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苻堅自比秦始皇

字數:7522   加入書籤

A+A-


    林浩聽聞拓跋圭誕生時伴有天生異象,心中暗自斷定,此子必是未來天命所歸之人,終有一日,自己定當輔佐其成就統一天下的宏偉霸業。
    然而,當下拓跋圭尚在繈褓,時機遠未成熟,於是林浩便讓林婉清先返回麥積山,囑咐她耐心等待,從長計議後續之事。
    林浩回到麥積山後,一心潛心鑽研各類典籍謀略。
    他深知拓跋圭的成長尚需時日,而這段時間自己必須不斷提升自我,以便日後能更出色地輔佐這位天命之人。
    林婉清則在山中協助他,同時密切關注著外界局勢的變化,及時將各方消息傳遞給林浩。
    趁著王猛生病,慕容垂決定加快行動步伐。
    他秘密派遣慕容軒前往燕地,與當地的豪傑誌士進一步加強聯絡。
    慕容軒憑借百燕會,暗中發動了眾多前燕的殘留勢力,準備在合適的時機發動起義。
    與此同時,慕容垂在長安城內依舊佯裝沉迷酒色,以此麻痹苻堅和王猛的警覺。
    在燕地,慕容軒成功組建起一支幾千人的義軍。
    起初慕容軒的行動非常順利,然而之後的義軍數量卻極難增加,僅有曾經的燕國權貴階層對複國行動積極響應,普通百姓參與的積極性並不高,就算慕容軒費盡口舌,給百姓講述民族大義,講家國仇恨,甚至把民族仇恨都慷慨激揚的講述出來,依然沒有百姓響應。
    為什麽曾經燕國的百姓對於複辟燕國不感興趣?為什麽在家國大義麵前百姓不為所動?
    原來,燕國在慕容暐當政時,對百姓橫征暴斂,致使民不聊生。
    而今在前秦苻堅的統治下,其天性寬宏慈悲,篤信儒家的仁義治國理念,倡導民族融合及各民族平等。
    昔日的燕國疆土,百姓已逐漸過上安寧幸福的日子,無人再惦念前朝的生活。
    多數百姓皆期望能繼續在前秦的治理下安度餘生。
    唯有那些昔日淩駕於百姓之上、如今已然衰敗的貴族,才會懷念故國。
    此事深深觸動了慕容垂。
    慕容家族自擁有《太公秘書》起,便依靠武力征服天下,認為武力能夠解決一切問題。
    擁有《太公秘書》的慕容垂在戰場上百戰百勝、所向披靡。
    可即便慕容垂從未嚐過敗績,如今也淪落到寄人籬下,卻日夜被人監視,不得重用,戰戰兢兢地活著。
    如此看來,單純依靠打仗,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此時,慕容垂開始思考天道的運行規律。
    他腦海中浮現出《道德經》的片段,他緊閉雙眼,凝神打坐,用心感受大自然的花開花落、潮起潮落、興衰成敗、生老病死等自然之道。
    道法自然,慕容垂瞬間領悟到,一切都應順其自然,不可強求,不可違背自然之力。
    如今燕趙大地的百姓不願追隨慕容家複國,說明複國時機未到,當下唯有靜靜等待天時。
    想通這些後,慕容垂頓感豁然開朗。
    慕容垂對《道德經》的理解更上一層,他深刻認識到,當年老子的《道德經》並非書寫而成,而是其對大自然規律的領悟所得。
    《道德經》並非讓人誦讀背誦,而是讓人去領悟。
    隻要能領悟大自然的運行規律,每個人無需閱讀原本的《道德經》,其精髓自會存於心中。
    正因如此,當年秦始皇燒毀《道德經》實則並未將其真正毀滅,因為《道德經》所代表的是大自然和宇宙的運行規律,絕非簡單燒毀竹簡就能消除。
    嚴格來講,《道德經》是無法被消滅的。
    感悟完《道德經》的天道規律後,慕容垂又想到了那求而不得的《仁義經》。
    如今前秦已基本統一北方,百姓安居樂業,無人願意戰火重燃。
    如今再向百姓講述家國大義、民族仇恨,已無人響應。
    慕容垂深刻領悟到另一層道理,世人皆爭搶《仁義經》,以為憑借幾頁紙、幾卷竹簡就能奪得天下?
    然而,《仁義經》的核心價值在於用心施行仁義之政,而非表麵上獲取仁義之書。
    擁有《仁義經》的嬴政失去了天下,擁有《仁義經》 500 年的麥積山林家未能得天下,擁有《仁義經》的石勒也未得天下,唯有施行仁政的苻堅如今真正坐擁天下。
    想到此處,慕容垂開始反思過往的過錯,自己過於注重追求表麵的得失,而未深入探究事物背後的運行規律。
    看來,當下複國之事隻能暫且擱置,靜靜等待天時、地利、人和全部具備的時機。
    倘若這些條件始終未現,那便是天命不讓慕容家複國,自己也不可強求。
    感悟完這些,慕容垂來到庭院之中,依照自己感悟的天地萬物規律,運轉參合神功,瞬間感覺自己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一時間,武功心境大幅提升。
    隨後,慕容垂傳話出去,讓長安城中的慕容世家子弟暫停複國計劃,耐心等待時機。
    同時讓慕容軒和冉操在燕國故地和遼東半島的行動也要順其自然,不可強迫百姓,爭取讓民心自然而然地傾向慕容家。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段時間,慕容垂的行動雖引起了王猛的注意,但由於苻堅在清河公主的影響下,對慕容垂的信任並未完全動搖,慕容垂暫時未受影響。
    王猛雖身體日漸虛弱,但好在病情暫時穩定,暫無性命之憂。
    苻堅得知王猛病情穩定,稍感安心,更加倚重王猛來穩定朝局,應對各方潛在的危機。
    苻堅由於之前成功消滅仇池國後,自信心大幅提升,心中已然開始謀劃統一天下的宏偉藍圖。
    他獨自站在地圖前,目光緊盯著那山川河流與城郭,久久沉思。
    他的腦海中不斷浮現出當年秦始皇立足鹹陽,而後虎視六國、一統天下的霸氣景象,心中暗自思索自己能否效仿秦皇,成就不朽功業。
    於是,苻堅招來王猛,共同商議統一天下之策。
    苻堅率先開口道:“景略啊,朕觀當下之秦國,雖已頗具規模,但仍覺前路漫漫。朕近日思索往昔秦國之霸業,深感秦穆公之時與今日之秦國竟有幾分相似,卿以為如何?”
    王猛微微點頭,目光深邃地說道:“陛下所言極是。秦穆公時期,秦國偏居西陲,為中原諸侯所輕視,恰似我朝如今雖強,然四方仍有覬覦之敵;彼時秦國四周戎狄環伺,侵擾不斷,正如今日我朝周邊之複雜局勢,諸多勢力搖擺不定,隱患叢生。”
    苻堅接著道:“當年秦國能成就大業,必有其可取之處。朕記得秦國初時,民生艱難,國力微弱,全賴百裏奚相國之能,方得扭轉乾坤。”
    王猛應道:“陛下聖明。百裏奚相秦,首重內政。他深知秦國欲圖發展,必先固本培元。故而極力倡導發展農業,勸課農桑,使得秦國田野漸辟,倉廩漸實,百姓得以安居,此乃國之根基也。今我朝前秦之地,雖廣袤富饒,但亦有荒廢未墾之處,若能效仿百裏奚之舉,鼓勵農耕,興修水利,必能使糧食充盈,為征伐四方提供堅實後盾。”
    苻堅微微頷首,又道:“聽聞百裏奚還重視招攬賢才,廣納各國能臣誌士,為秦國所用,方使秦國朝堂人才濟濟,政令通達。”
    王猛笑道:“陛下明鑒,此乃強國之要策。如今我朝亦應不拘一格降人才,不論出身門第,唯才是舉。朝堂之上,既有王公貴胄,亦需賢能之士,共同輔弼陛下,如此方能使朝綱整肅,決策英明。”
    談及軍事,苻堅問道:“當年秦國如何應對周邊戎狄之患?朕觀今日之局,亦有諸多不安定因素,亟待解決。”
    王猛正容道:“百裏奚采取了剛柔並濟之策。先以懷柔之法,拉攏分化戎狄各部。對於一些弱小且願歸附的部落,許以重利,賜以土地財貨,使其心悅誠服,成為秦國的助力,此亦為我朝安撫周邊小勢力的良策。而對於那些冥頑不靈、妄圖侵擾的敵人,則果斷以精銳之師出擊,憑借秦軍之勇猛善戰與精心謀劃之戰術,或正麵強攻,摧其堅壘;或迂回包抄,斷其退路,使其聞風喪膽。如此恩威並施,秦國方能逐漸平定戎狄,拓展疆土,成就霸業之基。今我朝周邊小勢力,亦可用此策應對,使其為我所用,或不足為患。”
    苻堅目光灼灼,繼續問道:“後來秦國之崛起,聽聞與取得梁州、益州之地關係重大,卿可詳細道來。”
    王猛答道:“陛下,梁州之地,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得之則可掌控西南之錢糧賦稅,猶如人之有倉廩,源源不斷供給軍需民用。當年秦國曆經艱辛取得梁州,猶如猛虎添翼,實力大增。如今我朝若能攻占東晉之梁州,便可解決糧食之虞,充實府庫,支撐長久之戰事。而益州,乃連通西域之要衝,商貿繁盛,且地勢險要,據之可保我朝西北之安寧,解除後顧之憂,亦能掌控西域之資源財貨,為我朝所用。此二州之地,於我朝前秦霸業,至關重要,不可不圖。”
    當年的秦國遠不及此時苻堅治下的前秦強大。
    秦國因地處西戎,四周強敵環繞,生存環境惡劣,被眾人視作絕境。
    秦國民生凋敝,國力衰微,仿佛置身黑暗深淵,前途未卜。
    然而,就在這艱難時刻,智慧非凡、目光長遠的百裏奚挺身而出。
    他深知,盡管當下秦國困難重重,但倘若能夠平定周邊的戎狄,便可將這看似絕望的絕境,成功轉化為充滿希望的順境。
    於是,在朝堂之上,百裏奚慷慨陳詞,向秦穆公進諫:“主公,如今我國處境艱難,但戎狄雖勇猛好戰,卻組織鬆散,缺乏統一指揮和長遠戰略。此乃我國之良機,隻要善用謀略,憑借我國逐漸積累的實力和先進的軍事策略,對戎狄各個擊破,必能扭轉乾坤,開疆拓土!”
    秦穆公聽後,深以為然,當即下令按照百裏奚的計策行事。
    首先,百裏奚精心挑選並派出精明的探子,他們喬裝改扮,混入戎狄部落,仔細摸清了戎狄各部落的兵力分布、生活習性以及內部存在的矛盾和紛爭。
    接著,秦國全力訓練出一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精銳之師。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在與戎狄的戰鬥中,秦軍將領們依照百裏奚製定的戰術,靈活運用戰略。
    時而以勇猛無畏的氣勢正麵強攻,衝垮戎狄的防線;時而巧妙迂回包抄,出其不意地攻擊戎狄的後方,讓戎狄部落應接不暇,難以招架。
    對於一些勢力較小、相對容易招安的戎狄部落,百裏奚主張采用懷柔策略。
    秦國許以他們豐厚的賞賜、肥沃的土地,以及一定程度的自治權,使這些部落心甘情願歸降秦國。
    這不僅減少了秦國的敵人,還為秦國擴充了人口和資源。
    而對於那些頑固抵抗、不肯屈服的戎狄部落,秦軍則以雷霆萬鈞之勢給予沉重打擊。
    在一場場激烈的戰鬥中,秦軍將士們奮勇殺敵,展現出頑強的戰鬥意誌和高超的戰鬥技巧。
    經過一係列艱苦卓絕的戰鬥和精妙絕倫的謀略運用,秦國終於成功地平定了周邊的戎狄。
    從此,秦國獲得了廣袤無垠的土地、豐富的礦產資源,人口也隨之大幅增加。
    更重要的是,秦國在周邊地區樹立起令人敬畏的威望,其他諸侯國對其刮目相看,不再輕視。
    原本深陷絕境的秦國,成功實現了華麗轉身,踏上了順遂的崛起之路,為日後稱霸諸侯、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基礎。
    苻堅深知這段曆史的厚重,渴望能從前人的智慧中汲取力量,複製秦國先輩們的成功之路,在這亂世之中成就不世之功。
    隻是眼前局勢錯綜複雜,各方勢力虎視眈眈,前行之路充滿荊棘與挑戰。
    一番討論後,二人達成共識,一致決定先攻打梁州和益州,以解決爭霸天下的糧食問題和後顧之憂。
    但王猛一再提醒苻堅,當年秦國從秦穆公按照百裏奚的戰略逐漸強大,到秦始皇統一天下,曆經了六代人的努力。
    如今的前秦要取得天下,也當效仿此方法,萬不可操之過急。
    苻堅表麵上應允王猛的建議,但是內心深處還是流露出驕傲的心思:“朕乃一代雄主,功績當超越秦始皇,在朕有生之年,定要統一天下。不能把這些事留給後人去做。朕留給後人的隻能是萬裏江山,而不是四分五裂的國家。”
    時維公元 373 年,前秦之國力與日俱增,然眾多武將久未征戰,終日於長安城中滋事生非。
    見此狀況,王猛當機立斷,上書苻堅,言此時進擊東晉之梁州與益州,時機已然成熟。
    苻堅首肯,遂命王猛全權處理攻取梁州與益州諸般事宜。
    王猛旋即精選良將銳卒,廣積糧草及軍備物資,複遣眾多探子潛入梁州與益州,詳探當地地形、軍事布防及民心向背等諸般情報,以為即將到來之戰事做萬全之準備。
    東晉方麵,也察覺到了前秦的動向,朝中大臣們對於前秦可能的進攻憂心忡忡。
    一些有識之士紛紛獻策,加強梁州和益州的防禦力量,調遣有經驗的將領前往坐鎮,組織當地百姓進行軍事訓練,準備應對前秦的進攻。
    同時,東晉也試圖與其他勢力聯合,共同對抗前秦的擴張,他們的使者頻繁穿梭於各國之間,尋求可能的盟友,以緩解前秦帶來的巨大壓力。
    喜歡慕容世家之燕國傳奇請大家收藏:()慕容世家之燕國傳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