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發現:三柱石
字數:4797 加入書籤
第286章 發現:三柱石
利瑪竇來到華夏後,遊走於士大夫階層。
在這一階層中,建立了良好的聲譽與關係。
“士大夫階層?嗬,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張金堂冷哼一聲。
到了明萬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華夏的京城已經有200多人成為了利瑪竇的信徒。
其中,公卿大臣占據了絕大多數。
在這些人當中,最為有名的,也是對利瑪竇傳教事業及其它幫助最大的,乃是徐光啟、李之藻與楊廷筠。
這三個人,又被當時的人們稱之為“聖教三柱石”。
說到這裏的時候,妘建民停頓了一下。
“對於徐光啟、李之藻、楊廷筠這三個人,我想你們是陌生的吧?”
葉紅兵、張金堂跟陳香三人紛紛點頭。
李南星與初洛雪對視一眼後,也點了點頭。
“好,那我先講講這三個人,然後再說一下,我在看到這一段的曆史記載後,與當時西方的情況做了個比較,發現了很有趣的事。”
“非常有趣的事。”
“徐光啟,明朝萬曆時期的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內閣次輔。”
“臥槽,這麽大的官兒?”張金堂咋舌道。
“廢話,官不大的話,怎麽接觸到很多別人接觸不到的東西。”
“比如呢?”張金堂問道。
“《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二郎,這跟永樂大典又有什麽關係?”李南星也來了興趣。
“老爹,聽我慢慢講,然後我再說說我的分析。”
“成,你繼續。”
“萬曆三十一年,在利瑪竇的遊說下,也可以說是忽悠吧。”
“徐光啟加入了天主教,成為了一名信徒,而且還有一個教名,叫做保祿。”
“自此後,他跟利瑪竇的交流,那不可謂是不多。”
“徐光啟這個人很厲害,對於天文、曆法、數學、測量、水利,都非常的在行與精通。”
“李之藻,也是萬曆年間的進士,是一位明朝時期的科學家,他比徐光啟晚7年加入天主教。”
“李之藻與利瑪竇的交往甚密。”
“他曾經跟利瑪竇學習西方的曆算。”
“有趣的是來了,徐光啟與李之藻,都跟利瑪竇學過數學,而且還翻譯了西方的數學書籍,《幾何原本》。”
“而因此,改變了中國數學發展的方向。”
“我為什麽說是有趣呢?”
“你們知道的,我不僅把我們華夏的曆史都翻看了個遍,西方的曆史,我也看過。”
“從而在其中,我看出了一些端倪。”
“整個明朝的時間是:1368年―1644年,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14世紀17世紀。”
“歐羅巴的文藝複興,是從14世紀16世紀。”
“這時候的歐羅巴,有點像是我們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嘿,這可比我們的百家爭鳴,相差了1500年啊。”
“而當時的明朝,與17世紀初的歐羅巴相比,在基礎算術、幾何等領域的水平差距並不明顯,相反,還略勝一籌。”
“我們傳下來的《九章算術》中的線性方程組解法,與歐羅巴文藝複興的數學水平是差不多的。”
“可要知道,《九章算術》在漢朝時期可就有了。”
“非要說我們的不足的話,那就是我們華夏的傳統數學,依賴的是算籌和口訣。”
“這就導致缺乏獨立於自然語言的符號係統,知識傳承和理論擴展受限。”
“而歐羅巴在文藝複興之後,則是建立了以符號為邏輯的書麵表達形式的體係。”
“我們明朝的數學家王文素,在《算學寶鑒》中已提出高次方程數值解法。”
“與同一時代歐羅巴的數學家費羅公元1465年1526年)的三次方程解法水平相當。”
“王文素的《新集通證古今算學寶鑒》成書於1513年。”
“但是非常可惜的就是,曆史上對於王文素的生卒年沒有詳細的記載。”
聽到這的時候,張金堂眨了眨眼。
“二郎,我算是聽明白了。”
“所以說,這就給西方的有心之人,一個可尋的漏洞了是吧?”
“他們完全可以說,我們華夏的數學,完全是從他們那裏學過去的。”
伸出手對張金堂豎了個大拇指,“嗯,他們確實是這麽做的。”
“而且很多事,也是這麽做的。”
“比如說把你家的東西偷走並給挖斷根,然後回頭再給你一點點,告訴你,這是他們的,而且是拿來幫助你的。”
“這不就是一群強盜娃子嘛!”
“小狐狸,你算是說對了,縱觀西方的曆史,他們還真就是一群強盜。”
“到現在為止,有的也是強盜邏輯。”
“等到我們華夏強大了,非得有一天,讓他們恭恭敬敬的,把從我們這裏偷走的、搶走的東西,都給我們還回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特別是圓明園當中的物品!”
“好了,書歸正傳。”
“唉,其實我們啊,真的是一群敗家子,拿著老祖宗的好東西,不當物件。”
“也有可能,是老祖宗們給我們留下的好東西太多了。”
“這也就導致,在外人眼中的‘神物’,在我們眼裏,反而是普通的,家常便飯的東西吧。”
“我們的數學,被科舉製給弱化了。”
“到了清朝中期的時候,我們的數學已經全麵落後於西方了。”
“要知道,在明朝時期,可是沒有多大差距的。”
“並且,我們的傳統數學,在某些方麵,比歐羅巴數學更加優越。”
“當時看到這些的時候我就在想,如果有歐羅巴人,有組織性的將我們的這些東西拿走,拿回到他們那裏。”
“然後在跟他們已知的東西相結合,是不是就會量變發生質變?”
“這才一躍超過我們呢?”
“再說這楊廷筠。”
“這家夥,嗬嗬。”
“楊廷筠是明萬曆二十年的進士,曾經擔任過監察禦史、順天府少京兆、江蘇學政。”
“萬曆三十九年,楊廷筠參加了李之藻父親的西式葬禮之後,開始由佛教,改信天主教。”
“他比李之藻晚一年入教。”
“由此,天主教‘三大柱石’,徹底形成。”
“後來,楊廷筠又認識了金尼閣、郭居靜等西方傳教士,並協助他們傳教。”
“一會我再說說金尼閣與郭居靜。”
“在萬曆四十四年的時候,禮部侍郎沈?發現這朝堂上很多大員開始信天主教,對大明已經有了影響,於是請奏萬曆皇帝,開始禁教。”
“事情發生後,楊廷筠將其杭州楊宅提供給多名西方教士躲藏,以避免朝廷的驅逐。”
“你們以為這就完了?沒有。”
喜歡749局:第九調查處請大家收藏:()749局:第九調查處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