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花卷牌小作坊
字數:3763 加入書籤
麗娘說:“女子皆會做些女紅,隻是看精致與否,但想必這小娃娃的衣服是不難的。店家請等我片刻,我去問問可有女子願意做這活。”
麗娘速度很快,一炷香的時間就叫來了一二十人,都是女子,有老有少,聚集在小吃店門口。
花卷見人差不多來齊了,說:“大家好,我是花卷小吃店的店家。”
“如今正值冬天沒辦法耕種,光靠官府賑粥也不能填飽肚子。現在我手上有一些女紅活,如果你們願意,可以留下來幫我做事,不願意的也可以離去,每天用東西換食物的規則還是不變。”
眾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人說:“店家,我們祖輩都是農民,隻是會些女紅,並不精通,隻怕是有心無力啊。”
花卷說:“沒有關係,會剪裁的可以做剪裁的活,會刺繡的就去刺繡,什麽都不會的也沒事,隻要願意學就行。”
有一位大媽站出來,大聲說:“我願意學!我不想再餓肚子了,店家你說怎麽做,我聽你的!”
“我家中老小衣褲都是我做的!我能裁衣!”
“我也會!”
“我們都願意聽你的,隻要有口飯吃,餓不死我們就行!”
花卷點點頭,在小吃店旁邊搭起來一個大帳篷,搬了幾張桌子和凳子進去。
她說:“需要什麽繡活我都會跟麗娘說,今後白天你們可以在旁邊帳篷裏做事。我會按每人每天30文錢的工錢付給你們。”
這個價格還是花卷算了半天得出來了,30文足夠一家人一天的吃食。花卷也慶幸小吃店賺的銀兩都沒有拿去換成錢,足夠付一陣子工資了。
“三十文!這可比我們種地賺得多多了!”
“店家怎會如此大方?不會是黑店吧?”
“你想啥呢,我們如今兩手空空,有啥可被騙的?”
“你們還不明白嗎?花老板是大善人啊!”
花卷不覺得自己是個善人,她原來也隻是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普通人,多虧了小吃店,她認識了許多可愛的古人,賺了不少錢,這才不用為生計發愁。
花卷隻是想盡自己的能力回報他們。
除了這些婦女們,還有一些男人在旁邊聽了半天,很是羨慕。
有人開口問花卷:“店家有沒有適合我們男人做的事?我們總不好意思讓娘們賺錢養家啊。”
花卷說:“正好,還真有。麥冬在嗎?”
麥冬個子小,在人群中一蹦一跳地奮力伸出頭,喊著:“我在這!麥冬在這!”
眾人給他讓出一條路。
“麥冬,你以前在醫館工作,你認識草藥材嗎?”
麥冬驕傲地說:“當然!我進醫館當學徒的第一件事就是學會辨認各種草藥。”
花卷說:“你願意帶人在山裏采藥嗎?不管什麽草藥都可以。”
“我願意!請問店家,也給我們付工錢嗎?”
“對,如果有人願意跟著麥冬去采草藥的,就站出來,每天每人50文。”
“我去!我可以!”
“我也可以!我認識一些草藥!”
“店家,您可需要人炮製草藥?我會啊!我以前就是幫藥鋪炮製草藥的!”
花卷一喜,那敢情好:“要要要,你叫什麽?”
那人回答:“我叫徐大力!”
“好,你帶幾個人專門負責炮製,按30文一人算。”
“沒問題,交給我!”
很快,在旁邊又搭起了一個帳篷,以後裏麵就是一個小小的炮製作坊了。
麗娘負責繡活,麥冬負責采草藥,徐大力則負責加工,幾十個難民都找到了活幹。
這件事情很快被一邊的衙役傳到了城裏,趙知州立刻帶人趕來。
別的城門外流民也不少,都亂哄哄盤踞著,時不時還有人鬧事。反觀這裏是井然有序。八九個帳篷搭得齊齊整整,難民們都窩在裏麵躲避寒風,一片安靜平和。
趙繼周和花卷在小吃店裏坐下,他感激地對花卷說:“多虧了花老板,幫我解了燃眉之急,若不能妥善安置流民,我愧為一城知州啊!”
難民來勢洶洶,官府雖然有救助的義務,可是不管是開倉放糧還是安置流民,都需要走程序,要時間。
就怕難民等不及,一旦暴動就難以收場了。
花卷幫助官府解決了一大問題。
花卷謙虛道:“我隻是剛好認識人需要一些繡活和草藥,也是湊巧。”
趙繼周哪裏不知道這是她謙虛的說辭,哪有人會收農民做的繡活?更別說草藥了,從未見過花老板進城,如何賣草藥?
他隻覺得花卷既心善又不貪功,內心更是敬佩。
趙繼周說:“明日起我將派人把這些流民登記入冊、發放戶帖,並且給他們安排田地,隻需堅持到開春播種之後,他們便能徹底安定下來。”
“另外還有一事,那晚假扮難民的二人已經招供,是萬福榮所指使。證據確鑿,他也已認罪,得杖責三十大板,罰錢五十兩。這錢還請收下。”
正愁店裏的錢撐不了多久呢,這不就來了嗎?五十兩銀子足以撐一個月了。
花卷開心地收下錢。看著花卷上翹的嘴角,趙繼周越發肯定她是貼錢給流民了,現在他無比後悔沒讓萬福榮多吐一點銀子。
第二天一早,小吃店旁的花卷繡坊和花卷草藥加工坊便正式開始投入生產。
再也不用風餐露宿,如今可以在溫暖的帳篷裏幹活,他們都非常珍惜這個機會,積極得很。
白天他們認真幹活,等晚上花卷一開店,就把做好的東西交給花卷,閉店以後花卷就一一拍照,掛在網上售賣。
天越來越冷,繡娘們大多有孩子,花卷在旁邊又搭了一個小帳篷,放了炭盆,專給小孩子們住,讓他們離媽媽們近一點。
花卷在裏麵放了各式各樣的小床、玩具、零食,繡娘們輪著照顧,儼然一個小型幼兒園。
今天也收到了陸明禮的來信,以工代賑的效果很好,河道疏通和房屋重建已經接近尾聲,朝廷派的新一任縣官也馬上上任了,他們一行人很快便能啟程歸家。
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