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慕容垂再訪樓觀台(一)

字數:8699   加入書籤

A+A-


    在與林浩一番深入交談之後,慕容垂的內心深處湧起了一陣深沉且難以言喻的困惑與迷茫。
    按說自己擁有《太公秘書》,在戰場上戰無不勝;而林家擁有《仁義經》,可以增加人道氣運。但是眼下,自己寄人籬下,生死完全掌握在別人手裏;而林家經過多年的努力,也沒有取得任何的成績。
    慕容垂開始懷疑,複興燕國、複興趙國這些目標到底有沒有意義?有沒有可能成功?如果沒有意義,沒有可能成功,那自己一輩子的努力就沒有意義,那自己的這一輩子到底在幹什麽?
    想到這些,慕容垂覺得隻有找到《道德經》,感知天道,才能找到燕國和自己的正確方向。
    而目前,自己對於《道德經》中的部分片段,依舊如墜濃重迷霧之中,難以參悟其中那高深玄奧、仿若天書般的真諦。而且慕容垂越來越感覺到自己跟《道德經》之間隱隱約約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
    於是,慕容垂懷著堅定而決然的決心,決定再訪樓觀台,期望能夠在那裏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揭開自己心裏的疑團。
    上一次在樓觀台,慕容垂在靜坐過程中,心神完全融入了周圍的自然山水之中。在樓觀台感覺更能感知天地運轉之道。
    而慕容軒對此也是深有感觸,第一次來這裏,仍然有一種莫名其妙的熟悉感。
    所以,此次二人滿懷虔誠與熾熱的期待,快馬加鞭地再度前往那片充滿神秘與智慧的地方。
    他們一路疾馳,沿途的山川秀麗如畫。
    那連綿起伏的山巒,猶如蜿蜒盤旋的巨龍,恰如老子所言“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其雄偉之姿無需言語自顯威嚴。
    那清澈見底的溪流,恰似飄逸舞動的銀帶,流淌之間蘊含著自然的韻律,正如道家所追求的“道法自然”。
    那五彩斑斕的繁花,仿若璀璨耀眼的繁星,綻放之中彰顯著生命的蓬勃,此乃順應天道的自然之美。
    然而,他們的心思全然被那道家的無上智慧所深深牽引,對於這大自然所慷慨饋贈的絕美之景,全然無暇欣賞,滿心滿念皆是對那能夠驅散困惑、指明方向的道家智慧的熾熱渴求。
    不多時,他們便再次來到了樓觀台的腳下。
    此地依舊雲霧繚繞,那輕柔的雲霧仿佛薄如蟬翼的紗幔帳,悠悠地漫掩著周圍的一切,正應了老子所說“惚兮恍兮,其中有象”,這朦朧之中似藏著無盡玄機。
    仙風拂麵的感覺依然如初,絲絲涼意透著清幽之意,讓人心曠神怡,恰是“致虛極,守靜篤”的寧靜之態。
    慕容垂下馬之後,與慕容軒沿著那蜿蜒曲折、宛如蛇行的小徑拾級而上。
    周圍古木參天,繁茂的枝葉相互交錯,宛如一把把巨大的綠傘,遮天蔽日,仿若在詮釋著“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的道理。
    它們似乎在低語著歲月的滄桑變遷,講述著那些被時間掩埋的古老故事,恰似道家所倡導的“善言無瑕謫”,默默傳遞著曆史的智慧。
    清脆悅耳的鳥鳴聲聲啼叫,劃破山林的寂靜,那婉轉的歌聲似在訴說著自然的靈動與神秘,猶如“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的質樸韻味。
    而他們的腳步愈發堅定有力,每一步都仿佛承載著對智慧的執著追尋與不懈探索,帶著一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決心。
    再次來到樓觀台,看著熟悉的景色,熟悉的環境,慕容垂似乎隱約記起來了前世之事。
    由於見到熟悉的環境,他隱約曾記得前世部分片段,於樓觀台痛哭流涕,痛心疾首,為燕國的滅亡而悲傷。
    不知道為何,此時居然又來到這裏,竟然覺得曾經無數次曾到過此地。
    來到主殿之前,慕容垂輕輕叩響了那扇古樸厚重、充滿歲月痕跡的門扉。
    隨著一陣低沉而悠揚的聲響,門緩緩打開,那位長須飄飄、神情矍鑠的盧姓老者再次出現在眼前。
    見到他們,老者微微一笑,那笑容仿若洞悉一切的智者,又似蘊含著無盡玄機,仿佛他早已預知他們的到來,一切都在他的意料之中。
    老者看著風塵仆仆的慕容垂和慕容軒說道:“兩位居士知道為什麽當年老子選擇此地作為自己晚年的講經之地?那是因為此地的山川河流,一草一木,皆和道家的意境相同,此地山穀之中虎踞龍盤,天空之上紫氣環繞,在這裏宣講道家思想,可以讓弟子更容易參悟。同時,當年老子早就感知到,長安將成為中華大地的文化思想中心,因此隻有在這裏宣講道法,才能將道家思想傳播到中華大地和周邊邦國。”
    慕容垂聽後露出慚愧之意,說到“由於我如今心亂如麻,確實忽略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需要從一草一木的大自然中感悟,是我太著急了,還望道長見諒。”
    說完這些,慕容垂恭敬地向老者行禮,身姿筆挺,神色莊重,猶如一位虔誠的信徒在向神聖的神明表達自己的敬意。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老者聽後,並不言語,臉上稍顯滿意的表情。
    慕容垂接著說道:“道長,上次回去後,晚輩日夜苦思,猶如置身於茫茫黑夜中的孤舟,在困惑的海洋中漂泊,仍有諸多疑問,實在無法尋得答案,隻好再來向您這智慧的燈塔請教。”
    老者微微點頭,目光中透著幾分嘉許,說道:“慕容居士,既來之,則安之。道家思想講究順其自然,福禍相依,你所遇到的,就是天道想要你遇到的,在你看來很糟糕的事情,或許你看到事情的全貌之後,就會知道,這個或許已經是最好的安排。不過既然二位今日前來急切的想了解《道德經》之奧妙,又對燕國和自己的前程想進一步了解,既然如此,但說無妨。”
    慕容垂率先問道:“道長,您上次提及的老子思想中,關於‘大國者下流’,晚輩實在難以領會其中深意,仿若在黑暗中摸索,始終找不到那指引方向的明燈,還望道長能為晚輩詳細闡釋。既然是大國,為什麽下流!”
    老者輕撫那如霜雪般的長須,微微眯起眼睛,目光深邃而悠遠,仿佛穿越了時空的隧道,看到了千年之前的景象。
    他說道:“慕容居士,下流不是下作,而是指的河流的下遊,稱為下流。所謂‘大國者下流’,其含義乃是,真正具有大國風範的國家,恰似那寬廣無垠、能納百川的河流的下遊。
    這種寬廣的胸懷,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
    要知自秦始皇統一天下至今,這五百年來戰亂不斷,其中緣由複雜難辨。
    當年你們先祖太子丹密謀行刺,林家先祖蓋聶偷走《仁義經》並導致《道德經》被焚毀,這一係列事件讓天道運行發生改變。
    原本已經統一天下的秦國,本可以給百姓創造一個太平盛世,結果因種種變故,秦國迅速滅亡,天下再次陷入戰亂。
    當年秦始皇統一天下,便是天意,便是天道,而燕國太子丹卻看不到這一點,以為單純的刺殺嬴政,就可以阻止燕國被消滅?
    而你們慕容家的祖先更是逆天而行,當年燕國都滅亡500年了,還妄圖複國?
    你可知道為了你這個複國的執念,讓這天下遭受了多少戰火?
    大國者下流,當年的燕國為什麽滅亡?那是因為燕國的統治者不思進取,欺壓百姓,燕國是自己把自己毀滅掉的,而不是秦國。而當年的六國都是一樣,自己把自己推向了亡國邊沿,就算秦國不去攻打他們,他們也會自己滅亡。
    而真正的大國,應順應天道運行的規律。
    它需具備寬廣豁達的胸懷,能夠毫無保留地接納來自各方的溪流,自身擁有深厚雄渾的底蘊卻不顯露絲毫鋒芒,表麵平和穩定,仿若那波瀾不驚的寧靜湖麵。
    也就是說,一個國家若欲強大興盛,必須廣泛吸納天下的賢才異能之士,不排斥任何能夠使自身變得更強大的因素,並且在擁有強大實力的同時,還能做到待人謙遜溫和、公正平等,仿若那溫潤而澤、光華內斂的美玉。
    唯有如此,天下的人才和財富才會如同涓涓細流源源不斷地匯聚而來,國家的強大也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這就如同我們常說的,高山不拒絕微小的塵土,故而才能成就其巍峨高大之姿;大海不嫌棄每一滴水的注入,所以才有了其浩瀚廣闊之態,此乃自然之道,亦是治國之理啊。
    就像上次居士前來拜訪樓觀台,之後不久樓觀台就遭受到了陰陽家的猛烈攻擊,導致樓觀台的道門弟子死傷慘重,大部分傳承幾百年的建築亦毀於大火,貧道也險些慘遭毒手。但是貧道並不怪罪二位,因為既然樓觀台擺下天道八卦大陣,種下了那個因,那順著這個因,導致那個果,則是順其自然的天道。”
    說罷,老者緩緩端起茶杯,輕抿一口,似在品味茶香,又似在沉澱思緒。
    那茶香繚繞在他的鼻尖,讓他的神情更加悠然自得。
    慕容垂聽後,陷入了深深的思考,這些話語,他從未聽說過。
    老者看到慕容垂似乎有點沮喪,接著道:“慕容居士,對於這段曆史的是非對錯,還需你自己去判斷。但個人之得失與天下之得失,孰重孰輕,值得深思。這個天下到了如今的局麵,是各種力量綜合角逐的結果,也不全怪罪於你們慕容家。”
    慕容垂接著問道:“那‘天下之牝也,天下之交也’這句話,又該作何解釋呢?”
    老者輕輕放下茶杯,雙手交疊放在膝上,目光深邃地說道:“慕容居士,這句話所表達的乃是一種更高層次、更為精妙的治國方略。
    一個大國,應當如同雌性動物一般,保持安靜柔和、內斂含蓄的姿態,不張揚、不炫耀,卻能夠憑借自身獨特的魅力吸引其他國家。
    從治國的角度來講,就是要與其他國家進行友好的往來交流,追求互利共贏的局麵,而非憑借武力去欺淩他國,恃強淩弱乃為天道所不容。
    就像曆史上那輝煌燦爛的大漢文景之治,以其開放包容、海納百川的姿態,吸引了周邊眾多國家前來交流、貿易,使得周邊邦國都心甘情願地與大漢建立友好的關係,這便是大國應有的風範和姿態,此乃順應天道之舉,方能保得國家昌盛繁榮。”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慕容垂若有所思地點點頭,那神情仿若在腦海中勾勒著文景之治的恢弘景象,又似在思索著燕國的未來之路,片刻後又問道:“道長,那‘其政悶悶、其民淳淳’這一句,其中蘊含的為政之道,晚輩該如何去把握呢?”
    老者停下腳步,轉過身來,目光平和地看著慕容垂說道:“慕容居士,這‘其政悶悶’,並非指為政者無所作為、碌碌無為,而是指施政的過程要不顯山露水,不刻意去宣揚自己的政績,不肆意幹擾百姓的正常生活,要順應百姓的自然天性。
    讓百姓在一種自然而然、輕鬆愉悅的狀態下安居樂業,就如同春雨滋潤萬物一樣,悄無聲息卻又無處不在,滋潤著每一寸土地。
    雖然國家的管理涉及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麵麵,但百姓卻幾乎感覺不到被管理的存在,仿若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發生的。
    這樣的管理方式,需要為政者具備極高的素養和精湛的管理藝術,所采取的一切手段都要以百姓為根本,符合大眾所認可的道德標準,順乎民心民意。
    如此一來,政府的身影不會常常出現在百姓的日常言談之中,百姓也不會時刻感覺到被管製,而政府卻在背後默默地為百姓的日常生活提供堅實的保障。
    這便是老子所認為的為政的至高境界,是一種無為而治卻又無所不治的精妙之道。”
    慕容垂追問道:“那與之相對的‘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又給我們怎樣的警示呢?”
    老者微微皺眉,神色變得嚴肅莊重起來,說道:“慕容居士,這句話所警示的是一種錯誤的、不可取的為政方式。
    如果為政者對百姓的生活過於苛察,事無巨細都要進行嚴格的管控,甚至動用類似於對待罪犯的偵查手段去監視百姓的一言一行,讓百姓生活在恐懼不安之中,那麽這樣的國家必然會走向衰弱凋零。
    百姓會因為這種高壓的統治而生活困苦,缺衣少食,失去自由和安全感,仿若陷入無盡的黑暗深淵。
    縱觀曆史,有許多王朝就是因為實行了這種苛政而最終走向滅亡,這是我們應當引以為戒的前車之鑒。
    慕容居士,你若要複國,一定要以寬厚仁慈的態度治理國家,順應民心民意,切不可重蹈覆轍,逆天而行。”
    慕容垂沉思良久,仿若在內心深處權衡著利弊得失,權衡著燕國的未來走向,抬起頭問道:“道長,這些道理晚輩都明白其重要性,但是在複國的艱難道路上,具體應該如何去實踐這些理念呢?”
    老者目光溫和地看著慕容垂,眼神中透著幾分期許,說道:“慕容居士,複國之路艱難漫長,仿若攀爬陡峭險峻的高山,首先要以仁德作為根本出發點,向百姓展示你的仁義之心,給予他們實實在在的利益和好處,讓他們看到生活的希望之光,仿若在黑暗中為他們點亮一盞明燈。
    要積極吸引各方的賢能之士,為他們提供施展才華的廣闊平台和絕佳機會,重視發展民生經濟,讓百姓能夠豐衣足食、安居樂業。
    但在這個過程中,切不可急於求成,要有耐心,一步一個腳印地去穩步推進,仿若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同時,要始終保持寬容的胸懷,對待各方勢力都要公平公正,不偏袒、不欺壓,如此方能凝聚人心,匯聚各方力量,仿若百川歸海,成就大業。”
    慕容垂又問道:“那如何才能判斷複國之路是否走在正確的方向上,又是否有希望達成大國的目標呢?”
    老者微微仰頭,目光透過殿頂望向遠方,仿若在穿越時空審視曆史的長河,緩緩說道:“慕容居士,這一點可以從幾個關鍵方麵來觀察判斷。
    首先要看是否能夠吸引眾多的人才匯聚到你的麾下,人才是國家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仿若那棟梁之材支撐著國家的大廈;
    其次要看國家的財富是否充盈,隻有經濟繁榮,才能為國家的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仿若那肥沃的土壤孕育著萬物生長;
    最後還要看外交關係是否和睦,一個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力,與它的外交關係密切相關,仿若那縱橫交錯的經絡維係著身體的運轉。
    如果這幾個方麵都能夠做到,那麽離大國的目標也就不遠了,仿若那黎明前的曙光即將破曉而出。”
    一旁的慕容軒此時也忍不住開口問道:“道長,那老子所講的天道在治國中又如何體現和運用呢?”
    老者看向慕容軒,緩緩說道:“天道者,自然之規律也。
    在治國中,當遵循天道,不違天時,不逆地利,不損人和。
    如春種秋收,順應時節;又如山川湖泊,各安其位。
    治國者當知,民眾如草木,需順應其生長之性,不強加,不扭曲。
    同時,天道平衡,治國亦當平衡各方利益,不偏不倚,使國之發展和諧有序。”
    慕容垂接著問道:“那依道長之見,燕國複國若要順應天道,當如何行事?”
    老者沉思片刻,說道:“燕國複國,當以和為貴,不濫動兵戈。
    先修內政,使民生安定,發展農商,積累財富。
    再廣納賢才,以智慧引領發展。
    且要與周邊國家和睦相處,不樹敵過多。
    如此,方合天道,有望複興。”
    慕容軒又問:“道長,若他國來犯,難道也要一味求和嗎?”
    老者微笑道:“非也,求和非懦弱,戰亦非魯莽。
    若他國來犯,當權衡利弊,能和則和,若不得不戰,當以正義之師,速戰速決,不使戰亂蔓延,禍及百姓。此亦為順應天道。
    因此,二位居士要重建燕國、複興燕國,要靜待天時,不可違背天道;如天道不至,則其也是天道也。”
    慕容垂與慕容軒對視一眼,若有所思,再次向老者深深一揖。
    喜歡慕容世家之燕國傳奇請大家收藏:()慕容世家之燕國傳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