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段:環保與可持續發展第694章 設備采購談判
字數:1948 加入書籤
上海外灘的玻璃幕牆折射著盛夏的陽光,李陽在會議室裏第三次調整領帶。今天的談判對象是德國某環保設備巨頭,對方ceo施密特特意從慕尼黑飛來,帶來的報價單上,一套廢水處理設備的價格足以買下三棟寫字樓。"李總,我們的納米膜技術是行業唯一,"施密特轉動著鋼筆,鏡片後的眼神帶著不容置疑的傲慢,"這個價格已經是對中國市場的特別優惠。"
李陽沒有立即回應,而是按下遙控器。大屏幕上同步播放著三組對比數據:德國設備的處理效率、國內某企業的改良技術參數,以及東南亞某國同類產品的采購價格。"施密特先生,"他指著波動的成本曲線,"您的技術確實領先,但維護成本是同類產品的2.3倍。更重要的是,"他調出政策文件,"中國政府對本土環保設備的補貼,已經能覆蓋技術差距帶來的性能損失。"會議室的氣氛驟然緊張,翻譯的聲音都變得小心翼翼。
與國內供應商的談判卻是另一番景象。在浙江某環保企業的車間裏,創始人老周撓著後腦勺:"李總,我們的設備穩定性確實差些,但價格隻有進口貨的三分之一。"李陽蹲下身查看設備接縫處的焊接痕跡,突然問:"如果我們投資研發,能不能在三個月內解決漏液問題?"老周眼睛一亮:"隻要資金到位,我帶著團隊住廠裏都行!"當晚,雙方就達成了技術改良合作協議。
真正的轉機出現在香港的一場環保展上。李陽偶然發現一家中日合資企業,他們將日本的精密製造技術與中國的成本優勢結合,研發出新型廢氣處理設備。"我們的催化劑壽命比德國產品長40,價格卻低25,"負責人展示著檢測報告,"但市場認知度還不夠。"李陽敏銳捕捉到機會,當場邀請對方到公司實地考察。
談判桌上的博弈堪稱驚心動魄。合資企業最初堅持15的利潤空間,而李陽的心理價位低了8個百分點。"你們需要標杆客戶打開市場,"他推過公司的全球布局圖,"我們的歐洲訂單可以為設備背書,但價格必須重新核算。"經過三天拉鋸,對方終於鬆口,但提出附加條件:要求參與後續的技術升級分成。
深夜的談判間隙,李陽在酒店房間裏反複推演方案。法務總監發來消息:"對方的質保條款存在漏洞。"他立即組織團隊重新修訂合同,將設備運行穩定性與付款進度掛鉤。當談判進入最後階段,李陽突然拋出"階梯式付款"方案:設備安裝調試達標付30,半年運行無故障再付40,剩餘款項根據三年運維數據支付。這個方案讓對方措手不及。
"李總,您這是把風險都轉嫁給我們了。"合資企業代表苦笑。李陽卻笑著搖頭:"不,這是共贏。"他展示了公司的運維團隊規模和數據分析能力,"我們能幫你們積累真實運行數據,這些數據比任何廣告都有說服力。"對方沉默良久,最終點頭同意。
簽約儀式在黃浦江畔的旋轉餐廳舉行。當雙方在合同上簽字時,窗外的陸家嘴燈火璀璨。施密特也出現在現場,他端著威士忌走過來:"李,你打破了我們對中國企業的認知。"李陽舉杯回應:"市場從不存在絕對優勢,隻有不斷尋找平衡點。"
合同細節充滿創新設計。除了常規條款,還加入"技術迭代共享"機製:若合資企業未來三年內研發出重大技術突破,公司有權以優惠價格升級設備;同時設立"環保創新基金",雙方按比例出資,用於解決行業共性難題。這些條款不僅保障了此次采購,更為長期合作埋下伏筆。
采購完成後,李陽在內部會議上展示了談判成果。大屏幕上,新舊設備的成本效益對比一目了然:總投資比全進口方案節省1.2億元,而處理效率僅下降3,但維護成本降低了55。"這次談判教會我們,"他敲著屏幕,"技術差距不是價格壁壘的借口,整合全球資源才是破局關鍵。"
當首批設備運抵工廠時,李陽站在貨櫃車前,看著印有中日雙語標識的集裝箱緩緩卸下。手機裏彈出老周的消息,他的企業在公司注資後,已經拿到了另外兩家上市公司的訂單。江風拂麵,帶著鹹濕的氣息,他知道,這場設備采購談判的勝利,不僅為環保改造省下真金白銀,更搭建起了一座跨越國界的技術合作橋梁。
喜歡1949璃院繁星請大家收藏:()1949璃院繁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