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段:新世紀的開端第751章 機遇降臨
字數:2316 加入書籤
2001年11月11日深夜,上海的梧桐葉在寒風中簌簌作響。李陽的辦公室燈火通明,電腦屏幕上to協議的pdf文件泛著冷光,他的手指在鍵盤上快速滑動,眼睛緊盯著"市場準入"章節裏的每一個條款。當讀到"降低關稅壁壘"幾個字時,他猛地起身,碰倒了桌上的茶杯,褐色的茶漬在戰略計劃書上暈染開來,卻絲毫未減他眼中的熾熱。
"立即通知所有高管,淩晨兩點緊急會議!"李陽抓起對講機,聲音裏帶著抑製不住的興奮。半小時後,集團總部的會議室裏,投影儀映出世界地圖,紅色的貿易路線如血管般蔓延。"同誌們,"李陽用激光筆重重點擊東南亞區域,"這不是普通的新聞,是曆史給我們的船票!"他的白襯衫領口微微敞開,領帶歪斜,卻比任何時候都更顯鋒芒。
財務總監老周推了推老花鏡,眉頭緊鎖:"李總,我們去年的海外營收占比不足5,現在貿然擴張,現金流根本撐不住!"市場部張經理也搖頭:"歐盟的ce認證、美國的fda標準,這些門檻我們連邊都沒摸著!"會議室裏議論聲四起,氣氛如同暴風雨前的壓抑。
李陽沒有立刻反駁,而是調出一組震撼的畫麵:印度貧民窟裏,孩子們圍著老舊的收音機收聽新聞;中東沙漠中,石油工人在酷熱下手動記錄數據;非洲草原上,醫生背著藥箱徒步數小時出診。"看到了嗎?"他的聲音低沉而有力,"這些不是貧困地區,是等待開發的金礦!"智能屏幕切換成數據分析圖,"東南亞家電缺口3.2億台,中東智能設備需求年增長47,而我們的產品,剛好能補上這些缺口!"
研發部王工舉起手:"但技術標準差異怎麽辦?去年我們的微波爐在日本因為電壓不符,退貨率高達60!"李陽笑了笑,從文件夾裏抽出一疊文件:"這是我連夜整理的《海外適配方案》,我們可以建立模塊化生產線,針對不同地區定製電壓、頻率、甚至操作界麵語言。"他的目光掃過眾人,"還記得1997年金融風暴嗎?我們也是在質疑聲中挺過來的。"
會議持續到破曉時分,當第一縷陽光刺破雲層,最終方案敲定:成立海外事業部,優先開拓東南亞和中東市場,同步組建國際標準認證小組。散會後,李陽獨自留在會議室,望著窗外漸漸蘇醒的城市,手機突然震動,一封來自美國加州的郵件跳入眼簾——標題赫然寫著:"關於智能工業設備合作意向書"。
發件人是矽穀新興科技企業innovatech的ceo艾米麗·陳。郵件中寫道:"我們關注李氏集團的傳感器技術已久,美國中西部的農場自動化改造項目,或許需要您這樣的合作夥伴..."李陽反複讀了三遍,心跳不自覺加快。這個機會來得如此突然,卻又仿佛命中注定。
他立即撥通李曉然的電話:"曉然,準備飛美國的行程。這次我們不是去參展,是去談合作!"女兒在電話那頭驚訝道:"可是爸,我們連對方的底細都沒摸清楚..."李陽打斷她:"有時候,機遇就像閃電,猶豫一秒就會錯過。"
三天後的舊金山國際機場,李陽帶著五人精英團隊走下舷梯。矽穀的陽光熱烈而刺眼,遠處的科技公司大樓在陽光下熠熠生輝。innovatego泛著科技感十足的藍光。艾米麗·陳親自迎接,這位華裔女企業家的握手堅定有力:"李總,我看過您1999年在環保轉型上的魄力,這樣的膽識,正是我們需要的。"
談判桌上的交鋒比預想中更激烈。美方要求技術入股,占合資公司60股權;李陽則堅持對等合作,各持49,剩下2作為員工持股。"陳女士,"李陽展示著企業研發成果的全息投影,"我們的傳感器精度達到納米級,這是中國工程師二十年的心血。"他的聲音沉穩,"合作應該是雙贏,而不是一方的吞並。"
僵局持續到第二天深夜。當艾米麗·陳再次提到控股權時,李陽突然起身,從公文包取出一本泛黃的相冊。"這是1987年我們創業時的照片,"他指著照片裏破舊的廠房,"那時候,我們連一台像樣的設備都沒有。"相冊翻到最新一頁,是蘇州智能工廠的全景圖,"現在,我們有能力和任何國際企業競爭。"
艾米麗·陳沉默良久,終於伸出手:"李總,我欣賞您的坦誠。就按您說的,49對49,但市場推廣必須由我們主導。"李陽握住她的手,窗外的矽穀夜景璀璨,遠處斯坦福大學的鍾樓傳來悠揚的鍾聲。
簽約儀式在一周後舉行。當李陽的鋼筆尖落在合同上時,閃光燈此起彼伏。這一刻,他想起二十多年前在雅加達倉庫裏的艱難歲月,想起無數個徹夜難眠的夜晚。而現在,這家從中國弄堂裏走出來的企業,終於叩開了國際市場的大門。
回程的飛機上,李陽望著舷窗外的雲海。手機收到艾米麗·陳的消息:"期待我們的"東方智慧+矽穀創新"能改變世界。"他微笑著回複:"這隻是開始。"雲層下方,祖國的大地正在晨光中蘇醒,新的征程,已然啟航。
喜歡1949璃院繁星請大家收藏:()1949璃院繁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