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景略死而堅漸驕

字數:8833   加入書籤

A+A-


    苻堅神色凝重,狠狠點頭,沉聲道:“王卿放心,朕這就傳令苻融,定讓他萬分警醒。”
    王猛輕輕搖頭,似要甩開疲憊,又將話題轉向南方東晉:“東晉之地,荊棘密布。桓氏與司馬氏爭權白熱化,恰如兩虎相搏。陛下應速派能臣巧士潛入江南,聯絡司馬氏,許以厚利,挑動內鬥,讓火勢愈旺。於軍事而言,長江天險固若金湯,我大秦欲破,務必籌備周全。當務之急,廣尋水戰良將,招募善水士卒,日夜操練兵船,研習江戰之法。此後十年,持續擴充水軍,鍛造堅船,囤積糧草軍需。待東晉內部爭權疲憊、民心浮動之時,便可揮師南下,突破長江,水陸並進,直擊腹心。
    陛下,東晉雖偏安一隅,卻承華夏正統,其民心向背不可小覷。自衣冠南渡以來,江左之地文治斐然,世家大族林立,他們在當地根基深厚,且相互扶持,共同維係著東晉的統治秩序。貿然強攻,隻會激起他們同仇敵愾之心。所以,我們必須耐心布局,等待時機。一方麵,派去的細作要精明能幹,熟悉江南風土人情,懂得利用各方矛盾。他們要設法接近桓氏與司馬氏的核心人物,探聽虛實,散布謠言。比如,傳言桓氏欲廢帝自立,引發司馬氏內部恐慌,促使他們先對桓氏發難;再傳司馬氏準備對桓氏勢力大開殺戒,逼得桓氏提前動手。如此這般,讓他們相互猜忌、消耗,我們便可坐收漁利。
    另一方麵,發展水軍絕非朝夕之功。招募士卒時,不能僅看水性,更要注重忠誠度。關中、巴蜀之地百姓,久受大秦恩澤,對朝廷認同感強,可優先從這些地方挑選。訓練過程中,要模擬各種天氣、水流狀況下的長江作戰,讓士卒們熟悉江戰的複雜性與多變性。打造戰船時,需借鑒江東戰船的長處,船頭加固,便於撞擊敵船;船身增高,利於居高臨下射箭投石。隻有全方位精心籌備,才能在未來與東晉的對決中有勝算。”
    苻堅沉思良久,目光決絕:“王卿所言,撥雲見日,朕即刻安排妥當。你且安心養病,大秦不能沒你。”
    王猛苦笑,盡是滄桑:“陛下,臣自知無力回天……朝堂亦非淨土,危機四伏。姚萇、呂光行徑詭譎,心懷不軌。姚萇密會江湖術士,恐謀篡位;呂光軍中結黨,擴充勢力,其野心昭然。臣已安排心腹盯梢搜證,藏於寢宮密室,若其謀反,證據在握,可將其正法。往後,望陛下定期更替關鍵官職,防官員結黨,尾大不掉。”王猛的聲音愈發微弱,每說一句都要費好大的力氣。
    苻堅怒色一閃,雙拳緊攥:“朕待二人不薄,竟如此膽大妄為!王卿放心,朕絕不姑息。”
    “還有慕容垂……”王猛頓了頓,眼中複雜難辨,“此人有大才,當下忠心,可慕容氏根基深厚,猶如潛蛟。陛下可令其領兵在外,遠離朝堂紛爭,既能施展其才,又便於監控。待大秦四海升平,根基穩固,召回長安,賜虛職厚賞,使無實權,安享富貴。如此,既顯大度,又除隱患,若有異動,也能及時製伏。”
    “再者,國內民生關乎根本。”王猛強提一口氣,“未來二十年,各地大興水利,保農田灌溉,促糧食豐收;鼓勵商貿,輕賦減稅,暢達貨流,充實國庫、富足百姓;重視培育各類賢才,不論軍政、律法、農事,唯才是舉,如此方可保大秦昌盛,根基永固。
    水利乃農業之本,關中平原土地肥沃,然水利設施年久失修,常受旱澇之災。陛下當派遣得力官員,統籌規劃水利工程。引涇水、渭水等河流之水,修築溝渠,確保農田能得到充分灌溉。在施工過程中,要嚴格監督質量,防止出現豆腐渣工程。百姓看到水利帶來的實效,才能安居樂業,為國家繳納更多賦稅。
    鼓勵商貿,可在長安、洛陽等大城市設立集市,規範市場秩序,降低關卡賦稅,吸引各地商人前來交易。不僅能促進貨物流通,增加國庫收入,還能讓百姓互通有無,豐富生活物資。同時,要重視商業契約精神的培養,保障商人合法權益,營造良好的商業環境。
    培育賢才更是重中之重。設立學府,廣納學子,不論出身貴賤,隻要有一技之長,皆可為大秦所用。學府課程應兼顧理論與實踐,除經史子集外,開設天文、地理、算術、醫術等實用學科。定期舉辦才學比試,選拔佼佼者為官,激勵學子們奮發向上。隻有人才輩出,大秦才能長盛不衰。”
    苻堅深吸一口氣,重重點頭:“朕銘刻於心,必依卿言,謹慎行事。”
    苻堅湊近王猛,聲音帶著幾分哽咽:“王卿,你這一走,朕如失臂膀,往後諸多難題,該如何是好?”
    王猛掙紮著坐起身來,緊緊拉住苻堅的衣袖,眼中滿是憂慮和懇切:“陛下,臣懇請您,在統一北方之後,至少等待十年再考慮滅東晉啊。東晉雖偏安一隅,但他們是華夏正統,上下安和、人心思定,親近仁義、與鄰為善,這是治國珍寶,不可輕易圖之。如今我大秦剛剛統一北方,根基未穩,內部還有諸多隱患亟待解決。姚萇、呂光等人野心勃勃,慕容垂根基深厚,他們都猶如隱藏在暗處的蛟龍,隨時可能興風作浪。若此時貿然南下伐晉,一旦大軍出征,國內空虛,這些人趁機叛亂,後果將不堪設想啊。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再者,東晉之地,荊棘密布。桓氏與司馬氏爭權雖白熱化,但他們在麵對外敵時,很可能會暫時放下恩怨,聯合起來對抗我大秦。而且長江天險固若金湯,我大秦水軍尚未強大,若倉促出征,難以突破長江防線,隻會徒增傷亡,耗費國力。陛下應先集中精力整頓內政,鞏固北方的統治,消除內部的不穩定因素,同時大力發展水軍,廣尋水戰良將,招募善水士卒,日夜操練兵船,研習江戰之法。待十年之後,我大秦國力更盛,國內穩定,水軍強大,東晉內部爭權疲憊、民心浮動之時,再揮師南下,方可一舉成功啊。”
    苻堅聽後,陷入了沉思,眼中閃過一絲猶豫,但最終還是微微點頭:“王卿所言,朕會慎重考慮。”
    王猛見苻堅有所動容,心中稍安,又叮囑道:“陛下,統一天下,艱難險阻,步步為營。切不可因一時之衝動而壞了大秦的百年基業啊。望陛下以百姓為本,施仁政、興文教,如此方能成就千古偉業。”
    王猛用盡最後一絲力氣,抬起手,苻堅趕忙雙手緊握,王猛微弱卻莊重叮囑:“陛下,統一天下,艱難險阻,步步為營。望陛下以百姓為本,施仁政、興文教。臣雖未親眼見大秦四海歸一,但魂佑大秦……”言罷,手無力滑落,溘然長逝。
    仿若巨星隕落,大秦頓失光輝。
    苻堅如遭雷擊,撲在王猛身上,放聲慟哭。哭聲穿破府邸,回蕩長安上空,聞者落淚。
    刹那間,天地變色,狂風悲號,似同悲這位大秦柱石的離去。
    苻堅強忍著悲痛,為這位亦師亦友的肱股之臣安排了一場極為隆重的葬禮。
    長安城中,百姓自發地湧上街頭,皆身著素服,麵色哀戚,送別這位給他們帶來安定生活的丞相。送葬的隊伍蜿蜒數裏,紙錢飄飛,哭聲陣陣,仿佛整個長安城都沉浸在無盡的哀傷之中。
    慕容垂站在隊伍之中,望著王猛的棺槨,心中五味雜陳。他想起王猛臨終前的托付,目光落在身旁的王鎮惡身上,暗暗發誓定要將這孩子培養成才。王鎮惡雖年幼,卻也知曉祖父離世,小臉滿是哀傷,緊握著小拳頭,似是在向祖父承諾會努力奮進。
    林浩則在葬禮後,時常進宮陪伴苻堅,一同商討朝政大事。他深知苻堅此刻內心的迷茫與無助,憑借著自己對王猛策略的了解,盡力為苻堅答疑解惑,填補王猛離去後的空白。
    在軍事上,苻融按照王猛的遺計,加派人手緊盯代國部落首領。那些探子偽裝成商販、遊民,深入代國各地,源源不斷地將情報送回。
    一旦發現部落首領間有異動,苻融便立刻調兵遣將,在邊境陳兵示威,讓代國內部的矛盾愈發激烈。
    同時,苻堅也廣撒網羅,尋覓水戰良將。在沿海郡縣張榜招募,引得無數豪傑響應。各地能工巧匠也齊聚一堂,開始按照新式圖紙鍛造堅船,船塢中整日錘聲不斷,煙火繚繞。
    從古至今,歲月流轉,朝代更迭,曆史長河中湧現出無數的名人誌士。然而,後世之人大多僅僅銘記著那些於沙場上奮勇殺敵、開疆辟土的赫赫戰將。他們的英勇事跡被口口相傳,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傳奇故事。
    但實際上,真正能夠讓黎民百姓安居樂業、過上太平日子的,往往是那些深諳治國之道的賢明之才。從這一視角來審視王猛——這位名垂青史的人物,便會發現他所展現出的卓越才能和非凡功績,使得王景略王猛)更加值得得到後人深深的敬仰與尊崇。
    在此,且容我不厭其煩地羅列一下曆朝曆代諸多名人對於王猛的種種評價……
    王猛一生出將入相,功勳卓著。其智謀超絕,膽略過人,忠誠不二,擔當有為,令人折服與敬仰。雖在大業未竟之時溘然長逝,但其功績赫赫,英名不朽,永載史冊。
    他宛如一顆璀璨星辰,在曆史的浩瀚天空中熠熠生輝,成為後世追思緬懷的傳奇人物。
    在華夏曆史的漫漫長河中,王猛無疑是一顆閃耀著獨特光芒的璀璨星辰。
    身處風雲變幻的十六國時期,王猛憑借著非凡的智慧與卓越的領導才能,在前秦的曆史舞台上演繹了一場波瀾壯闊的傳奇。
    後世對他的評價,猶如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從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視角,勾勒出這位傳奇人物的立體形象,讓我們得以穿越時空,探尋他一生的輝煌與滄桑。
    在前秦那個動蕩與機遇並存的時代,王猛迅速嶄露頭角,成為苻堅最為倚重的股肱之臣。
    苻堅對他的賞識與讚譽溢於言表,常將其比作春秋名相管仲、子產,深情讚歎道:“王景略固是夷吾、子產之儔也”,又言“卿夙夜匪懈,憂勤萬機,若文王得太公,吾將優遊以卒歲”。在苻堅的心中,王猛就是那個能助他開疆拓土、治國安邦的關鍵人物,是前秦邁向昌盛的領航者。
    呂婆樓曾感慨“其人謀略不世出”,短短數字,卻如洪鍾大呂,震響後世,直白地道出王猛謀略之超凡,在當時可謂無人能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苻融同樣對他欽佩有加,稱“王景略一時奇士”,這一評價在朝堂間不脛而走,為王猛在前秦統治集團核心贏得了極高的威望,也讓人們看到他在前秦崛起之路上所發揮的關鍵力量。
    當曆史的車輪滾滾駛入南北朝,王猛的聲名依然不減。
    崔浩評價說:“若王猛之治國,苻堅之管仲也;慕容玄恭之輔少主,慕容暐之霍光也;劉裕之平逆亂,司馬德宗之曹操也”。此番言論,將王猛與管仲緊密相連,再次強調他在苻堅霸業征程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其治國方略之精妙、輔政手段之高明,可見一斑。
    崔鴻則著眼於王猛的用人之術,評價“猛能容其所短,收其所長,若馴猛虎,馭悍馬,以成大功。《詩》曰:‘采葑采菲,無以下體。’猛之謂矣”。他把王猛比作一位技藝高超的馴獸師,能夠駕馭各方人才,將他們的長處發揮到極致,包容他們的短處,如同駕馭猛獸悍馬一般,成就非凡功績,為前秦匯聚起蓬勃發展的強大力量。
    大唐盛世,文治武功皆達頂峰,史學家們對王猛的評價更為深入細膩。
    房玄齡讚曰:“猛瑰姿俊偉,博學好兵書,謹重嚴毅,氣度雄遠,細事不幹其慮”。從外在風姿到內在涵養,從學識儲備到性格特質,全方位地展現了王猛的卓越風采。他儀表堂堂、氣宇軒昂,飽讀兵書、深諳韜略,行事嚴謹莊重、堅毅果敢,心懷家國、高瞻遠矚,不為瑣事牽絆,一心專注於軍國大政,盡顯一代名相的風範。
    朱敬則更是洋洋灑灑,稱譽“如蕭何之鎮靜關中,寇恂之安輯河內,葛亮相蜀,張昭輔吳,茂宏之經理琅琊,景略之弼諧永固,劉穆之眾務必舉,揚遵彥百度惟貞,蘇綽共濟艱難,高熲同經草昧,雖功有大小,雖功有大小,運或長短,鹹推股肱之林。悉為忠烈之士。若乃威以靜國,謀以動鄰。提鼓出師,三軍賈勇;置兵境上,千裏無塵。內外兼材,惟孔明、景略也”。在這段評價中,朱敬則一口氣列舉了諸多曆史上的賢能輔臣,將王猛與他們相提並論,盛讚其兼具文韜武略。他既能以威嚴平定國內動蕩,又能以謀略震懾鄰國,出征時士氣高昂,戍邊時邊境安寧,是與諸葛亮並肩的不世之才,為前秦的穩固與拓展立下了赫赫戰功。
    宋時,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對王猛的評價較為複雜。
    一方麵,他指出“王猛知慕容垂之心久而難信,獨為不念燕尚未滅,垂以材高功盛,無罪見疑,窮困歸秦,未有異心,遽以猜忌殺人,是助燕為無道而塞來者之門也,如何其可哉!故秦王堅禮之以收燕望,親之以盡燕情,寵之以傾燕眾,信之以結燕心,未為過矣。猛何汲汲於殺垂,乃為市井鬻賣之行,有如嫉其隻寵而讒之者,豈雅德君子所宜為哉”,直言王猛在對待慕容垂一事上略顯狹隘,有失君子之風。
    但另一方麵,司馬光總體上仍肯定王猛的才能,這也從側麵反映出王猛在維護前秦穩定的過程中麵臨諸多艱難抉擇,其苦心與不易值得後人深思。
    陳元靚評價“子產夷吾,德均材並。鄴部異方,民安寇靜。妙振兵鈴,允厘庶政。秦得賢臣,發揮符命”,再次強調王猛兼具子產、管仲般的品德與才華,在前秦的土地上,他讓百姓安居樂業,邊疆平靜無波,將前秦國運推向巔峰,是順應天命降臨秦國的賢能之士。
    明朝張大齡見解獨到,他認為“景略之才,不下管葛,而堅舉國聽之,間者必死,雖名君臣,實肝膽肺腑,故景略得以盡其材。而堅亦勤政愛民,仁恕恭儉。景略死而堅漸驕,伐晉之舉,急於混一,說者鹹謂鮮卑西羌未之早除。不知景略若在,萇等幾上之肉,何能為哉!故景略之存亡則苻氏的興衰也”。
    這段評價著重闡述了王猛與苻堅相互依存的緊密關係。王猛之才不遜色於管仲、諸葛亮,苻堅對他言聽計從,君臣之間猶如肝膽相照,正因如此,王猛得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抱負。苻堅前期在王猛輔佐下勤政愛民,後期卻因王猛離世而漸生驕縱之心,貿然發動伐晉之戰,致使前秦走向衰敗。由此可見,王猛在前秦的興衰曆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他既是苻堅成就霸業的關鍵助力,也是維係前秦穩定的中流砥柱。
    清朝康熙帝站在帝王的高度評價“王猛之事秦,竭忠盡智,至於臨歿之時,仍惓惓以善作善,成望秦王追從前聖,宜其主眷優隆,人家臣之所當勉也”。
    康熙帝高度讚賞王猛對前秦的忠誠與智慧,臨終之際仍心係國事,勸勉苻堅遵循聖德之道,這般竭忠盡智之舉,理當成為後世臣子效仿的楷模,也從側麵反映出王猛作為臣子的典範形象深入人心。
    近現代以來,諸多史學家、文學家對王猛的剖析愈發多元。
    範文瀾指出“苻堅在皇帝群中是個優秀的皇帝。他最親信的輔佐王猛,在將相群中也是第一流的將相”,將王猛置於將相群體的頂尖行列,肯定他與苻堅堪稱一對黃金搭檔,攜手鑄就前秦的輝煌,認可王猛在軍事、政治等諸多領域的頂尖才能。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柏楊則滿懷激情地稱讚“王猛是中國成功的偉大政治家之一,在他之前有諸葛亮,在他之後有王安石,諸葛亮欠缺軍事上的成就,王安石欠缺堅強的支持力量,所以王猛得以獨展長才,把一團亂糟糟的流氓地痞、土豪惡霸,硬是凝結成金鋼;不但國泰,而且民安。距今雖已一千餘年,但仍使我們對於那個輝煌的時代,怦然心動。可惜王猛早逝,假使上蒼延長他十年二十年壽命,他帶給社會的政治軌道,會更鞏固”。通過與諸葛亮、王安石的對比,柏楊突出了王猛政治、軍事全能的特質,且因有苻堅的堅定支持,得以將前秦治理得井井有條。同時,他也不禁感慨王猛英年早逝,若上天再多給些時間,他必將為社會構建更為穩固的政治秩序,讓後人對那段可能的曆史滿懷憧憬。
    南朝梁沈約評價王猛有文武之才,雖寥寥數字,卻精準點明王猛兼具文治武功,為其多麵才能提供了有力佐證。
    十六國時期梁琛稱“苻堅機明好斷,納善如流。王猛有王佐之才,銳於進取。觀其君臣相得,自謂千載一時”,生動描繪出苻堅的英明善斷與王猛的王佐之才相得益彰,君臣相遇相知,堪稱千載難逢的佳話,展現出前秦興盛背後的核心動力。
    唐代李德裕說“蜀主之任孔明,苻堅之用景略,雖關羽不能移,樊世不能惑,蜀與秦皆君安國理,非專任之效歟”,以劉備信任諸葛亮類比苻堅重用王猛,突出君主專任能臣所帶來的國家安定、政治清明之效,側麵烘托出王猛在前秦無可替代的關鍵地位。
    北宋蘇軾在《王彭州挽詞》中雖未直接評價政治軍事才能,卻寫下“才名誰似廣文寒,月斧雲斤琢肺肝。玄晏一生都臥病,子雲三世不遷官。酒船漁網歸來是,花落鳥啼春盡看。賴有故人時餉藥,憑君試與問平安”,字裏行間飽含對王猛坎坷身世、懷才不遇的深切同情,讓後人看到王猛光環背後的艱辛人生軌跡。
    現代作家錢世明在曆史小說《王猛演義》中將王猛描寫為“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曠世能臣,以通俗而有力的筆觸,勾勒出大眾心目中王猛的英雄形象,傳頌其非凡才能。
    現代史學家田餘慶認為王猛是前秦重要政治家和改革家,其改革措施對前秦發展和北方統一影響深遠,是十六國時期傑出人物之一,從學術研究角度肯定王猛在曆史進程中的推動作用,為深入了解王猛的曆史功績提供專業依據。
    呂思勉在《兩晉南北朝史》中評價“猛之為人,蓋倜儻有大誌,而不屑於小節者。其治秦也,以法為治,而能使民安其業,此其所長也。然其用刑太峻,亦不免有刻核之譏”,在認可王猛大誌與治國功績的同時,也客觀指出其用刑嚴苛可能帶來的負麵影響,呈現出一個更為立體、全麵的王猛形象。
    綜上所述,曆代對王猛的評價豐富而多元。他在前秦崛起、興盛進程中的卓越領導才能、高瞻遠矚謀略與斐然改革成效有目共睹。盡管在其生平作為中存在些許爭議之處,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曆史長河中的璀璨之星。王猛的傳奇一生,已然成為後世汲取智慧、砥礪奮進的曆史源泉,持續在華夏曆史的演進中熠熠生輝,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為理想與抱負不懈奮鬥。
    喜歡慕容世家之燕國傳奇請大家收藏:()慕容世家之燕國傳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