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祭嶽飛
字數:4561 加入書籤
開禧元年,秋意正濃的臨安城迎來了一場遲來的正義。
一封由中書門下的詔書正式從皇宮大內下發到大宋的各個地方,當詔書貼到臨安的公告欄處,數以萬力的百姓紛紛來到詔書處仔細閱讀起來,
“中書門下:
朕紹承大統,統禦萬方,夙夜孜孜,唯以彰善癉惡、激濁揚清為念。追思先朝舊事,痛感忠良蒙冤,奸佞竊權,致使社稷受虧,軍民扼腕。今特頒明詔,以正視聽,慰忠魂於九泉,雪沉冤於天下。
故少保、武勝定國軍節度使嶽飛,秉性忠純,器識宏遠,夙懷報國之誌,屢建戡亂之功。當金虜猖獗之際,獨奮神威,揮師北伐,收複襄漢,威懾中原,使敵酋喪膽,百姓歸心。其精忠貫日,義勇淩雲,誠為國之柱石,民之倚仗。
然奸臣秦檜,陰懷叵測,勾結敵國,矯詔構陷,以“莫須有”之罪殘害忠良,致使嶽飛父子含冤而歿,天下誌士為之痛心。朕每思及此,未嚐不扼腕長歎,憤恨難平!
今查實奸賊秦檜欺君罔上,擅權誤國,實為冤殺嶽飛之首惡。其罪滔天,雖死難贖!著即褫奪其一切追贈官爵,削除諡號,改諡“謬醜”,以昭其奸,永為後世之戒。凡秦檜黨羽,依附為惡者,一並嚴查究辦,以正國法。
嶽飛忠節昭著,功業巍巍,宜加褒崇,以慰英靈。茲特追贈為鄂王,諡“忠武”,配享太廟,敕建專祠,春秋致祭。其子孫優加撫恤,錄用於朝,以彰朕酬功報德之至意。
嗚呼!
嶽飛之冤,今得昭雪;忠魂毅魄,永耀乾坤。
望爾臣工,以此為鑒,持正守節,共扶社稷。
布告中外,鹹使聞知。
開禧元元年 十月十五日頒布!”
為嶽飛徹底平反的消息如春風般迅速傳遍至整個臨安城的大街小巷,
城南一家茶肆內,說書人王老漢猛地一拍醒木,老淚縱橫:“列位看官,天大的好消息!朝廷為嶽帥平反了!”
茶肆內頓時炸開了鍋,一位白發老者顫抖著站起身:“可是真的?嶽帥終於……終於……”話未說完,那人已是泣不成聲。
“千真萬確!”一個年輕書生衝進茶肆,手裏揮舞著一張官府告示,“朝廷告示已經貼出來了!追封嶽帥為鄂王,諡號也追封到忠武!秦檜那奸賊的王爵被褫奪了,就連諡號也被改諡"謬醜"了!”
茶肆內爆發出震天的歡呼聲,有人高喊:“嶽爺在天之靈,終於可以安息了!”有人歡喜雀躍,有人激動的痛哭流涕。
街頭巷尾,百姓們奔走相告。賣炊餅的張二扔下擔子就往家裏跑,邊跑邊喊:“娘子!快把咱家藏的嶽王爺畫像請出來!”
綢緞莊的趙掌櫃立刻命夥計關門,在店門口掛起了白幡,設起簡易香案。
幾乎五六天時間裏,整個臨安的百姓紛紛在家中祭拜起嶽飛來,同一時間,辛棄疾親自在西湖旁,嶽飛埋骨處奉旨修建鄂王廟。
一個月時間裏,嶽飛平反的消息傳遍大江南北,不僅是江南的大宋,就連北邊的金國也是同樣得到這個消息,
西湖旁,鄂王廟拔地而起,新砌的白石階從棲霞嶺下迤邐展開,如一條素練垂入人間。
三進殿宇依山勢層疊而上,碧瓦映著晨光,在氤氳水氣中浮出金青色的輪廓。
正殿前的赭色照壁新雕著“盡忠報國”四個大字,鑿痕間猶帶鬆香。
繞過照壁,忽見十二道鎏金戟架森然矗立,當年嶽飛親製的神臂弩拓本懸於中堂,弩弦雖寂,猶聞黃龍未搗的錚鳴。
殿內藻井繪著二十八星宿,鬥拱間暗藏十二道金牌紋樣,工匠以這般機巧,教那催命的朱漆永遠懸於佞臣頭頂。
穿過享殿,後園的柏樹林突然靜了下來,虯枝掩映處,一方青磚壘就的圓形墓塚新培了土,塚前石碑隻簡略刻著“宋嶽鄂王墓”五字。
幾個工匠正在塚周鋪設排水暗渠,鐵鍬偶爾磕到埋骨處的老磚,便立即放輕動作。有白發老者俯身掬起一捧新土,混著碎瓊亂玉的土粒從指縫漏下,簌簌落回八百年前的舊墳。
忽聞鍾磬聲自配殿傳來,原是匠人們正在試音,青銅編鍾的餘韻裏,幾個孩童舉著新買的木雕將軍像跑過碑廊,驚起簷角銅鈴叮當。
他們不曾注意廊下那塊被香火熏黑的老碑,那上麵“敕建忠烈廟”的字跡,正與今日新刻的“鄂王廟”匾額隔著時空對望。
斜陽穿過廟門時,最後一筐建築殘土被運出西角門。
老監工撣著衣襟上的石灰,忽然對著墓塚方向長揖跪拜,
風過處,幾片新裁的宮絹從臨時祭台上飄起,像極了當年臨安城頭未落盡的旌旗。
鄂王廟裏,嶽飛墓前人潮湧動,百姓們自發攜帶香燭祭品前來祭拜,墓前很快堆滿了鮮花和供品。
三日後,朝廷在西湖旁舉行盛大祭奠儀式。
天剛蒙蒙亮,禁軍就已將西湖周邊戒嚴,然而這阻擋不了百姓的熱情,十萬臨安民眾自發聚集在警戒線外,翹首以待。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辰時三刻,儀仗隊開路,韓侂胄作為大宋首相身著正式朝服,率領文武百官緩步而來,辛棄疾和陸遊分別走在左右,三位主戰派領袖麵色肅穆,眼中卻燃燒著熾熱的火焰。
新落成的嶽王廟前,韓牧早已率領全真一百名弟子布置好法壇,為嶽武穆舉辦法事,超度英靈。
吉時到,鍾鼓齊鳴。
韓侂胄上前一步,展開聖旨,高聲宣讀:"中書門下,維年月日,大宋太師,平章軍國重事,韓侂胄謹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於宋少保嶽忠武鄂王之神曰:
嗚呼!天柱折而日星晦,王靈逝而山河悲。昔讀史冊,未嚐不掩卷太息,痛武穆之冤,而恨奸檜之毒也!王生而忠義,幼秉大節,刺“盡忠報國”於背,豈獨銘膚?實鐫心焉。當宋室板蕩之際,王奮起隴畝,挽天河以洗甲兵,揮羽扇而整貔貅。郾城之捷,朱仙鎮之威,使金酋破膽,謂“撼山易,撼嶽家軍難”。方期直搗黃龍,迎二聖而還,雪靖康之恥。奈何十二金牌,驟催班師;風波亭獄,竟隕巨星!“天日昭昭”之歎,千古同泣;忠良菹醢之慘,萬代共憤!
昔諸葛盡瘁,誌決身殲;子胥伏劍,眼懸吳門。然未有如王之精誠貫日,而罹禍之酷者也!彼蒼者天,胡為乎殲我良將?使長城自壞,而遺虜鴟張。宋室之不振,豈非自戕股肱乎?迨夫孝宗雪冤,追封鄂國,雖隆祀典,難返忠魂。今西湖之畔,王墓巍然;鬆柏森森,猶帶怒濤。而鐵鑄奸佞,長跪階前,斧鉞加身,唾沫盈麵。善惡之報,昭然若揭,然此豈足償王之萬一耶?
王之神靈,炳耀乾坤。昔佐鄂州,顯聖退敵;今護華夏,永鎮疆圉。某等瞻仰遺烈,感憤填膺。當效王之赤忱,秉忠持正;繼王之遺誌,扞國衛民。伏惟尚饗!”
每讀一句,人群中就爆發出一陣歡呼,當聽到韓侂胄讀到剝奪秦檜爵位,改諡“謬醜”時,百姓們的歡呼聲震耳欲聾,有人甚至激動得昏厥過去。
宣讀完畢,韓侂胄親自點燃三炷高香,插入嶽王廟前的青銅大鼎中。
青煙嫋嫋升起,在朝陽映照下如同一條通天之路。
“嶽鄂王在上,願您在天之靈,佑我大宋收複河山,一雪前恥!”韓侂胄聲音哽咽。
陸遊已是老淚縱橫,早就寫下“還我河山”四個大字,命人刻於廟前石碑之上:“老朽此生,唯願見王師北定中原日!”
韓牧率領五百弟子開始做法事,誦經聲如潮水般湧起,一百柄桃木劍同時舞動,在陽光下劃出耀眼的弧線。忽然,一陣清風吹過,香爐中的煙柱直衝雲霄。
儀式持續到黃昏。
當最後一縷陽光灑在“還我河山”的石碑上時,人群中不知誰先唱起了嶽飛的《滿江紅》,很快,數萬人的合唱聲響徹雲霄:”怒發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歌聲中,韓侂胄與辛棄疾對視一眼,兩人眼中都燃起了堅定的火焰,北伐的號角,即將吹響。
夜幕降臨,但嶽王廟前依舊人山人海,燭火如星,照亮了臨安的夜空,也照亮了大宋軍民心中沉寂已久的鬥誌。
喜歡射雕:師兄走了,我隻好天下無敵請大家收藏:()射雕:師兄走了,我隻好天下無敵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