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五省總督陳奇瑜

字數:6866   加入書籤

A+A-


    崇禎七年1634年)正月,紫禁城上空彤雲低垂,凜冽的北風卷著細雪掠過琉璃瓦,發出刺耳的尖嘯。文華殿內彌漫著濃重的硫磺味,二十餘盞宮燈在穿堂風中明明滅滅,將蟠龍柱上的鎏金紋路映得忽隱忽現。崇禎皇帝踢開腳邊堆積如山的告急塘報,那些被火漆印灼穿的文書上,"流賊破城總兵潰逃"的字跡刺得他眼眶生疼。他指節泛白地攥著龍椅扶手,渾濁的眼睛裏布滿血絲:"陝西、山西、河南、湖廣、四川五省,流賊如野草瘋長,各鎮撫擁兵自重,遇賊則避,見功則搶!"他抓起案頭一封邊緣燒焦的奏折狠狠摔在地上,"看看!河南巡撫說湖廣援軍見死不救,湖廣總兵彈劾山西官軍劫掠友軍糧餉,如此亂象,大明的軍製都爛到根裏了!"
    滿殿大臣齊刷刷跪地,烏紗帽在青磚地上鋪成黑壓壓的一片。崇禎突然重重一拍龍椅扶手,震得香爐裏的香灰簌簌掉落:"朕決意設總督一職,總攬五省軍務、糧餉、吏治!各省巡撫、總兵皆聽其調遣,誰敢抗命,先斬後奏!"他掃視著眾人驚恐的麵孔,聲音愈發淒厲,"你們倒說說,誰能擔此重任?若再推諉扯皮,休怪朕的國法不認人!"
    內閣首輔溫體仁率先打破沉默,他身著華麗蟒袍,邁著沉穩的步伐,不緊不慢地走出隊列,向著崇禎皇帝深深一揖,而後聲音洪亮地朗聲道:“陛下,當前農民起義呈燎原之勢,肆虐猖獗,局勢已然萬分危急。非得威望素著、謀略過人者,不能擔此扭轉乾坤之重任。三邊總督洪承疇,多年來坐鎮西北,剿匪平亂,屢立赫赫戰功,對賊寇的習性更是了如指掌。若能由他統籌陝西、山西、河南、湖廣、四川五省軍務,必能迅速扭轉當前局勢,蕩平賊寇,還我大明太平。”言罷,他微微抬起頭,目光中透露出對自己提議的十足篤定。
    溫體仁此議,看似純粹出於公心,實則暗藏黨派私心。溫體仁為首的一派,在朝中苦心經營,力圖擴充勢力範圍。洪承疇若能上位統籌五省軍務,日後論功行賞,溫黨勢力必將大增,進一步鞏固其在朝堂的地位。
    此言一出,眾多大臣紛紛點頭稱是,猶如水波漣漪般響應。戶部尚書畢自嚴緊接著從隊列中走出,恭敬地拱手奏道:“陛下,溫首輔所言極是。洪承疇在三邊總督任上,不僅將當地匪患壓製得服服帖帖,還大力整頓軍備,使得三邊防務煥然一新。其軍事才能卓越,治軍方略更是在朝中諸臣中出類拔萃。若能委以五省軍務,必定不負聖望,為我大明解此燃眉之急。” 畢自嚴與溫體仁往來密切,在黨派利益上休戚與共,此時自是毫不猶豫地附和。
    禮部尚書黃士俊也趕忙上前一步,隨聲附和道:“陛下,洪承疇剿匪經驗豐富,行事果敢決絕。此前多次以少勝多,大破賊軍,實乃我朝不可多得的將才。如今局勢火燒眉毛,正該重用此人,令他統領五省兵馬,全力圍剿逆賊,方能彰顯我大明平叛之決心。” 黃士俊雖未與溫體仁結成緊密同盟,但在複雜的朝堂局勢下,此番表態也意在交好溫黨,為自身仕途謀便利。
    一時間,朝堂上讚同洪承疇出任五省軍務總督的聲音此起彼伏,不絕於耳。崇禎皇帝坐在龍椅之上,微微皺眉,眼神中透露出一絲猶豫與糾結,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內心十分清楚洪承疇的能力,若能讓其統籌五省軍務,或許真的能夠化解當前的困局。然而,他也有著自己深深的顧慮,洪承疇在三邊經營多年,三邊局勢錯綜複雜,若貿然將他調離,萬一三邊出現變故,那後果簡直不堪設想。
    就在崇禎皇帝猶豫不決,內心天人交戰之時,兵部尚書張鳳翼將皇帝的神色變化盡收眼底。他深知崇禎遲遲不下決定,是內心對洪承疇這個人選有所不滿,卻又因洪承疇的功績和威望而不好直接說出口,正等著有人出來挑明此事呢。張鳳翼心中暗自思忖,微微皺眉,片刻後,麵露難色地出班奏道:“陛下,諸位大人舉薦洪承疇,足見對其能力的認可,這一點臣也深表讚同。然而,陛下聖明,三邊之地緊鄰塞外,形勢錯綜複雜,乃是我大明邊疆之要衝。洪承疇總督三邊,不僅要應對猖獗的匪患,還要時刻警惕塞外敵軍的動向,肩負著抵禦外敵與剿匪的雙重千斤重擔,實在是難以抽身。若此時將他調離,三邊防務恐會出現疏漏,一旦塞外敵軍趁機而入,那局勢必將變得更加危急萬分,到時候恐怕會顧此失彼,陷入兩難之境。”
    張鳳翼所在黨派與溫體仁一派向來政見不合,明爭暗鬥不斷。他此番言辭,表麵上是從大局出發,為三邊局勢擔憂,實則是想借此機會阻止洪承疇上位,打壓溫黨勢力的擴張。
    崇禎皇帝聽聞此言,心中猛地一凜,原本就緊鎖的眉頭皺得更緊了,臉上的憂慮愈發濃重。他緩緩開口,聲音中帶著一絲疲憊與無奈:“諸位愛卿所言皆有道理,洪承疇雖能力出眾,但三邊防務亦不容有絲毫閃失。這五省軍務總督之位,關乎我大明興衰存亡,究竟何人可擔此重任?又有誰能在這亂世之中,為朕分憂解難,平息這烽火戰亂?”朝堂上頓時陷入一片死寂般的沉默,眾臣皆低頭沉思,絞盡腦汁地試圖尋找一個合適的人選。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時,吏部尚書鄭三俊輕輕清了清嗓子,邁著穩健的步伐上前奏道:“陛下,臣舉薦一人,或許可解當前之困。延綏巡撫陳奇瑜,在當地任職多年,對農民起義軍的活動規律頗為熟悉,多次成功鎮壓當地匪患,政績卓著,聲名遠揚。此人既有謀略,又頗具膽識,行事果斷,在應對匪患時展現出了非凡的才能。或許,他能勝任這五省軍務總督之職,為陛下分憂。”
    鄭三俊此舉,並非單純出於對陳奇瑜能力的賞識。他所屬黨派與溫體仁一派存在利益分歧,推舉陳奇瑜,一方麵是認為陳奇瑜確有可用之處,另一方麵也是想借此打破溫黨對重要職位的把控,為自己黨派爭取更多話語權。
    此言一出,朝堂上頓時像炸開了鍋一般,再次議論紛紛。有的大臣小聲嘀咕:“陳奇瑜雖有些功績,但資曆尚淺,與洪承疇相比,恐怕難以服眾,萬一貽誤戰機,那可如何是好?”這些大臣多與溫體仁立場相近,對陳奇瑜上位心存抵觸,擔心會影響溫黨布局。也有的大臣反駁道:“如今局勢危急,火燒眉毛,不妨給他一個機會,說不定他能創造奇跡,闖出一片新天地呢。”這部分大臣或是與鄭三俊同屬一派,或是出於對局勢的急切擔憂,希望能有新的嚐試。
    溫體仁微微皺眉,眼中閃過一絲不屑,對鄭三俊的提議有些不以為然。他冷冷地說道:“鄭尚書,五省軍務何等重要,絕非兒戲,怎可輕易托付給一個資曆尚淺之人?陳奇瑜雖有些微功勞,但驟然委以如此重任,萬一誤了大事,你我如何向陛下交代?又如何對得起大明的江山社稷和天下百姓?” 溫體仁自然不願看到陳奇瑜半路殺出,打亂他們的部署,故而言辭犀利地加以反對。
    鄭三俊並不畏懼溫體仁的威勢,他神色從容,不卑不亢地回應道:“溫首輔,如今洪承疇因三邊事務纏身無法調任,而賊勢卻日益猖獗,如不盡快采取行動,後果不堪設想。當下急需有人能統籌五省軍務,穩定局勢。陳奇瑜在延綏巡撫任上,展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出色的應變能力。用人之道,貴在不拘一格,不能僅僅因為資曆而棄之不用。若因循守舊,錯失良才,延誤戰機,那才是真正對陛下、對大明江山的不負責任。” 鄭三俊據理力爭,為陳奇瑜爭取機會,同時也是為自己黨派的主張爭取支持。
    錢謙益站出來支持鄭三俊,他上前一步,拱手說道:“陛下,鄭尚書所言有理。當下局勢萬分緊迫,不容我們再有過多的猶豫和遲疑,需當機立斷。陳奇瑜在延綏治理有方,對當地地形、賊情皆有深入了解,這便是他得天獨厚的優勢。可先令其一試,觀其表現,再做定奪,如此也不失為一個兩全之策。” 錢謙益所在黨派與鄭三俊一派在某些事務上觀點相近,此次站出來聲援,意在共同抗衡溫黨勢力。
    大學士王應熊也點頭讚同道:“陛下,臣以為可給陳奇瑜一個機會。若他能立下戰功,可為朝廷增添一員良將,解我大明之困境;即便稍有差池,也可及時調整策略,另做打算。陛下不妨權衡利弊,做出決斷。” 王應熊則是從更宏觀的角度出發,希望能為朝廷找到真正合適的人選,同時也不想看到朝堂因黨派之爭陷入僵局,故而提出較為折中的建議。
    崇禎皇帝坐在龍椅上,仔細聆聽著眾臣的爭論,心中反複權衡著眾人的建議。他深知,此時自己必須做出一個艱難而又關鍵的決定,這一步棋,走好了或許能挽救大明於水火之中,走不好則可能讓局勢更加惡化。沉默良久,他緩緩抬起頭,目光堅定地掃視著朝堂上的眾臣,語氣沉穩地說道:“朕意已決,擢升陳奇瑜為兵部右侍郎兼右副都禦史,總督陝西、山西、河南、湖廣、四川軍務。眾卿需全力輔佐,不得有誤。朕期待他能不辱使命,早日平息戰亂,還我大明太平盛世。”眾臣見皇帝已做出決定,紛紛跪地領旨,山呼萬歲。
    正當陳奇瑜於延綏巡撫衙門內,對著一幅詳盡的延綏轄區軍事地圖苦苦思索時,忽聞門外一陣整齊的腳步聲傳來。緊接著,便聽見一聲高呼:“聖旨到——”陳奇瑜心中一凜,趕忙整理衣冠,率衙門內一眾屬官,疾步出迎。
    眾人齊齊跪地,隻見傳旨太監神色莊重,展開聖旨,朗聲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今農民起義肆虐,天下紛擾。朕心憂之,特召群臣商議,望得良才以靖亂局。茲查延綏巡撫陳奇瑜,任職以來,屢立戰功,於剿匪一事,多有謀略。朕深信其能,著擢升陳奇瑜為兵部右侍郎兼右副都禦史,總督陝西、山西、河南、湖廣、四川軍務,統領五省兵馬,務期蕩平逆賊,安定四方。陳奇瑜接旨後,即刻赴任,不得有誤。欽此!”
    陳奇瑜聽聞,先是一愣,心中泛起一陣波瀾,手中原本握著的折扇不自覺地停在了半空,整個人仿若被定住一般。隨即,他的眼中閃過一絲驚喜與決然,那是一種被委以重任的興奮,更是一種決心不負聖恩的堅定。他雙手接過聖旨,聲音洪亮而堅定地說道:“臣陳奇瑜,謝主隆恩!陛下如此信任於臣,將五省軍務交付於臣,臣定當全力以赴,不負聖恩。哪怕粉身碎骨,也要平息這亂世烽火,為大明江山的穩固拚盡全力!”言罷,恭恭敬敬地將聖旨舉過頭頂。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起身之後,陳奇瑜望著手中的聖旨,眼神中滿是驚喜。從此刻起,陳奇瑜肩負起了大明五省的安危,成為整個大明最大的封疆大吏!
    走馬上任後,陳奇瑜一刻也不敢耽擱。他知道當前局勢如同一團熊熊燃燒的烈火,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必須爭分奪秒。他迅速以八百裏加急檄調各路官軍會師陝州。在陝州的軍帳內,燭火搖曳,光影在牆壁上晃動,營造出一種緊張而又壓抑的氛圍。陳奇瑜站在巨大的軍事地圖前,神色嚴峻,目光如炬地審視著地圖上的每一個細節。他的手指在地圖上緩緩移動,從山川河流到關隘要道,從義軍的分布到官軍的集結點,每一處都不放過,口中念念有詞,心中飛速構思著作戰計劃。此時,各路將領陸續到齊,他們身著戎裝,神色嚴肅,營帳內彌漫著一股肅殺之氣。陳奇瑜抬起頭,目光如鷹般掃過眾人,大聲說道:“諸位將軍,如今賊勢猖獗,猶如惡狼猛虎,對我大明江山造成了嚴重的威脅。但聖上信任,委我重任,將五省軍務交予我們。我們肩負著保衛大明、守護百姓的重任,必須齊心協力,同仇敵愾,剿滅逆賊。諸位,可有信心?”將領們紛紛抱拳回應,聲音震天:“願聽總督大人調遣,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彼時,老回回馬守應等五大營義軍如同狡黠的狐狸,從湖北進入四川後又折返,分兵三路,行蹤飄忽不定,讓明軍難以捉摸。陳奇瑜得知消息後,心急如焚,猶如熱鍋上的螞蟻,若不盡快製定出有效的對策,義軍必將如野草般蔓延坐大,到時候局勢將更加難以控製。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他決定親自騎馬趕赴均州,親臨前線,現場指揮作戰。一路上,塵土飛揚,馬蹄聲急,陳奇瑜不顧疲憊,日夜兼程,快馬加鞭。
    到達均州後,陳奇瑜一刻也沒有停歇,立刻傳令四位巡撫聯合討伐。他站在高處,望著集結的軍隊,心中既有擔憂,又有一絲期待。他轉頭對身旁的盧象升說道:“象升啊,此次戰事至關重要,關乎我大明的興衰存亡,咱們務必全力以赴,不可有絲毫懈怠。你我皆深受皇恩,定要為陛下分憂,為百姓謀福。” 盧象升目光堅定,猶如鋼鐵般堅毅,回禮道:“大人放心,末將定當拚死一戰,不獲全勝,絕不收兵。”
    隨後,陳奇瑜與盧象升一同率軍與義軍展開了十多次激烈的戰鬥。戰場上,喊殺聲震天,硝煙彌漫,仿佛整個天地都被戰火點燃。明軍主力是延綏總兵胡翠蓮率領的第一旅,他們借助燧發槍的密集火力,將起義軍打得鮮血飛濺。陳奇瑜騎在高頭大馬上,身著戰甲,手持長劍,劍身上閃爍著寒光。他大聲呼喊著鼓舞士氣:“將士們,為了大明的江山,為了陛下的信任,為了天下百姓的安寧,殺!” 胡翠蓮所部明軍在他的激勵下,士氣大振,奮勇向前,如猛虎下山般將一排排鉛子、彈丸射向對麵起義軍。經過一番苦戰,明軍斬獲賊兵首級達一千七百多,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看著堆積如山的首級,陳奇瑜臉上露出了一絲欣慰的笑容,但他知道,這隻是漫長征途上的一小步,更大的挑戰還在後麵,絕不能有絲毫的驕傲和鬆懈。
    取得勝利後,陳奇瑜沒有絲毫懈怠。他深知“除惡務盡”的道理,如同獵人追擊獵物一般,乘勝追擊。遂率副總兵劉遷等人搜索殘餘騎兵。在一次搜捕行動中,劉遷帶領手下的士兵,如同獵犬般敏銳地察覺到了義軍的蹤跡,成功抓獲了一名義軍的小頭目。陳奇瑜得知後,親自審訊。他目光如炬,緊緊盯著小頭目,猶如老鷹盯著獵物一般,嚴厲地問道:“你們的首領在哪裏?如實招來,可免你一死。若有半句假話,休怪我刀劍無情。” 小頭目嚇得渾身發抖,臉色蒼白如紙,豆大的汗珠從額頭滾落,哆哆嗦嗦地說出了義軍首領們的藏身之處。陳奇瑜根據線索,成功抓獲義軍首領等十二人。為了徹底打擊義軍,讓他們再無翻身之力,他派延綏總兵胡翠蓮率領全員裝備燧發槍的第一旅持續追擊。胡翠蓮抱拳說道:“大人放心,末將定不辱使命,定將這些逆賊追剿到底,一個都不放過。”
    胡翠蓮的燧發槍部隊如同鋼鐵洪流一般,追擊之下,起義軍死傷慘重。一時間,陳奇瑜的軍事聲望如日中天,在軍中,在民間,人人皆讚其為大明的救星。陳奇瑜在軍中,也漸漸有了幾分驕傲之色。他時常對著部將們說道:“這些逆賊,在我麵前,不過是土雞瓦狗罷了,不堪一擊。隻要我們乘勝追擊,定能將他們全部剿滅,還我大明太平。”
    隨著起義軍大部進入陝西,陳奇瑜率部緊緊尾隨追擊,一路將起義軍逼入了漢中棧道地區的興安車廂峽。這興安車廂峽地勢極為險要,兩側山峰高聳入雲,猶如兩扇巨大的石門,中間峽穀狹長幽深,僅有一條棧道蜿蜒其中,易守難攻,堪稱天然的軍事要塞。陳奇瑜站在峽口,望著這天然的險要之地,心中大喜,仿佛看到了勝利的曙光。他心想:“此乃天助我也,這是上天賜予我將這些逆賊一網打盡的絕佳機會。隻要將峽穀封鎖,斷了他們的糧草和水源,這些逆賊插翅難逃,隻能乖乖投降。”
    他迅速派軍防守各處要地,將峽穀圍得水泄不通,如同鐵桶一般,隻等起義軍彈盡糧絕,便可輕鬆取勝,成就不世之功。此時的陳奇瑜,信心滿滿,仿佛已經看到自己凱旋而歸,接受眾人的歡呼和皇帝的嘉獎。
    喜歡穿越明末成餓殍請大家收藏:()穿越明末成餓殍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