蠶蟲,用來織絲綢的原料……
    除了這些植物、動物以及礦產,更令他渴望的,是足以容納千萬人生存的棲息地。
    從華夏文明的發展曆程來說,中原腹地,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雖然現在那裏有多少人,他並不清楚,但中原大地,始終是千百年來最重要的文明發源地,熊洪相信,這個時代的中原地區應該已經有不少部落在棲息生活,甚至已經邁上了農業種植的階段。
    熊洪渴望與這些部落建立聯係,也想著為熊部落的後世子孫們,爭取一塊能夠在中原地區立足的土地,畢竟,誰不想去“逐鹿中原”呢。
    ……
    過完正月,熊洪感覺時間都變得快了起來。
    正月期間,部落驗證了木質軌道的效果,也安排了新式車輛的製作,甚至連吊裝物資所用的木箱,也製作出來不少。
    正月剛過,熊洪就要開始準備農耕的諸多事宜,二月初一,熊洪和熊巫叫上了在部落裏準備春耕事宜的族人們,召開了一場小型的集議,主要就是商量即將開始的春耕。
    “這段時間大家應該都休息的差不多了吧?”
    宗廟集議堂裏,農耕隊、養殖隊以及各工坊生產隊的隊長們齊聚一堂,對接下來的工作進行分工,“估計再有一個多月,春耕就能開始了,在這之前,很多事情得好好安排一下。”
    “沒錯,熊巫說的很對,熊部落一向把種植養殖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而種植養殖所取得的收獲,大家也都看的到。關於今年的計劃,去年年底的集議已經說過了,但具體的細節,這次我們需要定下來。”
    熊洪和熊巫開場之後,就談起了今年的種植規劃。
    “本部這裏隻種植畝粟田,不過是要用新的辦法進行精耕細作。至於其他的作物,除了菽、黍還有油菜保證部落所需之外,剩下的田地可以休耕,從而培養土地肥力。”
    熊洪先從大的方向上定下框架,剩下的細節之處,交給石雪他們去補充,“其餘的村子,耕地麵積不要求減少,但耕種方法,需要改進,具體的,由石雪來跟大家說。”
    石雪拿出一冊紙張,側麵用麻線釘在了一起,翻開其中的一頁說道,“我們算了一下,要是按照起壟耕種的辦法,在春耕的時候,要不增加人手的話,每百畝地需要多花費半天的時間,主要是挖溝起壟耗費的時間太多。”
    “每百畝半天……”
    房間裏立馬響起了大家互相討論的“嗡嗡”聲,對於這個結果,大部分族人都是有些難以接受,別的不說,光是本部今年種植的粟田,就相當於還要多花兩個月的時間,這還耕種個什麽,直接餓肚子好了。
    “安靜一下,石雪還沒說完呢……”
    族人們有這麽大的反應,在熊洪看來也屬正常,畢竟大部分食物的來源都是來自耕種,這幾年大家也都習慣了春耕秋收,適合春耕的時節差不多也就在三四月間,時間很短。而熊洪大力推廣的起壟耕種法,突然說起壟都要花這麽長的時間,自然是接受不了。
    “當然,這是沒有對工具進行改進,依舊用鐵鍬來挖溝翻土的結果,至於新的器械,熊木熊山這邊已經在進行製作了。”
    熊木和熊山站起來跟大家點頭示意,熊山甕聲甕氣地說道,“這一個月,熊洪族長都在讓我製作新的起壟器械,現在已經製作完工,並通過了實地的檢驗。石雪隊長也覺得達到了最低的種植要求,有了這個器械,耕種一塊地不僅不用花時間在堆壟挖溝上,反而能為播種節省不少時間。”
    並不是每個隊長都能看懂熊洪和熊木畫的農用器械,但既然熊木熊山這兩人這麽說,想必是已經做好並經過測試的,這一點倒不用懷疑。有了這個器械,應該能跟去年的耬車一樣,大大地節省人力。
    去年發明的耬車,徹底讓部落的種植方式由撒種種植變成了條播種植,而今年熊洪希望更進一步,在條播種植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壟耕種植。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現在的種植,就是在犁過破碎後的白田上,用耬車犁出三道間隔三十厘米的溝,將種子播進去後,再由耬車後麵的勞木進行覆土,從而完成種植。這樣的種植方式簡便不說,間苗或者除草也很方便。
    不管是中途澆水或者是鋤草、覆土,族人隻要站在植株中間,就能完成這些任務,不像以前撒播,隻能想著法子從一堆粟苗中去除草。
    但這種辦法還是沒有形成堆壟,植株間的通風情況就不是太好,營養也還是存在爭奪的情況。所以為了提升單產,熊洪便決定大力推廣壟耕種植法。
    尤其是去年部分田地使用了這種種植辦法,產量也要比普通的方法要高,所以熊洪在減少本部耕地麵積的基礎上,換上這種新的方法,用來提高單產。
    而器械,尤其是農用器械,一直是熊洪比較看重的,便讓熊木、熊山兩人,帶著各自的隊伍,從去年冬天開始,便來對熊洪的要求予以設計並加以實現。
    新設計製作出來的起壟器械,裝有三個小型“鐵犁”,每個鐵犁之間的距離在三十厘米左右,總寬度正好一米,與播種耬車可以互相搭配,完成起壟和播種。
    使用時,在已經犁過一遍的土地上,先由牛拉著起壟車在前麵走,三個小型鐵犁的後上方,延伸出一塊向右彎曲的金屬板,在前進的時候,泥土會在這塊金屬板的導流下,向右側堆集,能形成一個35厘米厚的土層,而這個厚度對於壟作法來說略有不足。
    熊洪看過之後也對起壟車進行了改進,在三個小型鐵犁的後方,每列再增設兩個一樣的鐵犁,而且深度要比前麵一個更深一些,這樣在前進的時候,三個鐵犁前後方向一致,依次挖入土中,就能將泥土翻上來更多,溝也可以挖的更深,相對的,土壟的厚度也就越厚。
    在起壟車的鐵犁後方,還有個梯形的擋板,沿著前進方向與土壟之間形成一定的角度,將挖出來的土壟給壓緊實一些,畢竟這上麵是要種植作物的,不結實的話,被耬車在壟上一播種,就會垮塌下來。
    這樣一來,原本需要人力去挖溝堆壟的工作,就由這種起壟車代替了,而且平時族人一人隻能起一壟,一天最多起個三四畝,而用了起壟車,雖然多耗費了畜力,但一次性就可以起上三壟,效率更高不說,挖出來的厚度、寬度也幾乎相同。
    起壟車在鬆軟的土地上走一遍,立馬就可以出現三條土壟,離溝底大概十五厘米,壟頂也在十五厘米左右,一米寬的土地,正好可以容納三條相鄰的土壟和壟底。
    而在起壟車的後麵,則是去年發明的播種耬車,樓腳可以直接搭在土壟上,直接在壟上播種。
    這樣效率就大大提升了,這種“聯合播種”的思路和方法,全力耕作下來,一組器械配合,一天至少能完成五十畝,讓石雪有信心,在春耕開始後,能夠迅速完成今年的春耕任務。
    而深耕細作這四個字,更是部落今年農業種植的重點,除了起壟耕種之外,對土地肥力的提升、對各種作物更精細的管理,也會在田間管理的同時進行。
    “部落現在共有堆肥點二十二處,算上開春疏浚門前小溪、深挖魚塘的淤泥,差不多夠所有土地使用的。”木棍此時也站了起來,作為石雪隊伍裏專門“收集糞肥”的隊伍,他身上總有一些若隱若現的臭味,讓他很是苦惱,不過現在也已經習慣了。
    畢竟有糞肥施加的土地,收成就要比沒有糞肥的高出十來斤,可不要小看這十來斤,一千畝土地,就能差上一萬斤,足夠一個村子吃上幾個月的了。
    所以木棍和黑手兩人,對現在堆肥的工作幹的是津津有味,而越來越多的村長,也找到石雪,想要他們去幫助這些村子進行堆肥,這其中,就包含了貊巫和烏青這兩個“外籍人士”。
    熊洪點點頭,堆肥、淤泥以及一些綠色的肥料,基本上夠部落的耕地使用了,而且從堆肥的過程中,這兩年也收集了幾百斤的土硝,雖然仍舊找不到硫磺,但這些土硝,依舊是有大用的,比如在熊薑看來,就可以用於治病。
    喜歡史前部落生存記請大家收藏:()史前部落生存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