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新的布局二

字數:4235   加入書籤

A+A-


    “既如此,臣領旨。”
    李格非聞言,拱手行禮。
    “愛卿免禮。”
    王行之笑著擺擺手,隨後看向蔡卞,繼續說道,
    “元度,朕欲讓你總領朝政,輔助太子監國,不知你意下如何?”
    “陛下饒命。”
    蔡卞一聽身子一顫,直接跪在地上求饒。
    他入秦多年,早就已經摸清了王行之的治政理念,現在秦國根本就與曆朝曆代不同,沒有三省丞相,也沒有宋國的以文禦武,而是文武分治。
    所以,根本就不可能像宋國以及曆代各朝一般,會出現什麽獨攬天下的權臣。
    因此,王行之這話一出,蔡卞便以為,這是王行之已經對他不滿到了極致,對他進行試探和捧殺。
    “陛下,還請看在元度以往的功勞上,饒元度一命。”李格非也嚇了一跳,趕忙幫著求情。
    “陛下,臣雖與元度公不和,但說句實話,大秦發展至今,元度公功不可沒,還請陛下饒元度公一命。”
    趙行舟本不想求情,但王行之剛才警告的話語還在耳邊。
    因此,他為了表明自己沒有黨爭之心,也跟著為蔡卞求情。
    “你們三人也是跟隨朕的老臣,清楚朕的性情,朕若是要殺一人,你們覺得會如此大費周章嗎?”
    瞧著三人誤會了,王行之哭笑不得,但還是耐心解釋道,“朕的實力到了一個瓶頸,因此需要閉關一段時間。”
    “但現在太子年幼,劉玄等人也不在朝廷,因此百官之中隻有元度能擔此大任。”
    “並且,元度隻需輔助太子治理好河西、河煌、關中諸地,新得之地以及各地兵事,朕在閉關之前自會安排妥當。”
    “所以,元度安心輔佐太子即可,其他事無需多想。”
    蔡卞鬆了口氣,他雖然不會武功,但秦國尚武,因此他的子嗣中也有人練武,知道武者修煉,有瓶頸一說。
    而且王行之武力冠絕天下,世人皆知,因此王行之遇到瓶頸,需要閉關也在情理之中,這讓他緊張的心情,鬆弛了不少。
    但他還是小心翼翼的問道,“那陛下,你需要閉關多久?”
    李格非與趙行舟也齊齊看向王行之。
    “短則三月,長則一年。”王行之眼波流轉,沉思片刻後回應。
    “那這差事,臣領了,還請陛下早日出關主持大局。”蔡卞聞言,也不再遲疑,拱手應了下來。
    秦國現在各地穩定,大致方向都已經定下,他輔佐朝政其實不需要大動幹戈,依葫蘆畫瓢,維穩就行。
    因此王行之閉關的時間看似不短,實則並未太多影響。
    況且,等王行之出關,他隻要沒犯下什麽太大的錯誤,這次輔政就是大功一件。
    若是超額完成,搞不好能更進一步,主掌一司,進位鄉侯。
    況且,王行之話已經說出,他若是不答應,恐怕也會給王行之留下一個不堪大用的印象,他的仕途也會就此終結。
    所以,這件事他根本就沒有任何退路。
    “好,既然如此,兩月之後,待一切安排妥當,朕就會下旨閉關,太子監國,由元度輔政。”王行之笑道。
    “臣定不負陛下所托。”蔡卞拱手,鄭重答應下來。
    隨後,王行之又與三人討論了一些政事,才讓三人離開。
    ————
    大宋、鄧州。
    鄧州古名南陽,是南北之要道,兵家必爭之地。
    同時,這裏也是諸葛武侯的第二故鄉。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此時,南陽縣山野之間,一間草廬當中,傳出陣陣悠揚的琴聲,與歌聲。
    這琴聲悠揚,歌聲渾厚,讓人一聽便不自覺的駐足停步。
    “聽這歌謠,想必應該就是此地了吧!”
    不遠處,一位青年帶著幾人,聽到這歌謠琴聲,不由得停下了腳步,尋著聲音傳來的方向望去。
    說話的青年,相貌俊秀,風姿卓雅,一襲錦繡紫袍下,宛如畫中走出的卓雅公子。
    在青年身旁,是一男一女兩位少年少女,這一男一女麵容稍顯稚嫩,但相貌皆是上乘,並且兩人眉宇間,都帶著一抹難以言喻的貴氣。
    在一男一女外側,又跟著兩人,這兩人一文一武,一人手持折扇,身材微胖,嘴上還有兩撇十分有個性的胡子,看上去頗為喜慶。
    另一人卻是麵容粗獷的中年漢子,身帶殺伐之氣,一看便知道,這人是位戰場猛將。
    那手持折扇的青年聞言,眼底閃過一抹濃濃的妒色,而後折扇一合,便出言說道,
    “公子,鄧州雖被我等拿下,但這裏比鄰武關,緊挨著大宋各州,若是被秦、宋兩國知曉公子在此地,恐怕會派人來行刺公子。”
    “況且,這臨淵之號,不過隻在鄧州傳播,我等在荊襄之地,也未曾有所耳聞。”
    “所以,屬下覺得,此人應該是徒有虛名之輩。”
    “何必讓公子來請。”
    “非也,非也。”
    青年還未說話,在青年旁邊少年卻是輕笑著反駁道,“包三哥此言差矣。”
    “漢末之時,昭烈帝三顧而成就帝位。”
    “現今天下,秦、宋、吳三國並立,猶如漢末亂局。”
    “世間隱世之才,皆名聲不顯,但其中不乏將相。”
    “如秦李綱,本是一降臣,初入仕途,便逢大變,在秦地勞役三載。”
    “後被秦帝發掘,入秦為官,隻是幾載便成了一地長安府尹。”
    “據說這李綱,還精通兵事,可謂是文武全才。”
    “還有宋國楊惟忠,本是番人出身,後自改姓名入軍。”
    “入軍之後,履曆功勳,現在已經是大宋天武軍左廂指揮使。”
    “就是不知,包三哥以為,這兩人如何?”
    “這兩人自是人傑。”
    那手持折扇的胖子,狠狠的瞪了一眼少年,鬱悶的回應。
    少年所說的前者,雖然名頭不大,但在各國朝堂上,卻是名聲響亮。
    少年所說的楊惟忠,他們更是不陌生,因為早些時候,這楊惟忠可是讓他們吃盡了苦頭,將吳軍打得節節敗退。
    最後,若不是天下士族入吳,吳國還不一定能有現在的光景。
    不過,他也是個不服輸的性子,再度反駁道,
    “在下承認李綱和楊惟忠,但這王秦自比武侯,稱之有臥龍之才,在下可是不認。”
    喜歡我以官身鎮天龍請大家收藏:()我以官身鎮天龍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